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课本剧的特征分析及教学实施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小学英语课本剧通过编、排、演、观、评五个阶段开发每一名学生独特的生命潜力,释放其天性,发展其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课程在走向学生心灵深处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了教育的意义。本文从小学英语课本剧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出发,以六年级课本剧Confucius编、排、演为例,探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本剧;特征分析;学科核心素养
  引言
  一般意义下的英语课本剧是指借用改写剧本的形式来学习课本上的语言材料,以戏剧的语言来表现语篇的主题,即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舞台动作进行情节展开和故事讲述。本文所探讨的小学英语课本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劇本改写形式与排演过程:剧本改写融合了多版本英语教材,聚焦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容,兼顾其他学科相关主题的文本重构;排演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的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体验、对话与反思,最终以舞台表演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剧情的过程。在对话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还丰富了情感体验和人文底蕴,激活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培养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增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英语课本剧在教学中实施需要经历编、排、演、观、评五个阶段。我认为,课本剧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并实现自主建构的过程,必将是师生共同走过的一段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生命历程。课本剧所特有的自主性、情境性、对话性、体验性、生成性、反思性带给师生的就是这样一段生命历程。
  小学英语课本剧的特点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课本剧具有情境性、对话性和体验性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从戏剧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来看,课本剧又兼具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本文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论述课本剧的主要特点。
  1.情境性
  传统教学是“去情境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课本剧把课文内容再现于舞台,情节一般经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精彩且含义深刻的对话、曲折的情节、突出的矛盾冲突是舞台情境的基本要素。什么人在什么地点为什么事情而对话体现了英语学科所倡导的整体语言教学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完整性、真实性与意义建构。完整性是指教师通过剧情的创设,将有意义的语言以全面、完整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真实性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真实性和语言情境的真实性上。建构性是指把语言学习纳入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剧情中,从而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真实和有意义的活动。
  以《精通英语》六年级教材Fun Facts中的阅读文章Confucius为例,原文内容如下(见下页图1):
  学生在学习用英文介绍人物时,由于受到词汇和语法的限制,对用英文介绍2000多年前的孔子这个任务不甚感兴趣。为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创设情境(见下页图2):
  发髻、长衫、古树,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下,入情入境,其语言的输出才可能是完整、真实、有意、有趣的。
  2.对话性
  传统教学也可以归为“传话”的教学,突出教师传道、授业和解惑。课本剧揭示了英语教学的本质——对话与倾听。课本剧的编写促使教师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单元主题对话、与跨学科领域的相关主题对话、与剧本对话,从而实现文本更好的再构。再以Confucius一课为例。学生为了创编剧本,不仅要将原文的部分内容改为对话,同时为了丰富对话内容,学生开始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论语》等国学书籍中查找有用的素材,把孔子与弟子宰我的对话写进了剧本(见图3)。
  话轮延展且情节有趣的剧本在师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整合相关资源的同时逐步形成初稿。在此基础之上课本剧的排演又促使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剧本对话,学生与剧本中的“我”对话,从而实现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我”。课本剧的展演促使场上的学生演员与场下的学生观众对话,从而实现视界的融合。为此,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应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并在此情境中实现意义阐释性对话,即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阐释、再发现和意义建构。学生每一次排演,对会话的内容有一些新的感悟或是对剧本有新的理解,剧本的改动是必然的,这是基于对话的动态生成。一个好的课本剧一定要有情节上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学生饰演角色走进情境,往往又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基于当时的思想认识而再次改编台词,课本剧应正确看待对话中的生成并利用生成达到育人的目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的、 封闭的、贴标签式的“传话”教学模式,把课程引向具有无限可能性、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状态。
  3.体验性
  传统教学是注重“结果”的教学,把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学习是一个依赖于体验,层层深入现实的连续的动态过程。课本剧排演过程中学生有所体验,这份体验浓缩了人生的体验。学生最初在体验孔子这个角色时,受之前Charlie Chaplin一课的课本剧影响,把孔子演得像极了卓别林。于是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孔子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原剧本中本来有这样一段(见下页图4)。


  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尽管相关资料显示,孔子在听到弟子宰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非常气愤地说出“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为了捍卫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还是省掉了“You are so stupid.”这句话。由此,可以看出课本剧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内涵、所倡导的价值追求、所推崇的品格与修养、所弘扬的精神、所培养的能力等都需要学生在编、排、演、观、评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此外,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如何讨论、改写剧本;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展现各自的特长和个性;如何刻苦排练、相互切磋;以及如何想办法克服困难都是学生重要的课程体验。课本剧是学生在真实的喜怒哀乐中,将情感因素转化为变革的意识,最终实现行动的过程。   小学英语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实施
  课本剧作为英语活动课程可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应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本剧的课程价值两个方面来看。
  1.课本剧编、排、演、观、评是核心素养渐进培育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本剧编、排、演、观、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站在课程的中央,经历一个剧本逐渐完善,对剧中人物的认识逐步深刻,排演日趋完美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也会逐步获得最为有意义的输入、内化和输出机会。学生被剧本所感染,为所饰演的人物所感染,在揣摩人物语言内心活动和动作的同时,增强了对真善美丑的辨别与判断,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交往能力显著提高。还以Confucius一课为例,孔子批评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的句子,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想到了两个词“stupid”和“silly”,教师指导学生查看字典里的解释后厘清了这两个单词的区别。据此,课本剧编、排、演、观、评实则是一个核心素养渐进培育与发展的过程。
  2.课本剧是教学目标潜移默化达成的路径,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
