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在生成机理、客观特征、演变规律、具体危害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有特征,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是克服青少年网瘾被害的重要手段,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模式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等三种。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基本理论:危机干预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72-02
1 危机的含义、生成机制及基本特征
危机研究专家帕拉德认为,任何危机都包含着内在的3大组成要素,即存在危险的难以对付的事物、个体感觉到来自该事物的威胁和个体在处理和应对该问题时的无助,由此,危机可以被概括为是当个体面对来自威胁、挑战时的一种无助和失措的状态。著名危机心理学家卡普兰则将危机定义为当生活目标被阻断,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克服的~种状态。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渴望维持在一种自我平衡的心理模式之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案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伯德和爱里克森则将危机视为是个体对生活经历中应激事件的主观反应,这种应激事件影响到当事老的身心稳定,使他们无法正视、适应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阿圭莱拉等人则认为危机是在个体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时,由于现存的问题处理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会感到面临巨大的压力并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无助感的一种状态。罗伯茨也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它是由于经历了一些包含重大危险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且这些事件或情景不能用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危机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吉利兰和詹姆斯二人将危机概括为下列这种状态:当自然人个体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解决这种困境,可能会导致自己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情形。两位学者将危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认为,其一,危机是个体自然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感觉,危机总是相对于具体自然人而言的一种状态;其二,危机是以个体自然人对环境和境遇的认知为基础的,这种认识可能还掺杂着个体文化差异等复杂因素;其三,个体自然人面对要解决的现状感到束手无策,不能迅速有效的采取措施。
综上可见,西方学者对危机的认识具有基本的共识,它们都倾向于从此角度对危机加以揭示,即当发生了非常事件或者面临非常规问题的时候,个体无法用既有的或现存的问题解决方法来对该事件或问题加以处理,因此而引发了身心失衡的状态。由于身体的损害直接导源于心理的失衡,因此,从理论上讲,危机在本质上首先并且主要是当事人个体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危机。具体到青少年网瘾被害方面,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就是指由于对网络产生了成瘾性,致使青少年沉陷其中又找不出摆脱的有效方法因而产生的一种身心受到严重损害、学习和生活受到根本干扰的失衡状态。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的危机,它一般导源于网瘾,是网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一种极端被害反应。
我国心理学家界一般认为,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般被称作冲击期,此阶段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其后不久,被害人一般会感到恐慌、震惊和不知所措,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的精神状态。第二阶段一般称作防御期,在此阶段,被害人个体竭尽所得希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恢复自己被打乱的身心机能,但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阶段是解决期,由于不断地尝试采取各种恢复正常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并借助其他人或社会力量的积极帮助,被害人个体的焦虑程度和不安感会不断减轻,信心会被慢慢找回,心理走上逐渐恢复正常的道路之上。最后一步一般被称作成长期,被害人个体基本上从危机状态下走出之后,他们的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心理的成熟程度的提升会使被害个体在面对将来的挑战时增加一份自信和力量。
2 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
在危机可能给被害人带来的具体危害研究中,西方学者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麦耶的研究最为系统,他认为,危机对于被害人的危害,可以从对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等若千方面得到具体的阐释。本文将以他所倡导的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为角度,来揭示危机给包括处于网络被害危机中的青少年被害人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一般而言,危机对情绪造成的损害可以分为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轻微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对环境的变化只有短暂而且不强烈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青少年完全能够控制情绪。轻度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但对环境变化有较长时间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人能够意识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绪。中等损害则体现为情感反应与环境有脱节,常表现出负性情感,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烈的情感波动,情感状态虽然稳定,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绪。显著损害则体现在负性情感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求助者意识到负性情绪,但不能控制。严重损害则表现为完全失控或极度悲伤,被害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反应。
危机对被害人认知方面的危害也主要体现在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之上,轻微损害体现为思维集中在危机事件上,但思想尚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轻度损害表现为注意力偶尔不集中,感到较难控制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中等损害则表现为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较多考虑危机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显著损害体现为沉湎于对危机事件的思虑,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被害人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
3 危机干预和教育的模式和基本方法
