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课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本文以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为例,展示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关键词: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对家乡强烈而真摯的情感,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担当[1]。地理课程所要培养的“家国情怀”具备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微观尺度上,主要是对家乡、祖国的认识与地方感的建立;中观尺度上,立足于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大洲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充分了解其相互关系、相互联系,把握祖国的特殊性;宏观尺度上,对于全球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具备全球视野。总之,不仅要承担个人对乡土、国家、民族所负有的责任,还要重视作为“地球公民”对“共同家园”和对全人类的责任[2]。因此,在地理课程中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教材中家国情怀渗透点与教学实施
家国情怀作为深层次的情感依托,其培养过程是依附、渗透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外,还兼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育任务[3]。当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能够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要因教材内容而异,找出比较恰当的渗透点,通过素材、情境等载体进行培养。以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教材为例,说明其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点与相应的教学实施(表1)。

二、对学生家国情怀的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4]。这为家国情怀的测评提供了依据:依靠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等表现,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有一定的判断基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动态、综合的测评。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学习评价。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除了采取积累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措施以外,还能实施及生成过程性评价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时、动态地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深入性、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与思维结构层级等进行评价。例如,针对其探究和解决家乡、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思维结构,进行层级的定性评价——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涉及单一的要点或要素)、多点结构(涉及多个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提到多个要点或要素,且能建立合理的联系)、拓展抽象结构(能进一步抽象认识或能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合理答案)[4-5]。
在讲授“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节时,师生延伸探究,解决福建省安溪县一些茶园过度施用农药的问题,根据学生所提举措的广度与深度(表2),可以对其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进行定性评价。
(2)实践活动评价。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意志、价值取向的生动、直观的试验场,既体现在活动过程中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表现、沟通协作、现场实操等方面,同时又可以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呈现个人或团队实践所得的成果多少、质量高低及用心程度。因此,选取的探究素材具有乡土特色、承载国家意志或开拓国际视野,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对家乡、祖国、全球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且需结合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这两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价。
在学习“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专用教室电脑上的GIS软件和信息化制图的素材包(含中国/福建省的空白地图,中国各省区产业占比/福建省各地级市产业占比的数据)分组开展GIS软件信息制图活动(图1)并进行相应成果的展示,最后对学生个人及小组的全过程表现进行评价(表3)[6]。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较为重要的阶段性纸笔测试,如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做出结论性评价。考试除了呈现本阶段教学的主体内容,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外,还可以渗透家国情怀进行考查——利用生产与生活实际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经验,获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推理过程,最终解决问题。
渗透家国情怀的原创试题,对标教材“4.4国际合作”。
中国昆明—老挝万象铁路是泛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线路全长1 000多千米,与老挝原有老铁路网相连。建成后,昆明和万象有望实现朝发夕至。 1.昆明—万象铁路沿线较难见到的植被类型为
A.热带季雨林
关键词: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对家乡强烈而真摯的情感,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担当[1]。地理课程所要培养的“家国情怀”具备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微观尺度上,主要是对家乡、祖国的认识与地方感的建立;中观尺度上,立足于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大洲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充分了解其相互关系、相互联系,把握祖国的特殊性;宏观尺度上,对于全球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具备全球视野。总之,不仅要承担个人对乡土、国家、民族所负有的责任,还要重视作为“地球公民”对“共同家园”和对全人类的责任[2]。因此,在地理课程中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教材中家国情怀渗透点与教学实施
家国情怀作为深层次的情感依托,其培养过程是依附、渗透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外,还兼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育任务[3]。当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能够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要因教材内容而异,找出比较恰当的渗透点,通过素材、情境等载体进行培养。以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教材为例,说明其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点与相应的教学实施(表1)。


二、对学生家国情怀的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4]。这为家国情怀的测评提供了依据:依靠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等表现,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有一定的判断基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动态、综合的测评。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学习评价。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除了采取积累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措施以外,还能实施及生成过程性评价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时、动态地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深入性、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与思维结构层级等进行评价。例如,针对其探究和解决家乡、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思维结构,进行层级的定性评价——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涉及单一的要点或要素)、多点结构(涉及多个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提到多个要点或要素,且能建立合理的联系)、拓展抽象结构(能进一步抽象认识或能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合理答案)[4-5]。
在讲授“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节时,师生延伸探究,解决福建省安溪县一些茶园过度施用农药的问题,根据学生所提举措的广度与深度(表2),可以对其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进行定性评价。
(2)实践活动评价。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意志、价值取向的生动、直观的试验场,既体现在活动过程中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表现、沟通协作、现场实操等方面,同时又可以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呈现个人或团队实践所得的成果多少、质量高低及用心程度。因此,选取的探究素材具有乡土特色、承载国家意志或开拓国际视野,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对家乡、祖国、全球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且需结合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这两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价。
在学习“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专用教室电脑上的GIS软件和信息化制图的素材包(含中国/福建省的空白地图,中国各省区产业占比/福建省各地级市产业占比的数据)分组开展GIS软件信息制图活动(图1)并进行相应成果的展示,最后对学生个人及小组的全过程表现进行评价(表3)[6]。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较为重要的阶段性纸笔测试,如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做出结论性评价。考试除了呈现本阶段教学的主体内容,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外,还可以渗透家国情怀进行考查——利用生产与生活实际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调用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经验,获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推理过程,最终解决问题。

渗透家国情怀的原创试题,对标教材“4.4国际合作”。
中国昆明—老挝万象铁路是泛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线路全长1 000多千米,与老挝原有老铁路网相连。建成后,昆明和万象有望实现朝发夕至。 1.昆明—万象铁路沿线较难见到的植被类型为
A.热带季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