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让《道德与法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ie_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健康成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家校结合最关键。部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小学生法治教育最好的载体,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课程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并运用道德和法治规范自身的言行,为其日后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如果家校结合用好课程,校内课堂上明理导行,校外继续深化教育,共同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家校携手道德与法治健康成长
  最近在一次公益慈善的亲子活动中,本来整个活动教育意义挺好的,但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活动过程举办方有个免费品尝点心的环节,本来领点心是每人一份的,但不一会儿功夫,点心就被哄抢光了!这个的背后,是家长引领孩子去“任性”地取!
  诸如此类不文明的现象还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排队加塞等等不和谐的现象,曾经被一些海外媒体归纳为中国游客的“通病”。
  真正的文明习惯不是靠三年两载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家校结合教育最关键。部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小学生法治教育最好的载体,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课程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并运用道德和法治规范自身的言行,为其日后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如果家校结合用好课程,课堂上明理导行,在家继续深化教育,就一定能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一、家校携手,增强孩子独立管理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孩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增强生活本领。但要把课堂上的学习有机延伸到家庭的实际行动中,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让我们自己来整理》和第12课《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中,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让孩子们比赛谁叠的衣服快又好、谁扫地最干净、谁能既快又好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家长也在微信群里分享孩子在家“扫地、洗红领巾、叠衣服、绑鞋带、整理书包”等等家务活;课堂上孩子们讲述做家务的过程时也说得“很精彩”,动手操作时“动作娴熟”,乍一看,孩子们个个“身手了得”,课后还写下了真情实感的作文,把做家务的过程演绎得活灵活现。
  课程上完不久,渐渐地,有个别孩子的书包成了“杂物包”,红领巾脏兮兮的。经过了解,天真的孩子说之前做的都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而“表演”的-------在家特别强化几天练习的!家庭调查问卷 95%的孩子在家没有经常亲自洗碗、扫地、叠衣服,家长的理由是“孩子太小,动作慢”“有时间倒不如让他多学习”“功课多,没空做……”诸多的理由扼杀了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如果每天孩子回到家,家长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收拾书包、整理书桌、清洗自己的红领巾、袜子等,做到教学与生活实际生活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再深入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懂得做家务会长本领,会做的家务要经常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增强独立管理自己的能力,用道德与法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携手,培养孩子养成优良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家校合作强化训练逐步形成。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赖以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启蒙性的,也是终身性的。二年级学习《道德与法治》下册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时,有一个班的老师设计了讲述王羲之练字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晋朝的大书法家,是他坚持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的笔头,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同学们通过学习,都佩服王羲之的毅力,都惊叹他的“坚持”,有的同学学习马上有“动力”了,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坚持练好字。兴致勃勃地买来了字帖、笔、墨、纸、砚,开始了练字之旅:在学校,全班同学每天坚持在中午2:00至2:30练字,晚上在家保证有40分钟的时间练字,(过程困难克服)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个班的孩子整体素质比其他班要好,写字姿势正确,书写工整。老师课堂上讲述“坚持”的重要性,学生都懂,但明理还需导行,还需要“坚持”,这个“坚持”需要学校、家庭里从思想到行动上的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提高整体素质。
  三、家校携手,引導孩子共建和谐生活社区
  城市中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楼房中,人们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但“远亲不如近邻”,道出了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联系起来。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3课《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同学们应当关心自己社区的建设,走出课堂联系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归社会,运用自身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计划,走进社区,为自己的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学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组成一个个小组行动了:有的为社区的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给老人打扫卫生,陪伴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为老人表演节目送去快乐,用利是钱给老人买来生活必需品;有的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周末与家长一起管理小区的花草树木,美化小区;还有的和社区民警叔叔一起执勤,维护社区的平安、祥和。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社区是我们的“大家”,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社区的事情靠大家!因为是亲子活动计划,家长也参与了,所以活动中的安全等都有了很好的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短期内很难显示效果的,但它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和文化的作用同等重要,只有德才兼备,长大才能有益于社会。只有家校携手,从小灌输道德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才能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共创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一、低效课堂与新课导入  1.新课导入的低效现象  新授课的导入就好比一场精彩电影的预告片,为整部电影做一个铺垫和埋伏,太着迹会让观众失去追下去的欲望和欠缺惊奇,太深奥又会让人望而生畏。一堂高效的英语课也应该是要在2,3分钟的短时间内告诉学生教学的主题以及最大限度地激起其求知欲。很多英语老师都很重视导入环节,大多采用chant, poem,story,greeting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姑且勿
期刊
所谓创新性学习,它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性学习所倡导的这种理念,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实实在在的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建一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堂教
期刊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面对新课改下的中考,作为初中毕业班的数学该如何去复习,是我们毕业班每位科任老师都很关注的问题,现本人就此从以下方面去谈些看法:   一、要明确中考数学命题的依据及基本要求  中考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  中考数学命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发展需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加强对基本
期刊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局限于家长开放日的听课活动或参观校园环境或校园活动等,也不仅仅是参与学校某些事项的管理和传达,更重要的一环应该是让家长加深家庭教育的思想意识以及如何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先悟道后谋术,尊重孩子权利是起点和归宿,品德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家庭是真正的起跑线,从我们的家庭教育来说,是不能去中国化的,家庭教育在学校中根本不开设,甚至成了学校的附庸,要办好
期刊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琐碎的时间和抽象的地图联系起来,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题。本文试从时间和空间的科学概念入手,将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对高中历史时空观培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时空观念培养  说文解字中解释:历, “过也” ;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过去的人和事自然
期刊
摘要:在众多科目当中,小学数学教学处于所有科目当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低位,它以教导学生理性及创新思维和运算分析能力为重要目的。在当前新课改的时代大驱使下,我过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取得等多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由心赞赏的成绩,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上还是难以走出传统教学的困顿之下,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上依然有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这种局面之下,我们需要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动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把创新意识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中    在传统的小学语
期刊
在校园文化中,起到重要支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的就是班级文化。从“教育者”角度來看,班级文化是班主任教育思想和德育艺术的体现,也是班主任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反映。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班级文化是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动手实践,创建使之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的自求发展的园地和阵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
期刊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創造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1.适时的表扬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善于捕捉契机,适时提出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尊重学生。注意发现在学
期刊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