对于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和教育,有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即紧急性干预教育和后续性干预教育,其中紧急性干预教育是根本和主要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利用危机过程时间短、破坏性强和被害青少年处于极其严重的需要帮助的状态之中的特点,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先将青少年被害人从极度危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避免或者降低危机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危害后果的机率和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使被救助的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危机干预人员对他们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在无私奉献与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塑造,以达到挽救和感化青少年的作用;后续性干预作为紧急性干预的辅助和延伸,是指对于已经从危机中暂时摆脱出来的青少年被害人进行巩固性、常规性和长期性的教育,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网络造成的消极危害。不至于再次陷入危机。鉴于后续性干预主要借助于平常状态下的一般性教育展开,而学界对平常的一般性教育问题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论述,因此我们重点对紧急性干预进行研究。在紧急性干预教育两者的关系之中,紧急性教育主要通过对青少年危机的紧急性干预加以体现和实现,因此危机干预模式也就是危机教育展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借鉴中外学者的危机干预教育模式理论。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等三种。
所谓平衡模式,也被称作平衡失衡模式。依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被害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克服心理失衡的方法在危机状态下失去作用后,由于新的心理和精神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危机之中的被害人往往会有心理或情绪的失衡反应,平衡阶段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被害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该阶段最适合心理产生问题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采取其他的措施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先使被害人获得基本的心理平衡,提高身心的稳定程度,才谈得上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应对。依认知模式的基本设想,被害人在危机过程中和危机经过之后产生的不正常心理和精神状态并不是危机事件本身使然,而是因为被害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而使被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混乱的结果,通过对被害人理性的激发,可以有效地起到促使被害人个体鉴别有害的负面信息、肯定有效的正面因素的作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则认为,人虽然都有一定的遗传天赋,但是人毕竟都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危机的产生必然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相应地,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主要杠杆在于发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被害人克服那些促成危机的因素。
我们认为,尽管不同模式指导之下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具体步骤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基本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离不开下列方法的适用,其一,要确定被害人所面临的最大困顿和问题,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也是整个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其二,保护被害人本身的安全以及确保对他人不构成安全威胁。实施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被害人的安全以及被害人对他人不造成生理、心理的危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否则危机干预就是失败的,危机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三,干预人员要和接受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被害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紧密的互信关系,让被害人真正体验到干预者是对其提供真心帮助的人。其四,在面对具体的被害人时,应当尝试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最大限度地让被害人可以有机会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干预方式,从而让被害人感觉到干预过程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增强和提高对他们教育效果。其五,危机干预和教育要重视循序渐进,要有一套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帮助被害人寻找到克服危机的规律性过程,帮助他们全面地完善和进步。其六,危机干预者要将重点放到被害人信心的重树上面,最好引导被害人作出他将严格按照已定的干预计划来奉行自己的合作义务的承诺。
米歇尔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紧急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简称CISD)现在已经成为危机干预和教育领域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具体技术性方法。CISD是一种处理急性危机性应激反应的方法和技术,这里所谓紧急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能够使自然人个体体验到异常强烈危机性情感反应的现实状况,由于这种状况不经常发生,对于个体来说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加之发生时情势紧急,因此往往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甚至会使人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错乱,严重影响被害个体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青少年形成网瘾的过程虽然一般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当这种网瘾和现实生活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体现到一种难以应付的紧急感,进人危机的状态。
从国外的经验上看,现在的紧急事件晤谈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套路。它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情感渲泄、支持和安慰以及调动资源。从介入时间上来看,在紧急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之内进行干预教育效果最佳,而6周之后效果就会变得微乎甚微。在实践中,CISD现在有了正式与非正式的划分,非正式的CISD对于危机干预教育人员基本条件的要求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严格,对于介入的时间要求也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紧迫,在非正式的CISD之中,危机干预教育人员更多地体现着一种参与的性质,他们只是对危机干预和教育有初步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只是尽量拿出时间来倾听被害人的情感渲泄,向他们提供精神支持。正式的CISD工作人员必须受过专业的严格训练,程序的开展也一般在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在正式晤谈过程中所遵行的具体步骤也比非正式的程序要严格和规范得多。
