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吉安城西15公里处的兴桥镇石边自然村,有一座布局奇特而又功能齐备,工艺精美而又清雅幽绝的清代家祠院落。2003年年初,由吉安市吉州区政协组织有关学者组成的考察组,对其进行考证后确认: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座罕见的以长寿文化为主旨、以仙桃具象为蓝图兴建的私家祠堂—“蟠桃百寿祠”。
“蟠桃百寿祠”又称“刘家祠”,背倚来龙山,坐西面东。整个家祠院落占地约1800平方米,由兼作书院的祭祀场所根本堂、用以结交文朋商友陶冶性情的文昌院、用以观赏花木愉悦情趣的涉趣园,以及供佣工居住的后侧等各具特定功能的建筑组合而成。据1920年《庐陵石壁刘氏六修族谱》记载,该祠兴建于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同期开工建造的还有祠南三列共十幢“大夫第”、“通奉第”等院落群。整个工程均由盐业巨商、加捐获二品衔、“诰授通奉大夫,赏戴花翎 ”的刘棋占出资建造。工程历时1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始得竣工。现除文昌亭廊、涉趣园花木已毁外,整个建筑群落基本保持着原貌。
取法仙桃的构造布局是“蟠桃百寿祠”最为奇特的建筑形式。其南半部由主建筑根本堂和文昌院庭院部及后侧组成,呈纵向矩形。其北部由涉趣园和包含其中的文昌院馆舍部组成,以涉趣园围墙按“桃尖”、“桃腹”、“桃底”曲线蜿蜒相接而成。整个建筑群落近似桃形,象征并表达主人祈求“延年益寿”的愿望。
与外在形式具有隐含不露的象征手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蟠桃百寿祠”在建筑构件的雕饰中,大肆张扬以长寿为题材的主旨。根本堂雕饰中大者径逾尺五、小者长不盈寸,且写法各异、无一相同的101个“寿”字,遍饰堂内的巨枋、天花、窗棂。文昌院中曾雕饰在回廊、亭阁、馆舍漏窗上的百余枚蟠桃,姿态各异,生动如鲜。而在根本堂大厅前方顶部的巨大长枋上,则以长达2米的幅度,鎏金精工浮雕气势雄阔的“郭子仪祝寿图”。图中以省略大部背景画面,着力刻画人物神形动姿的高超艺术手法,表现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及夫人端坐案前,接受十余名文武官员献寿时的盛况,并以此寄托建屋主人刘棋占本人的希冀与向往。

在“蟠桃百寿祠”中,工艺精湛的各类雕饰,以表现吉祥富贵的图案、寄寓深远的构件,完美地衬托了长寿文化的主题。如根本堂中,有“双凤拱寿图”、“麒麟呈祥图”、“竹节梅花图”、“福禄寿三星图”、“托塔天王李靖和八仙图”以及极为罕见的“龙首凤双双萦寿图”、“龙首凤蟠桃石榴花瓶图”等。其中,在前厅、中厅、后厅装饰的八角、九角藻井,更以悠远深邃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主人追求完美人生的志趣。在中厅2米见方、鎏金祥云花饰栏栅悬柱藻井内,中层置八角星式井框,上层则饰九重九旋螺旋顶,以此来表达四面聚财、八方献寿、洪福齐天的美好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蟠桃百寿祠”自建造伊始,就将光大文化教育理念纳入了总体构思之中。文昌院大门上,高悬“文昌宫”巨匾。而作为主建筑的根本堂,同时又是刘棋占以其父号命名的“简文书院”。堂中木枋上精工雕饰的书页中,以楷书或篆体浮雕着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早朝大明宫之作》等唐诗宋祠及儒家伦理格言。而富有哲理、充满生活情趣及人生价值观念的楹联,举目皆是。如根本堂正门外取《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意所撰的“知水,仁山”;充满教育意蕴的“质映南金,秀标东箭”,“江山满词赋,星斗焕文章”;表现生活情趣的“烟霞共远,风月无边”,“芝兰满室,鱼鸟亲人”;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的“明体达用,致远通方”等等。

与此同时,讲求意境情趣和生活质量,是“蟠桃百寿祠”建筑中的显著特色。在文昌院中,馆舍中堂内用于通风透光的是六角形木栅窗;通往涉趣园的是六角形门页及红石门框;大院内有长方形上下敞口呈弯弧收腹状、面积达6.6平方米的花卉池,并置有容积达0.5立方米的巨型整体红石金鱼池。在涉趣园内,依高中低三级地势,曾建有金鱼池,植有梅花、菊花、山竹、牡丹、石榴、柚子、四季青、无花果、枇杷、腊香、秋海棠等。其中除草木花卉及丛竹外,所有花果树木,均为单株栽种,使园中凸显移步换景、涉足成趣的最佳观赏效果。
有关学者在对“蟠桃百寿祠”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考证和解读后认为,这座集“尊孔”、“冶性”、“怡情”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突出长寿文化主旨,具有蟠桃形象的清代建筑群落,既有祠宇建筑的森严庄重气度,又有教育殿堂的温文尔雅之风,同时还拥有江南庭园的清新幽静氛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藏在深闺人未识”达百年之久的“蟠桃百寿祠”,再度“显形”世间,为我们深入研究清代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间文化、教育文化以及民风习俗的演变、交融和发展、社会心理的运势嬗变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一处可资参考、引证、发掘的丰富宝库。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