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胰腺误诊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异位胰腺与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4例术前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

结果

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69岁。其中8例有上腹隐痛不适症状,2例为肠梗阻表现,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病变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空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异位胰腺,其中10例以胰腺腺泡和胰腺导管混合存在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平滑肌组织以及少量胃黏膜组织;3例以胰腺腺泡为主;1例以胰腺导管及平滑肌为主。随访时间为(26.5±5.1)月,均无复发和死亡者。

结论

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术前辅助检查手段,易与胃肠间质瘤混淆。手术切除是治愈异位胰腺的唯一有效手段,而术后病理是鉴别两种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E治疗的8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做全瘤活检以明确GIST危险度,记录ESE手术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分级标准,极低度危险者12例,低度危险者30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LC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25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其癌旁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LCE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41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分析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LCE1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
期刊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 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入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0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R0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R0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R0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0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