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人物通讯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ay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速递
   自己搜集一则以人物为主的新闻报道,写一篇人物通讯。
   要求:围绕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精神。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
  老师示范
  最美的军礼
  ——记蹚过雷场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薛武春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蹚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辞,全场,甚至电视机前的观众已潇然泪下。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火,硝烟,地雷,炸弹,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却遗留着上百万枚地雷和其他爆炸物,成为雷区附近数以万计的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
   2015年夏天,杜富国从云南省军区原某边防团来到扫雷大队。当第一次见到生活在雷区附近身体残缺的老乡们时,他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更懂得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誓言。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片雷场清除,还边境人民一方净土”。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和战友们一起来到雷场开始扫雷作业。他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排雷经验丰富的他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甩给战友一句:“你退后,让我来。”一句话,一瞬间,却成了杜富国排雷生涯的一辈子——他下意识地向战友方向一侧身,挡住了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
   他在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要知道,杜富国服役三年来,曾1000余次蹚过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先后获得嘉奖两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一次,还荣立了一等功。
   杜富国用行动保卫着百姓的安宁,书写着祖国的未来。但是,他的人生却发生了翻天般的逆转——从此,他再也无法排雷了……
   2019年5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的代表们。当总书记走过白纱布蒙眼且双臂残疾的杜富国时,只见杜富国举起残缺的手臂行了军礼,大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那一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祖国各方,向杜富国致敬!
   当问及杜富国日后的生活,他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讲好中国扫雷故事’。”如今,杜富国在康复治疗之余,苦練普通话,在家人的陪伴下听教学录音,练习吐字、发声和句读,一字一句都听得格外用心和认真。他想给更多的人宣传排雷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排雷知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给我们介绍排雷常识和排雷兵的故事……
  (陕西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点评
   这是一篇报道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的通讯。主标题精练地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境界,鼓舞读者,给人以力量;副标题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正文的主要内容。整篇通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导语巧借《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辞,勾勒出杜富国的特殊事迹。正文从杜富国扫雷的背景,扫雷作业中的英勇故事,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时特殊的军礼,以及现在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展示出一个最震撼人心的军礼,一个最美的中国军人之魂。
  学生佳作
  做最好的自己
  ——记“追风少年”高艳能
  ◎薛怡然
   17岁的高艳能成了远近皆知的名人——在2019年4月24日的中考体育考试中,本可以免考的他,靠着双拐和一条腿,不断向前跳跃,最终“跑”完1000米。高艳能在同组10人中排名倒数第一,距满分成绩差距不小,含泪看他跑完全程的监考老师破例给了他满分。
   高艳能是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的一名初三年级学生。他说:“假如我免考,虽然能得到一半的分,可是这一半的分不是靠我的拼搏得来的。我想用实力证明我自己。”
   7岁那年,高艳能不慎从自家平房上掉落,家里条件差,没及时医治,只是包了点草药,导致伤势恶化,最终右腿被截肢,只能靠着双拐和一条腿走路。
   那时,高艳能的拐杖是父亲用木头做的,不仅重而且不防滑、容易坏。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以后,高艳能慢慢知道了采取什么样的姿势,可以使自己摔倒时不受伤害,而一次次的摔倒,也让他拄拐杖的技巧越来越娴熟。
   上学后,面对异样目光,高艳能开始也难受,“习惯就好了!”他说。上了初中得住校,村里离学校有10多公里,交通不便利,周末时他就和小伙伴花两个钟头走回去,收假前一晚再走回学校 。
   现在,高艳能还可以双手端着装有饲料、直径50多公分的大盆,右肘夹着拐杖,快速下楼梯,爬上一米多高的挡墙喂牲畜。
   父亲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高艳能在家时,除了看书、复习功课外,做饭、喂牲畜等家务活,他都抢着干。
   高艳能说:“残疾人不能靠别人的怜悯生活,要靠自己,我想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很好的高中。我腿脚不方便,所以希望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
   尽管高艳能不能正常行走,但他不向命运低头的“我能行”和“做最好的自己”,却为他撑起一方晴空,不仅让他成为生活的强者,更向世人诠释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
   人生道路很多条,不仅有鲜花掌声,还有坎坷沟壑。我们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方式,决定着今后人生道路的方向。
  (陕西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八·10班)
  点评
   中考前夕,高艳能的事迹在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带给许多莘莘学子向上的力量。
   这篇人物通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从高艳能在中考体育考场现场说起,插入讲述了他致伤的背景以及顽强生活的现状。结语说:“人生道路很多条,不仅有鲜花掌声,还有坎坷沟壑。我们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方式,决定着今后人生道路的方向”, 更是鼓舞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高艳能为榜样,传播正能量。
其他文献
提到乌江画廊,你想到的也许是酉阳段约60公里的“百里乌江画廊”。然而,今天我要带你认识的是咱们涪陵白涛段的乌江美景。   乌江,古称黔江,发源于贵州境内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酉阳彭水,在涪陵注入長江。在两江交汇处,那一黄一蓝的分界线是那么分明,黄浊的是长江水,碧蓝的是乌江水。下面,让我们溯流而上去欣赏美丽的乌江山水吧。   两岸的山起伏不断,有的如同被一把斧子猛地劈开,悬崖峭壁上,没
期刊
文题速递   新闻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國家、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我们生活的校园里,也一样会发生很多新鲜事情:新生入学军训、校运动会、歌咏比赛……   请你拿起笔,以小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消息,报道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件。  方法步骤  掌握第一手材料   消息材料一般包括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也有“六要素”的说法,就是在前五要素基础上加“何结果”)。这些材料可以通过现场观察、采访,
期刊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这场大火让国人跟着揪心的同时,也把国人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古建。年近600岁的故宫从明朝建成以来,曾经多次遭受火灾。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有了自己的故宫消防排,2016年中队被命名为故宫特勤消防中队。这个中队负责故宫博物院及天安门地区方圆3.74平方公里的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   故宫消防中队副中队长罗洪洲曾經说过:“中队所有人秉
期刊
说 荷   荷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天地间生灵的精致和美妙,在它们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童年时,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扎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
期刊
毛主席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他写诗、填词、作赋、撰联、写新闻稿、做报告等,可谓是“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毛主席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又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关于这一点,就有几个“一字师”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出版发行了毛主席的25首旧体诗词,时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读后发现,《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
期刊
所謂“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是代替收音机做广告的。可惜他
期刊
名家引路  一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为起点,税关前为终点,进行比赛。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期刊
文题速递   在我们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请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本次作文,是向别人讲述故事,首先要把目光着眼于我们的生活。生活是故事的大舞台,自己的经历是故事,别人的经历也是故事。必须确定:你的故事的来源与你讲故事的目的,你将用怎样的方式讲述故事,你的故事能带给别人何种思想启迪或人生收获。   如
期刊
这个夏天,我回到了遥远的乡下,与你一起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你身体硬朗,腰板直挺;可这次回到乡下,你佝偻着腰,满头白发。两年不见,你竟然这么老了!我不由得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我走到小时候量身高的墙壁前,上一次量身高画的线还在,不过现在我得俯视着看了。看来时间都凝聚在我的身高上了。   在乡下,最温馨的就是坐在积灰的灶台前,陪着你做饭。虽是夏天,但在山村,早上还是凉飕飕的。我坐在灶台前,添两把柴
期刊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