跳跃滚动复合轮式移动机构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机器人逐渐被應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有些环境和场合对于机器人的移动和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自然灾难和恐怖活动后的废墟,环境复杂多样,地面软硬相间、凸凹不平、沟壑众多,这就要求机器人的移动机构具有高环境适应性、强移动性,特别是应该具有很强的越障能力。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既可以跳跃越障,又可以自由移动的运动机构——跳跃滚动复合轮式移动机构。
  该移动机构将青蛙跳跃的仿生原理和构型设计的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具有跳跃功能的复合轮设计。该移动机构的设计与完成,使弹跳与轮式运动机构更加紧凑、轻便。同时在功能上,运动与跳跃更加灵活,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过程
  跳跃移动机构的复合轮设计
  为实现结构轻便紧凑的设计目标,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将轮式结构与弹跳装置结合。其设计理念来源于青蛙的双腿弹跳原理,见图1。当青蛙双腿弹跳时,机构运动可以看作对称的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同时转化各个连杆零件的形状,使其整体上呈圆形就组成了轮式机构。在轮式机构中应用弹簧机构可以驱动连杆机构运动,实现青蛙的双腿弹跳功能——这就是该机构的原理。
  当常规状态下拉开弹簧装置,机构呈现圆形的轮式结构。当弹簧机构被释放后机构从圆形状态变为橢圆状态,可以产生对地面的反作用力,实现弹跳功能。轮子由连杆机构构成,在工作状态下机构外形呈圆形。在此状态下拉簧被拉伸展开,为弹跳过程积蓄能量。当触发装置启动后,拉簧的能量被迅速释放,驱动机构由圆构型变化为橢圆构型,使机构对地面产生瞬时的作用力,起到弹跳作用。机构的弹跳方向通过控制轮的接地点控制。
  移动机构整体设计
  设计了复合轮之后,复合轮式移动机构的设计也采用了简单轻便的设计思想。采用了简单的两轮的差动结构,即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个复合轮,然后采用一个平衡车体运动的尾部支撑结构。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机构简单、轻便、可靠。弹簧的拉伸与复位靠绳索机构驱动,绳索机构的运动通过电机驱动丝杠实现。丝杠机构配置在尾部以实现运动平衡与重量平衡。整体机构如图2所示。
  弹簧机构的触发机构通过特殊设计的弹性机构实现。弹簧的拉紧和触发装置主要由开口销、丝杠、丝杠螺母、开口销顶锥组成。首先,丝杠螺母在丝杠的反驱动状态下压入开口销,然后开口销与丝杠螺母一起运动拉紧弹簧。当丝杠螺母带动开口销运动到顶端顶到开口销顶锥后,开口销被打开,释放弹簧实现弹跳功能。
  跳跃角度可通过轮子的角度调整。通过调整两轮的不同弹射角度,可以实现斜上方的跳跃,从而实现三维跳跃过程。所谓三维跳跃是机构不仅能够实现向前和向后的跳跃,而且可以实现侧向跳跃。
  样机实验
  完成了原理分析与构型设计后,为节约成本,选择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了跳跃机构样机,样机参数为:直流伺服电机10W×l,5W×2;转动速度80r/min;整体尺寸256mm×190mm×124mm;重量300g;最大速度0.5m/s。
  单轮弹跳实验(图3左)表明,轮子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可以轻松跳起。轮式行走实验表明,机构在轮子的转动驱动下可以自由移动。椭圆式轮型运动越障实验(图3右上)表明,当轮子的弹簧被放松后,机构成椭圆状态,此时机构能够跨越更大的障碍物。移动机构的跳跃实验表明(图3右下),机构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能够跳起20cm。由于机构目前只能由操作者遥控控制,在弹射角度的控制上有一定难度,打算以后采用码盘及自主控制解决该问题。当弹跳角度分别为45°、60°、90°时,对应跳跃高度为159.1mm、194.8mm和225mm;跳跃距离为159.1mm、112.5mm和0mm。
  应用前景及设想
  前景:该跳跃移动机构具有质量轻、结构紧凑、运动稳定、弹跳距离既髙又远、弹跳方向多样可控的特点。能够应用到各种复杂环境中完成巡视与搜索任务,应用前景广阔。
  改进设想:该机构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是结构精细化设计,选择更加轻质的材料。控制上采用自动检测跳跃角度的方法实现自动跳跃。逐渐实现在运动中起跳。
  创新点
  原理上,应用青蛙跳跃的仿生原理和构型设计的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具有跳跃功能的复合轮设计。
  机构上,采用轮式机构与四连杆机构和弹簧机构相结合,实现了轮式运动的同时可以完成跳跃功能。
  应用上,所设计的移动跳跃机构简单可靠、轻便紧凑,适用于在较复杂环境中移动。
  该项目获得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中学组工程学一等奖。
  专家评语
  该项目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结构紧凑,易于操作,采用了连杆机构和弹簧相结合的复合机构,克服了同类项目难以适应地面环境的缺点,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还有很好的使用性能。
其他文献
