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获得有着较大的帮助,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作了研究。
  关键词:观察实验 阅读探索 归纳整理
  
  1 强化观察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1.1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1.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1.1.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1.1.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理卫生都与实际联系很密切,因此要想学好生物,那就要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强化观察实验。
  1.2明确观察目的
  无论是对标本、实物的观察,还是对其具体实验的观察,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观察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所观察的对象有更清晰的感知。
  1.3 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时应先引导学生指向于观察整体,使学生对整体有了大致粗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先由上面到前面,后看下面和后面,再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顺序。
  1.4在观察时应灵活的使用相应的感官分析器
  不但要用眼看,还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运用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细细感知。如:在环节动物中,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节腹面生有刚毛,但刚毛较小,容易忽略,只有用手触摸才能感觉到刚毛的存在,然后说明纵环肌交替舒缩机理,进一步观察蚯蚓的运动,从而体会到刚毛有协助运动的功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时应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做到观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并要求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1.5要让学生勤于动手
  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以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物标本和亲手去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演示实验,将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深阅读探索
  
  阅读教科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呢?
  2.1 拟定问题让学生去阅读解决。
  例如:在学习爬行动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边观察边阅读思考处理以下几个问题:(1)恐龙的生活习性及形态是怎样的?(2)在结构和生理中它与两栖动物相比有哪些不同?它的起源与灭绝原因是什么?(3)根据以上的问题想一想爬行动物有哪些特征?
  2.2 分析教材内容,了解知识结构。
  有些章节阅读教材后要思索其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些教材内容虽然联系实际,但由于教学资源所限,无标本可供观察。如海洋鱼类资源保护、生物与环境等知识内容,要认真阅读分析教材,探索其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教师应灵活机动,采用分析式的阅读方法。
  2.3 弄清基本概念。
  在阅读教材时遇到概念要进行剖析,弄清其中的内涵,还要知道同类的概念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对比联系,如生理当中的内外分泌腺,近视眼、远视眼和正常眼的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形成清楚准确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牢固掌握。
  总而言之,阅读与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鲫鱼的身体背面深灰黑色,由背面到腹面颜色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不易被上边和下边的敌害发现。如此一来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并会逐渐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此外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意看一些与动物、植物有关的电影、电视,如《动物世界》、《环境与人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系统归纳整理
  
  系统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更有利于掌握知识,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广泛的联系中找出新的规律,悟出新的道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一个单元都要做一次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系统的归纳整理。例如:学完动物内容后,做一次系统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发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统一的特点,另一条是生物的进化观点,从它们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上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分析其原因所在,总结出生物的进化规律:即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更清楚地理解掌握知识内容。
  总之,我们在学习生物时应根据强化实验观察,加深阅读探索,系统归纳整理的线索进行,这种学习的方法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行之有效。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如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物理教学的素质观。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物
犬瘟热病毒(CDV)属于副粘病毒科(family 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genus Morbillivirus)成员,为有囊膜的负链线性RNA病毒,自然条件下犬瘟热病毒感染食肉目中犬科、鼬科、
免疫逃逸(immune escape)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复杂,涉及肿瘤和宿主两方面。从肿瘤角度来说,一方面,肿瘤抗原的缺失、MHC分子的改变、共刺激分子的缺乏
化学教师的备课是在化学教学中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教学工作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的创造过程。它是一项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也是教师继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教师备课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充实和改进。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钻研课标和教材    中学化学大纲是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反复
从环境规制强度内生于外资规模与外资质量的角度切入,在拓展Copeland与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剖析FDI影响工业环境效率的机制,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F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崭新的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愈来愈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都是着眼在以学生为本,为此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以便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物理的有利心理条件    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因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可见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年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