  课本剧作为一个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课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依托课本剧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了课程强调的“过程育人”的初衷。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性的过程,不应割裂与分离。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实施改变了课堂教学五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的现状,从根本上优化教育过程、建构课程体系、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英语教育质量。课本剧基于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打通了英语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为深度学习某一主题领域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课本剧Confucius在排演过程之初,学生都不愿意演大树,最后只得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每个人饰演的角色。演大树的学生起初很是抵触。之后随着排演,逐步意识到大树在该剧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戏剧日记中写道:“我想象着树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树的枝叶尽情地伸展着,为的是留下一片阴凉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这树其实就是2000年前的原始学堂。排演时他们都要以我的位置为中心。老师同学们都称赞我是一颗有生命的树……大树也能被评上最佳配角奖,看来任何一个小角色只要你用心,同样也能放光彩,得到他人的认可。”课本剧在编、排、演的过程中开发了每一名学生独特的生命潜力、释放其天性、满足其表现欲、调动多种智能。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课本剧能潜移默化地发展每一名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本剧让英语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言语空间和人生体验场景。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生成了更为丰富的语言交流,在丰盈的语言润泽及鲜活的教育情境中实现了更好的语言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英语活动课程,它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课本剧把“慢”教育让孩子自然成长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实践,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程大明. 以課本剧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J].中学语文, 2014.(1).
  胡璐璐.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黄晓莲.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林长山,李春虹.戏剧,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J].人民教育,2015(13).
  刘哲君.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2.
  张宏丽.“慢”教育,让孩子自然成长[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6): 7-16.
  佐藤学著,李季梅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围绕话题“榜样人物”组织学生开展了课前自主文本阅读、课内视频观看及讨论、课后英语班会主题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对话题建立自我联系及产生真实感触;同时在课堂表达及班会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关键词:话题复习;英语视听说;语言实践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参与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支持对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从社会文化研究的视角观察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实践共同体及双方主体身份建构与认同问题。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发展以课堂教学为中介,聚焦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具体实践案例的展示本文也试图回答如何在合作中促进外语教师
期刊
教书育人历来就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教育部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既是目标又是途径,是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的依托;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生对英语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故事教学实例,从运用插图解读故事信息、共同讨论生成自由见解,深入追问引发分析判断,拓展迁移促进思维变通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故事教学;思维品质培养  前言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总体要求的课程改革给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也需随之改变,这要求教师要从新的角度审视英语教学的价值、
期刊
夏去秋来,老师们拿到这本杂志时,面临开学。新学期新气象,如何在新的学期树立新的目标,实现新的提升?本期杂志提供了两个主题词:学習能力和测评。  如何认识学习的本来面目,培养学习能力,各种流派的学者多年来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次新修订的课标中,“学习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被提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核心素养学习能力的提出,让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意
期刊
摘 要:本文聚焦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如何在学校开展这一主题,以前门小学绘本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范例,阐述了开发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完整呈现了英语绘本阅读课程开发的过程,包括:分析现状、确立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等。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英语绘本阅读课程  近年来,小学英语绘本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但围绕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现状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角色体验式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使语言和认知得到平衡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体验;思维品质;文学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课程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
期刊
摘 要:谈到思维训练,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研究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能通过引导学生对篇章的梳理、预测、分析、判断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目前,针对枯燥而单薄的词汇教学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教版《PEP小学英语》 六年级上册 Unit 2 Part A Let’s learn为例,对比两次基于不同授课理念的课例,探讨以思维为导向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即:如何通过挖掘教材的可用资源和生活中的
期刊
春末夏初,《英语学习》(教师版)又迎来一个喜讯,2015-2016年杂志一共有60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成为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创刊仅3年,能够在基础外语教育期刊中遥遥领先,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着实要感谢给杂志提供各种无私支持的专家、教研员和一线老师朋友们!是广大专家教师为杂志献计献策,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让杂志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平台,起到了一定的导
期刊
从本期开始,“热点·观点”栏目将尝试这样一种专题笔谈的新形式:聚焦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由若干位专家赐上几篇“千字文”(实际上是2000字左右)。风格自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入木三分。这些笔谈或从不同角度畅谈同一问题,建构共识;或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我们也会根据具体内容加上一段导语,既起到导读的作用,也实质性地参与了讨论。  本期我们聚焦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修订中的素养课标明确提出外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