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之后,使学生在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创设情境; 引发欲望;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把握时机; 调动情感; 分层教学; 树立信心; 引导反思; 养成习惯
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之后,使学生在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学生剪好后,分组交流剪的情况。随后,我提出问题:“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梯形,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后,我接着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操作,借助观察,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我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考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欲望强,效果非常佳。
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新课后的一节练习课,若是让学生一味地重复做那种条件充分,答案唯一的习题,学生一定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还会造成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知有何用。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精心选择、提供了冲果汁、制作蛋糕配料、分配自己的压岁钱等学生熟悉并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践。果然这些新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把握合作时机,调动学习情感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此时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五年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先播放一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机动车辆的录像,请学生们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们单独统计时,需要边看边记,录像放完后,大多数学生都要求老师再播放一遍。此时,每个学生都面对独立完成统计任务的困难,我提出: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引导学生想和同伴合作来完成任务。学生们主动组成合作小组,有人记录轿车的数量,有人记录公共汽车的数量、有人记录摩托车的数量,有人记录卡车的数量等,各组迅速、圆满的完成了统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把握住了学生个体需要合作的时机,使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主动与同伴结合,分工合作完成统计任务。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的同时,感受合作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4 实施分层教学 ,树立学习信心
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里,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我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不同,因此练习设计也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我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拓展题或思考题,要求优生去完成,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使每个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 引导自我反思,养成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如:计算673-198,学生计算时很会算为673-200-2,这个错误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时教师要把这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改错时进行反思,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会发现在把198看成200时,式子是673-(200-2),当把括号去掉时,括号里的减号应该改为加号,就是多减了2应加上2还给它。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不但知识得到很好落实,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养成,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标》.
[2] 《小学数学参考》.
【关键词】创设情境; 引发欲望;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把握时机; 调动情感; 分层教学; 树立信心; 引导反思; 养成习惯
数学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打造精品课堂。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之后,使学生在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学生剪好后,分组交流剪的情况。随后,我提出问题:“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梯形,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后,我接着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操作,借助观察,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我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考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欲望强,效果非常佳。
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新课后的一节练习课,若是让学生一味地重复做那种条件充分,答案唯一的习题,学生一定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还会造成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知有何用。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精心选择、提供了冲果汁、制作蛋糕配料、分配自己的压岁钱等学生熟悉并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践。果然这些新颖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把握合作时机,调动学习情感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此时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五年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先播放一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机动车辆的录像,请学生们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们单独统计时,需要边看边记,录像放完后,大多数学生都要求老师再播放一遍。此时,每个学生都面对独立完成统计任务的困难,我提出:怎么办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引导学生想和同伴合作来完成任务。学生们主动组成合作小组,有人记录轿车的数量,有人记录公共汽车的数量、有人记录摩托车的数量,有人记录卡车的数量等,各组迅速、圆满的完成了统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把握住了学生个体需要合作的时机,使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主动与同伴结合,分工合作完成统计任务。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的同时,感受合作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4 实施分层教学 ,树立学习信心
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里,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我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不同,因此练习设计也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我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拓展题或思考题,要求优生去完成,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使每个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 引导自我反思,养成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如:计算673-198,学生计算时很会算为673-200-2,这个错误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时教师要把这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改错时进行反思,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会发现在把198看成200时,式子是673-(200-2),当把括号去掉时,括号里的减号应该改为加号,就是多减了2应加上2还给它。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不但知识得到很好落实,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养成,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标》.
[2] 《小学数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