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文练笔是语言形式运用与课文内容理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握“练机”,找准“练点”。
关键词:随文练笔;“练机”;“练点”
阅读与习作好比蜜蜂的采花与酿蜜,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使学生能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文本的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化语言与提高习作能力的过程。那么随文练笔如何把握“练机”,找准“练点”呢?
一、言为心声,练在理解深入处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词语有时就是一个天地。教师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文”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挖掘其形象内涵,感悟、理解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拓展词语,进行练笔。
如《自然之道》中:“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是文中重点句,可抓住“悲叹”一词进行练笔。
师:向导悲叹什么?请你们从幼龟、游客、向导的角度去想一想,写一写。
生:向导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他悲叹: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由于游客的“好心”而失去了生命,多可怜啊!它们的父母亲知道后又多伤心啊!
生:向导悲叹道:游客真无知、固执啊!非叫我把龟群的“侦察兵”抱向大海,而误导了安全的信息,使不少的海龟失去了生命,他们不懂大自然规律,真是刽子手。
生:向导听着食肉鸟发出欢乐的叫声,看着游客低着头,他悲叹道:游客是无知之愚,而我呢?在关键时刻为什么犹豫,为什么不给游客说清楚啊!在无知压力下,我为什么妥协呢!游客是无知之愚,而我却是有知之愚,不是更悲哀吗!
……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上述案例抓住文中关键词——悲叹,让学生充当向导的角色练笔,一咏三叹,为小海龟失去生命而悲叹,为游客无知之愚而悲叹,为向导“有知之愚”而悲叹。“悲叹”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了,被理解了。
二、辞以情发,练在情感共鸣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阅读文本,也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在学生有情不得不表,有感而不得不发时,安排一个练笔,让学生的情感流淌在文本中。
如《妈妈的账单》这课,写了两份不同的账单,反映了妈妈和彼得不同的想法,而文中省略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是情感的空白点,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去揣摩和领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设计小练笔:①彼得的母亲读了彼得的账单,她想:;②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他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
通过练笔,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去感受、去倾听人物的内心的声音,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此时,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深刻,提高了习作能力。
三、内化语言,练在读写迁移处
语文教学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型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巧设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丰富语言。
如《日月潭》这篇课文描写日月潭早上、中午的景物,而下午、晚上留下景物空白点。教学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或多媒体,展现日月潭下午和晚上的景色,再创设情境:假如你们是日月潭的一名导游,带领大陆游客团队观赏日月潭下午或晚上的景物,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呢?拿起笔来写一写。此处练笔引导,学生既深入课文之中,又跳出课文之外,将学语言与仿写结合起来,实现方法的迁移。这样的练笔一方面重视了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提炼,另一方面抓住了本课表达的特色,把读与写巧妙结合。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在介绍鱼的种类多、鱼多的段落中,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学习介绍海滩这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小练笔: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贝壳的颜色有,有,有;贝壳的形状有的,有的,有的。这样仿照作者的写法练笔,学生有章可循,在仿中乐意动笔,在仿中掌握写作的门路。
四、情境交融,练在主题升华处
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在文本中留下很多让人意犹未尽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难得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去填补、去诠释空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写志愿军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只写志愿军告别的话语,而朝鲜人民又会说什么呢?文中做了省略。教师可在此设计练笔情境:此时此刻,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告别的话,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角色,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拉近了他们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沉潜文本的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为理解“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主题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使“言”与“意”融为一体,进而提升了学生精神境界。
五、放飞思想,练在结尾拓展处
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下一篇文章的开始,让学生在文本结尾处续写练笔,这既是对文本进行读的延续,也是对文本进行创作的延续。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发挥想象,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如《桥》是一篇内容短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作者对文章的结尾处理巧妙,在故事情节继续开展中突然收尾,写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在河边祭奠,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绪飘飞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者这一留白处理,引导学生去填补和延续故事情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相信每位同学都被老汉和小伙子的表现所打动。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就站在冲毁的桥边,看见老太太在祭奠丈夫和儿子,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你可以把心里话写给临危不惧、大公无私的老支书,写给关心父亲的小伙子,写给失去亲人的老太太。这样练笔使学生自然融入文中的情境中,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可引导学生去想想父子之间会说什么,周围的人们会怎样议论,如果记者采访会问什么,父子会怎样回答,让学生续写。
总之,随文练笔由文本出发,或拓展,或延伸,或仿写……它是语言形式运用与课文内容理解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充分研读文本,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随文练笔的天地里张扬个性。
关键词:随文练笔;“练机”;“练点”
阅读与习作好比蜜蜂的采花与酿蜜,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使学生能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文本的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化语言与提高习作能力的过程。那么随文练笔如何把握“练机”,找准“练点”呢?
