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了江,进了车站,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而“我”产生的心理反应却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此时的这一“暗笑”揭露的是两代人难以掩盖的隔阂,父亲对儿子是毫不保留的关爱和照顾,儿子对父亲却未能完整地理解和回馈,父亲本来极忙,准备叫“茶房陪我同去车站”,“再三嘱咐茶房”,但“终于不放心”要自己送我,但儿子说:“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儿子当时并没有理解父亲对自己的关照,而是从自己表面认识的角度来判定父亲“迂”,并以一个“暗笑”加以回应。两代人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让人心生感叹,也正是发现这一强烈的不对等,儿子才在后来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儿子理解父亲时,那既后悔又自责的感情交加起来,被父爱的感动程度愈加地深刻,父亲的背影也愈加让他思念不已。
二、“二处细节描写”,质朴动人
第一处细节是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细节捕捉的是父亲的背影,“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中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暗淡的、落魄的感觉,这给父亲的背影定下凄凉的基调。本来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是极为平常的一瞬间,但父亲已年迈,“蹒跚地、慢慢地、穿过、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这些词语都描写了上年纪的父亲为儿子努力的样子,流露出父爱的艰辛和不易。联系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与惨淡的家境,更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炽热而深沉的爱。
第二处细节是买橘回来后,父亲却“扑扑身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这时的父亲见到儿子,不是埋怨买橘子的麻烦,而是故意表现出一副轻松买到橘子的神情,父亲想要让儿子知道自己还是可以轻松地为他做一些事情的,不让儿子担心。而把橘子买回来了,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父亲也满足了、踏实了,仿佛刚才艰难穿铁道、爬月台的劳累都消失了。读到这个细节,浓密的父爱不免让人心生触动。
三、“三件事情”,沉沉父爱
第一件事是父亲临时变卦,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即将北去时,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好不送“我”了,加上已经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前去,并“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对“我”北上已经做了周到、细密的安排,可是两番“踌躇”以后,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亲自送“我”。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照顾并未随着儿子的长大而有所松弛,依旧希望亲力亲为地给予儿子最深切的关心和爱抚。
第二件事是写在车站时,父亲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茶房一连串的行为。送儿千里,终须一别,可父亲在送行的过程中,对儿子能尽到的最大关爱就是这些,他不由自主地事事都替儿子安排,而且一切都做得那样的细心、认真。尽管“我”已是二十岁的人了,但在父亲的眼中,“我”始终还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所以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这就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一个真真切切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件事是写父亲买橘子的事,尤其是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这对肥胖体衰、步履艰难的父亲来说,就更为不易了。作者通过描写父亲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动作的迟缓、艰难和努力的样子,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执著而深沉的爱。父亲买橘子的动态过程是艰难的,可是买橘回来后,父亲却表现出一脸的轻松,此时此刻父亲身上的劳累与心里的轻松形成一个极强烈的反差,这轻松是身体劳累换来的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感,可以看出这父爱是多么深沉。
四、“四次流泪”,含蓄表达
第一次流泪,是作者感到“祸不单行”,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样失落的心境中,到徐州又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悲凉的情绪立即渲染开来。此情此景,“我”百感交集,觉得十分悲哀,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作为儿子,对父亲的老年困境感到无奈又哀伤。
第二次流泪是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蹒跚”的样子和爬月台时那“努力”的神态后流下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为儿子做的事情如此平常,却又如此倾尽全力,浓浓的父爱以最质朴的形式表达时,也是感人至深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爱,此时的泪水,是儿子对父亲含蓄感情的凝聚,感动之余,联想起身处逆境中的父亲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的苦苦挣扎,对父亲的疼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次流泪是与父亲分别时,“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与父亲已经分别,渐渐找不到的背影化作儿子眼里的一滴苦泪,尝出一股苦涩味道,这股味道,是分别的苦,是思念的苦,是难以回报的苦,是对父亲未来担忧的苦。这种百感交集的离情别绪,含蓄地抒发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四次流泪是在读父亲的来信时流下的,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境况让人如此担忧,儿子又一次悲伤起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真情。这次泪光中幻化出父亲的背影,虽是虚写,却是作者含蓄感情的浓缩点,儿子流泪不仅是担心父亲,更是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而感到深深思念和悲痛。 五、“五句话”,余味无穷
整篇文章父亲只说了五句貌似简单平淡的话,但细细品味,余味无穷,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包含着极其浓郁的思想感情。父亲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伤,内向的性格和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特别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抚,都渗透在简短的字里行间了。
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貌似简单平淡,其实不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我”在徐州又“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反过来劝慰“我”,却把自己内心的苦咽到肚里,这更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怜。
言为心声,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更能明晰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父亲说的第二句话,“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可事实是父亲依旧不放心别人送儿子,父亲说“他们去不好”,仿佛是只有自己送儿子才能安全到达,所以宁可耽误自己的事,即使劳碌费神,也在所不惜。这充分反映了父亲此时此刻想竭尽所能为儿子付出的愿望,想要给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后,父亲说了第三句话。此时的父亲正想尽其能为儿子做更多事情,因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便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但又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像关照小孩子那样,嘱咐儿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样的话语虽十分平常,却是一个慈父对儿子周到、细腻的关心的表现。
