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的成长阶段。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发展 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不稳定,极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多为12-16周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身体外形迅速改变,身体内部机能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但与身体的快速发育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处在缓慢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方面,初中生更加重视内心体验,情感更为丰富且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鲁莽和感情用事,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在自我人格方面,初中生人格框架初步建构,更加强调自我独立,但对自我的评价不甚客观,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但仍不够全面深刻,思维虽然新颖但常会失于偏颇;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并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但有时会显得羞涩和内向,不知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总之,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显得十分不协调,还有一些学生会表现出更为过激的厌学、逃学、打架等叛逆行为。如果教师和家长未能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点原则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本原则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为教育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的,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改革,再次明确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突出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差异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即指班主任尊重学生因个体不同而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能够从差异化的角度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中生虽然处在相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但因家庭环境、生理遗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普遍性原则能够解决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如果总是一概而论,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适当改变教育策略。
3、合作原则
“开展合作”原则,即充分联合教育伙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单凭班主任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样重要的任务,班主任要与家长以及各位任课教师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体,以便更为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扎实有序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状况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深入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班会、“知心”信箱、个别谈心等等,这些教育形式虽然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已经稍显落后。首先,班主任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班级网页、BBS、E-mail、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此类教育形式既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又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沟通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新的发挥,如原有的“知心”信箱多是学生“匿名”给班主任写信,诉说困扰自己的烦恼和问题,班主任可以拓展“知心”信箱的功能,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困扰自己和同学们的共性问题,再由班主任进行筛选后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开展大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越来越明确该如何思考和处理此类的问题。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枯燥单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初中生身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他们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丰富。例如,当前社会离婚率的上升,一些学生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应尽可能地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和履行责任。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对完成此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和稳定,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后,班主任要始终葆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爱”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武器,只有做到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职业,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宏飞,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发展 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不稳定,极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多为12-16周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身体外形迅速改变,身体内部机能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但与身体的快速发育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处在缓慢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方面,初中生更加重视内心体验,情感更为丰富且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鲁莽和感情用事,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在自我人格方面,初中生人格框架初步建构,更加强调自我独立,但对自我的评价不甚客观,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但仍不够全面深刻,思维虽然新颖但常会失于偏颇;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并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但有时会显得羞涩和内向,不知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总之,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显得十分不协调,还有一些学生会表现出更为过激的厌学、逃学、打架等叛逆行为。如果教师和家长未能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点原则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本原则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为教育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的,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改革,再次明确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突出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差异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即指班主任尊重学生因个体不同而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能够从差异化的角度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中生虽然处在相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但因家庭环境、生理遗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普遍性原则能够解决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如果总是一概而论,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适当改变教育策略。
3、合作原则
“开展合作”原则,即充分联合教育伙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单凭班主任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样重要的任务,班主任要与家长以及各位任课教师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体,以便更为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扎实有序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状况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深入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班会、“知心”信箱、个别谈心等等,这些教育形式虽然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已经稍显落后。首先,班主任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班级网页、BBS、E-mail、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此类教育形式既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又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沟通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新的发挥,如原有的“知心”信箱多是学生“匿名”给班主任写信,诉说困扰自己的烦恼和问题,班主任可以拓展“知心”信箱的功能,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困扰自己和同学们的共性问题,再由班主任进行筛选后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开展大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越来越明确该如何思考和处理此类的问题。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枯燥单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初中生身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他们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丰富。例如,当前社会离婚率的上升,一些学生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应尽可能地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和履行责任。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对完成此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和稳定,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后,班主任要始终葆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爱”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武器,只有做到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职业,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宏飞,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