除了上述最常见的心理干预的方式之外,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基本技术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可以采取,例如,家访;心理门诊;个别交谈或称沟通技术等。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基本理论:危机干预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72-02
1 危机的含义、生成机制及基本特征
危机研究专家帕拉德认为,任何危机都包含着内在的3大组成要素,即存在危险的难以对付的事物、个体感觉到来自该事物的威胁和个体在处理和应对该问题时的无助,由此,危机可以被概括为是当个体面对来自威胁、挑战时的一种无助和失措的状态。著名危机心理学家卡普兰则将危机定义为当生活目标被阻断,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克服的~种状态。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渴望维持在一种自我平衡的心理模式之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案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伯德和爱里克森则将危机视为是个体对生活经历中应激事件的主观反应,这种应激事件影响到当事老的身心稳定,使他们无法正视、适应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阿圭莱拉等人则认为危机是在个体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时,由于现存的问题处理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会感到面临巨大的压力并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无助感的一种状态。罗伯茨也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它是由于经历了一些包含重大危险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且这些事件或情景不能用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危机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吉利兰和詹姆斯二人将危机概括为下列这种状态:当自然人个体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解决这种困境,可能会导致自己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情形。两位学者将危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认为,其一,危机是个体自然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感觉,危机总是相对于具体自然人而言的一种状态;其二,危机是以个体自然人对环境和境遇的认知为基础的,这种认识可能还掺杂着个体文化差异等复杂因素;其三,个体自然人面对要解决的现状感到束手无策,不能迅速有效的采取措施。
综上可见,西方学者对危机的认识具有基本的共识,它们都倾向于从此角度对危机加以揭示,即当发生了非常事件或者面临非常规问题的时候,个体无法用既有的或现存的问题解决方法来对该事件或问题加以处理,因此而引发了身心失衡的状态。由于身体的损害直接导源于心理的失衡,因此,从理论上讲,危机在本质上首先并且主要是当事人个体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危机。具体到青少年网瘾被害方面,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就是指由于对网络产生了成瘾性,致使青少年沉陷其中又找不出摆脱的有效方法因而产生的一种身心受到严重损害、学习和生活受到根本干扰的失衡状态。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的危机,它一般导源于网瘾,是网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一种极端被害反应。
我国心理学家界一般认为,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般被称作冲击期,此阶段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其后不久,被害人一般会感到恐慌、震惊和不知所措,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的精神状态。第二阶段一般称作防御期,在此阶段,被害人个体竭尽所得希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恢复自己被打乱的身心机能,但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阶段是解决期,由于不断地尝试采取各种恢复正常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并借助其他人或社会力量的积极帮助,被害人个体的焦虑程度和不安感会不断减轻,信心会被慢慢找回,心理走上逐渐恢复正常的道路之上。最后一步一般被称作成长期,被害人个体基本上从危机状态下走出之后,他们的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心理的成熟程度的提升会使被害个体在面对将来的挑战时增加一份自信和力量。
2 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
在危机可能给被害人带来的具体危害研究中,西方学者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麦耶的研究最为系统,他认为,危机对于被害人的危害,可以从对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等若千方面得到具体的阐释。本文将以他所倡导的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为角度,来揭示危机给包括处于网络被害危机中的青少年被害人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一般而言,危机对情绪造成的损害可以分为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轻微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对环境的变化只有短暂而且不强烈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青少年完全能够控制情绪。轻度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但对环境变化有较长时间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人能够意识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绪。中等损害则体现为情感反应与环境有脱节,常表现出负性情感,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烈的情感波动,情感状态虽然稳定,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绪。显著损害则体现在负性情感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求助者意识到负性情绪,但不能控制。严重损害则表现为完全失控或极度悲伤,被害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反应。
危机对被害人认知方面的危害也主要体现在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之上,轻微损害体现为思维集中在危机事件上,但思想尚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轻度损害表现为注意力偶尔不集中,感到较难控制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中等损害则表现为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较多考虑危机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显著损害体现为沉湎于对危机事件的思虑,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被害人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
3 危机干预和教育的模式和基本方法