天才小釣手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實验稿)》,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不是统考、统测的指定科目,导致这门科目依旧是主学科的附庸:同时小学教师编制中科学老师基本不在其列,所以《科学》课程必然就成了主科老师的兼职。由此而来《科学》课程所具备的时间、
选题由来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科学之谜”讲座中,一位专家介绍了一种终生不会长肿瘤的奇特动物——裸鼹鼠。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罹患肿瘤的不幸消息,而裸鼹鼠却能一辈子不长肿瘤,这极大地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兴趣,假如能开展这方面的探究工作,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知道,免疫器官的功能与机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裸鼹鼠不长肿瘤,是否和它的免疫器官有密切关系呢?通过资料我
引言  螺丝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工具,在汽车修理、机械制造等行业更为常见。我爸爸是汽车修理工,我经常到他的修理厂去玩。通过观察发现,工人在修理汽车时常常遇到一些空间狭窄的地方,拧螺丝很不方便。能不能发明一种能固定螺丝钉、方便递送的装置呢?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我查找到有人曾经研制出“握钉器螺丝刀”和“托盘式电动螺丝刀”。但这两种设备都较为复杂,不便于
@项目摘要  本作品是把手电筒与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相结合制作而成的一件能把切片图像放大投影到墙上的显微镜(实物照片见图1)。  @选题背景和基本思路  我们在上科学课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小组四五个人用一台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的时候只能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排队。而且显微镜价格昂贵,操作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基于以上客观条件,我就想自己制作一个能投影的显微镜,让更多的人同时观察。  @研究过程  在确认设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有综合技能比赛、足球比赛、FLL工程挑战赛和VEX工程挑战赛等4项比赛。这些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和教练员的参赛热情。其中最能锻炼学生的是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2012年我带领孙洪伟、张皓两位同学参加这项竞赛,虽然是初次参赛,但我们凭着稳定的巡线、熟练的操作技巧、灵活机动的处理方式,从潍坊市赛打到山东省赛再打到国赛,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终于不负众望,取得“三
李小文(1947.03.02-2015.01.10),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责池(今池州),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遥感与GIS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
随着创客运动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开始在校内建设创客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创客活动。但是,当一台台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创客活动的标志性硬件到位时,学校往往才发现如何设计创客课程、如何组织创客活动成了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所在学校利用通用技术课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创客课程。经过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客活动,可以成为技术类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
口腔伤口比其他部分的皮肤创伤恢复得要快很多,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口腔是如何完成如此之快的修复速度的。  某些控制基因活性的主调节器会在口腔内完成加班工作,从而不留痕迹地治愈创伤,研究人员就此在7月25日出版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作了报告。这些调节器——已知为SOX2、PITX1、PITX2及PAX9蛋白质在口腔内被称为角质细胞的皮肤细胞中非常活跃,但在手臂的皮肤细胞中则不活跃。这些调节器能够压
像鸟儿一样自由地在蓝天翱翔是人类的梦想,以怀特兄弟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地努力。飞行这个话题在科学教育中可以衍生出很多内容——鸟类的生理结构、空气动力学、材料学、航空航天技术等。本期编者收集整理了以飞行为主题的科学教育资源,希望给科技辅导员组织开展活动带来更多灵感。  物体是怎么飞起来的?  http: //howthingsfly.si.edu/structures-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