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六味地黄丸。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压、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2)3个月后,治疗组的UAER、α1-MG、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六味地黄丸可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的排出,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α1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 六味地黄丸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蛋白尿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也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UAER、α1-MG、β2-MG升高是DN的早期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早期DN患者60例,年龄40~70岁,其中男37例,女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3.73±12.61)岁,DM病程(8.92±3.63)年;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2.98±13.46)岁,DM病程(7.29±4.21)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 T2DM )诊断标准[1],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纳入标准:(1)有糖尿病的病史;(2)3个月内连续出现2次UAER在20~200 μg/min,且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
1.3 排除标准 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急慢性泌尿系感染、过敏体质及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控制饮食疗法;每天注射胰岛素强化控制高血糖,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有高血压者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商品名: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514)10 mg,每日1次,口服,以控制血压<130/80 mm Hg;对照组在采取相同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浓缩六味地黄丸(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1022127)8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UAER、α1-MG、β2-MG的水平变化来观察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疗效标准拟定,痊愈:24 h尿蛋白正常;显效: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40%;有效: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40%;无效: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高。将痊愈、显效、有效判定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结果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30 例中,显效16 例(53.33%),有效10 例(33.33%),无效4 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30 例中,显效10 例(33.33%),有效11 例(36.67%),无效9 例(30%),总有效率为70%。两组的无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n,%)
2.2 治疗前后UAER、α1-MG、β2-MG监测结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UAER、α1-MG、β2-MG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UAER、α1-MG、β2-MG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结果的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α1-MG、β2-MG几乎都在近曲小管被分解、代谢或重吸收,尿中含量极微。当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破坏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下降时,α1-MG、β2-MG和UAE即会有明显的升高,而常用的肾脏损伤指标BUN、Cr、Ccr等往往在肾脏发生严重的病变时才出现变化。因此,可以把α1-MG、β2-MG和UAER作为诊断早期DN的重要定量指标,并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六味中药为沫,炼蜜为丸而成[3]。熟地黄温而补,阴亏者相宜,且能独入肾家;山茱萸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动物实验显示可使肾血流量增加,且具有抗炎作用;茯苓、泽泻既能利尿又能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
六味地黄丸可直接或间接改善肾血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全身及肾脏局部的防御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可降低血糖、血脂和血压、改善肾功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肾脏等作用[4~6]。本研究表明,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UAER、β2-MG、α1-MG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中的α1-MG、β2-MG和UAER,可逆转或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护肾脏。
参 考 文 献
[1]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69-99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02:162.
[3] 孙传花,杜毅.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解读及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010,9:1722-1724.
[4] 李红兵,程萧寒,杜茂福.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10,8:1125-1126.
[5] 宋晓燕,陈蔷,齐晓燕.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24(12):1087-1090.
[6] 王秀霞,赵明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11(2):56-58.
(收稿日期:2011-05-24)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