对于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和教育,有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即紧急性干预教育和后续性干预教育,其中紧急性干预教育是根本和主要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利用危机过程时间短、破坏性强和被害青少年处于极其严重的需要帮助的状态之中的特点,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先将青少年被害人从极度危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避免或者降低危机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危害后果的机率和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使被救助的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危机干预人员对他们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在无私奉献与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塑造,以达到挽救和感化青少年的作用;后续性干预作为紧急性干预的辅助和延伸,是指对于已经从危机中暂时摆脱出来的青少年被害人进行巩固性、常规性和长期性的教育,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网络造成的消极危害。不至于再次陷入危机。鉴于后续性干预主要借助于平常状态下的一般性教育展开,而学界对平常的一般性教育问题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论述,因此我们重点对紧急性干预进行研究。在紧急性干预教育两者的关系之中,紧急性教育主要通过对青少年危机的紧急性干预加以体现和实现,因此危机干预模式也就是危机教育展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借鉴中外学者的危机干预教育模式理论。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等三种。
所谓平衡模式,也被称作平衡失衡模式。依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被害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克服心理失衡的方法在危机状态下失去作用后,由于新的心理和精神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危机之中的被害人往往会有心理或情绪的失衡反应,平衡阶段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被害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该阶段最适合心理产生问题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采取其他的措施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先使被害人获得基本的心理平衡,提高身心的稳定程度,才谈得上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应对。依认知模式的基本设想,被害人在危机过程中和危机经过之后产生的不正常心理和精神状态并不是危机事件本身使然,而是因为被害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而使被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混乱的结果,通过对被害人理性的激发,可以有效地起到促使被害人个体鉴别有害的负面信息、肯定有效的正面因素的作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则认为,人虽然都有一定的遗传天赋,但是人毕竟都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危机的产生必然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相应地,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主要杠杆在于发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被害人克服那些促成危机的因素。
我们认为,尽管不同模式指导之下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具体步骤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基本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离不开下列方法的适用,其一,要确定被害人所面临的最大困顿和问题,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也是整个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其二,保护被害人本身的安全以及确保对他人不构成安全威胁。实施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被害人的安全以及被害人对他人不造成生理、心理的危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否则危机干预就是失败的,危机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三,干预人员要和接受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被害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紧密的互信关系,让被害人真正体验到干预者是对其提供真心帮助的人。其四,在面对具体的被害人时,应当尝试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最大限度地让被害人可以有机会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干预方式,从而让被害人感觉到干预过程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增强和提高对他们教育效果。其五,危机干预和教育要重视循序渐进,要有一套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帮助被害人寻找到克服危机的规律性过程,帮助他们全面地完善和进步。其六,危机干预者要将重点放到被害人信心的重树上面,最好引导被害人作出他将严格按照已定的干预计划来奉行自己的合作义务的承诺。
米歇尔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紧急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简称CISD)现在已经成为危机干预和教育领域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具体技术性方法。CISD是一种处理急性危机性应激反应的方法和技术,这里所谓紧急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能够使自然人个体体验到异常强烈危机性情感反应的现实状况,由于这种状况不经常发生,对于个体来说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加之发生时情势紧急,因此往往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甚至会使人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错乱,严重影响被害个体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青少年形成网瘾的过程虽然一般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当这种网瘾和现实生活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体现到一种难以应付的紧急感,进人危机的状态。
从国外的经验上看,现在的紧急事件晤谈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套路。它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情感渲泄、支持和安慰以及调动资源。从介入时间上来看,在紧急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之内进行干预教育效果最佳,而6周之后效果就会变得微乎甚微。在实践中,CISD现在有了正式与非正式的划分,非正式的CISD对于危机干预教育人员基本条件的要求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严格,对于介入的时间要求也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紧迫,在非正式的CISD之中,危机干预教育人员更多地体现着一种参与的性质,他们只是对危机干预和教育有初步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只是尽量拿出时间来倾听被害人的情感渲泄,向他们提供精神支持。正式的CISD工作人员必须受过专业的严格训练,程序的开展也一般在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在正式晤谈过程中所遵行的具体步骤也比非正式的程序要严格和规范得多。
除了上述最常见的心理干预的方式之外,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基本技术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可以采取,例如,家访;心理门诊;个别交谈或称沟通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