一、言为心声,练在理解深入处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词语有时就是一个天地。教师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文”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挖掘其形象内涵,感悟、理解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拓展词语,进行练笔。
如《自然之道》中:“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是文中重点句,可抓住“悲叹”一词进行练笔。
师:向导悲叹什么?请你们从幼龟、游客、向导的角度去想一想,写一写。
生:向导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他悲叹: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由于游客的“好心”而失去了生命,多可怜啊!它们的父母亲知道后又多伤心啊!
生:向导悲叹道:游客真无知、固执啊!非叫我把龟群的“侦察兵”抱向大海,而误导了安全的信息,使不少的海龟失去了生命,他们不懂大自然规律,真是刽子手。
生:向导听着食肉鸟发出欢乐的叫声,看着游客低着头,他悲叹道:游客是无知之愚,而我呢?在关键时刻为什么犹豫,为什么不给游客说清楚啊!在无知压力下,我为什么妥协呢!游客是无知之愚,而我却是有知之愚,不是更悲哀吗!
……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上述案例抓住文中关键词——悲叹,让学生充当向导的角色练笔,一咏三叹,为小海龟失去生命而悲叹,为游客无知之愚而悲叹,为向导“有知之愚”而悲叹。“悲叹”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了,被理解了。
二、辞以情发,练在情感共鸣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阅读文本,也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在学生有情不得不表,有感而不得不发时,安排一个练笔,让学生的情感流淌在文本中。
如《妈妈的账单》这课,写了两份不同的账单,反映了妈妈和彼得不同的想法,而文中省略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是情感的空白点,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去揣摩和领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设计小练笔:①彼得的母亲读了彼得的账单,她想:;②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他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
通过练笔,学生自然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去感受、去倾听人物的内心的声音,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此时,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深刻,提高了习作能力。
三、内化语言,练在读写迁移处
语文教学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型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巧设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丰富语言。
如《日月潭》这篇课文描写日月潭早上、中午的景物,而下午、晚上留下景物空白点。教学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或多媒体,展现日月潭下午和晚上的景色,再创设情境:假如你们是日月潭的一名导游,带领大陆游客团队观赏日月潭下午或晚上的景物,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呢?拿起笔来写一写。此处练笔引导,学生既深入课文之中,又跳出课文之外,将学语言与仿写结合起来,实现方法的迁移。这样的练笔一方面重视了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提炼,另一方面抓住了本课表达的特色,把读与写巧妙结合。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在介绍鱼的种类多、鱼多的段落中,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学习介绍海滩这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小练笔: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贝壳的颜色有,有,有;贝壳的形状有的,有的,有的。这样仿照作者的写法练笔,学生有章可循,在仿中乐意动笔,在仿中掌握写作的门路。
四、情境交融,练在主题升华处
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在文本中留下很多让人意犹未尽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难得的空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去填补、去诠释空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写志愿军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只写志愿军告别的话语,而朝鲜人民又会说什么呢?文中做了省略。教师可在此设计练笔情境:此时此刻,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告别的话,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角色,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拉近了他们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沉潜文本的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为理解“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主题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使“言”与“意”融为一体,进而提升了学生精神境界。
五、放飞思想,练在结尾拓展处
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下一篇文章的开始,让学生在文本结尾处续写练笔,这既是对文本进行读的延续,也是对文本进行创作的延续。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发挥想象,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如《桥》是一篇内容短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作者对文章的结尾处理巧妙,在故事情节继续开展中突然收尾,写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在河边祭奠,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绪飘飞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者这一留白处理,引导学生去填补和延续故事情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相信每位同学都被老汉和小伙子的表现所打动。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就站在冲毁的桥边,看见老太太在祭奠丈夫和儿子,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你可以把心里话写给临危不惧、大公无私的老支书,写给关心父亲的小伙子,写给失去亲人的老太太。这样练笔使学生自然融入文中的情境中,去和文中人物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可引导学生去想想父子之间会说什么,周围的人们会怎样议论,如果记者采访会问什么,父子会怎样回答,让学生续写。
总之,随文练笔由文本出发,或拓展,或延伸,或仿写……它是语言形式运用与课文内容理解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充分研读文本,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随文练笔的天地里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