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曲折、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其中存在的规律和道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进行。因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究、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道习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原题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上面几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题的结果:
  


  


  通过计算器不难求得结果,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妨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猜想:不用计算器,运用因式分解的数学思想能否寻求其中的规律呢?此时,学生一听思路顿时活跃起来,都争先恐后地去试探,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探究、交流,共同的努力,不难做出解题结果。
  整个解题过程没有用到计算器,而是运用所学过的因式分解的知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有好处。教材中这样的数学素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素材,把具有探究的数学素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给同学们一个猜想、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同学们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悟”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和道理,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这才是我们教师面对新课标应该努力去做的。
  
  责任编辑 孙恭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完成的。然而,课堂对话、交流有其特定的任务——服务于一定的话题。话题则是一定的教学内容。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发展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从中观察、体验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指导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时,要求学生用硬纸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先通过平移、旋转、翻折三种运动方式得到例题,练习的图形再证明,效果更好。上复习课时,请学生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种运动方式。组成不同的图形,然后根据不同图形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应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回答各种数学问题。那么,数学教师该怎样把握好自己的语言呢?  1 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明确算式的意义。数学中的算式用数学语言表达时。教师应正确使用数学用语。如在学习“两步式题”时,教师可以这样训练学生用准确、科学数学语言读出下列算式。  (1)100-15×3读题,从100里
课堂包括各种纷繁复杂的人的、物的要素,生态平衡的课堂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命体的有效整合。于是。我在课堂上努力构建一个把火的认识、情感、交往统一起来的和谐的课堂生态环环境。  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堂,处处张扬的,应是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得到知识,启发智慧,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思辨的课堂”。  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