第四句话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即将再次分别,父亲以简单的叮嘱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不舍。叮嘱儿子来信,这句话饱含感情,它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父亲要儿子来信是希望儿子报旅途是否平安,同时可以减轻父亲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这充分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进去吧,里面没人。”这是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表面上是担心儿子行李没人看管,其实是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如此平常的话语,却是拳拳父爱的全部凝聚,即使将要分开,父亲也要压制住自己的情感,唯一能说的就是最简单的叮嘱,然后在内心深处默默祝愿儿子一路平安。
通过以上五个“数字”的解读,我们梳理出《背影》这篇散文中最习以为常的父子之情,它以真实和质朴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使人读后无不同作者一样而潸然泪下。正如李广田先生说的那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在这个愈来愈生疏和冷淡的物质社会里,“真情”二字显得格外珍贵,这也是《背影》能够超越时空,感动无数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了江,进了车站,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而“我”产生的心理反应却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此时的这一“暗笑”揭露的是两代人难以掩盖的隔阂,父亲对儿子是毫不保留的关爱和照顾,儿子对父亲却未能完整地理解和回馈,父亲本来极忙,准备叫“茶房陪我同去车站”,“再三嘱咐茶房”,但“终于不放心”要自己送我,但儿子说:“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儿子当时并没有理解父亲对自己的关照,而是从自己表面认识的角度来判定父亲“迂”,并以一个“暗笑”加以回应。两代人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让人心生感叹,也正是发现这一强烈的不对等,儿子才在后来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儿子理解父亲时,那既后悔又自责的感情交加起来,被父爱的感动程度愈加地深刻,父亲的背影也愈加让他思念不已。
二、“二处细节描写”,质朴动人
第一处细节是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细节捕捉的是父亲的背影,“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中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暗淡的、落魄的感觉,这给父亲的背影定下凄凉的基调。本来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是极为平常的一瞬间,但父亲已年迈,“蹒跚地、慢慢地、穿过、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这些词语都描写了上年纪的父亲为儿子努力的样子,流露出父爱的艰辛和不易。联系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与惨淡的家境,更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炽热而深沉的爱。
第二处细节是买橘回来后,父亲却“扑扑身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这时的父亲见到儿子,不是埋怨买橘子的麻烦,而是故意表现出一副轻松买到橘子的神情,父亲想要让儿子知道自己还是可以轻松地为他做一些事情的,不让儿子担心。而把橘子买回来了,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父亲也满足了、踏实了,仿佛刚才艰难穿铁道、爬月台的劳累都消失了。读到这个细节,浓密的父爱不免让人心生触动。
三、“三件事情”,沉沉父爱
第一件事是父亲临时变卦,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即将北去时,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好不送“我”了,加上已经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前去,并“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对“我”北上已经做了周到、细密的安排,可是两番“踌躇”以后,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亲自送“我”。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照顾并未随着儿子的长大而有所松弛,依旧希望亲力亲为地给予儿子最深切的关心和爱抚。
第二件事是写在车站时,父亲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茶房一连串的行为。送儿千里,终须一别,可父亲在送行的过程中,对儿子能尽到的最大关爱就是这些,他不由自主地事事都替儿子安排,而且一切都做得那样的细心、认真。尽管“我”已是二十岁的人了,但在父亲的眼中,“我”始终还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所以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这就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一个真真切切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件事是写父亲买橘子的事,尤其是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这对肥胖体衰、步履艰难的父亲来说,就更为不易了。作者通过描写父亲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动作的迟缓、艰难和努力的样子,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执著而深沉的爱。父亲买橘子的动态过程是艰难的,可是买橘回来后,父亲却表现出一脸的轻松,此时此刻父亲身上的劳累与心里的轻松形成一个极强烈的反差,这轻松是身体劳累换来的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感,可以看出这父爱是多么深沉。
四、“四次流泪”,含蓄表达
第一次流泪,是作者感到“祸不单行”,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样失落的心境中,到徐州又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悲凉的情绪立即渲染开来。此情此景,“我”百感交集,觉得十分悲哀,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作为儿子,对父亲的老年困境感到无奈又哀伤。
第二次流泪是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蹒跚”的样子和爬月台时那“努力”的神态后流下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为儿子做的事情如此平常,却又如此倾尽全力,浓浓的父爱以最质朴的形式表达时,也是感人至深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爱,此时的泪水,是儿子对父亲含蓄感情的凝聚,感动之余,联想起身处逆境中的父亲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的苦苦挣扎,对父亲的疼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次流泪是与父亲分别时,“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与父亲已经分别,渐渐找不到的背影化作儿子眼里的一滴苦泪,尝出一股苦涩味道,这股味道,是分别的苦,是思念的苦,是难以回报的苦,是对父亲未来担忧的苦。这种百感交集的离情别绪,含蓄地抒发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四次流泪是在读父亲的来信时流下的,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境况让人如此担忧,儿子又一次悲伤起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真情。这次泪光中幻化出父亲的背影,虽是虚写,却是作者含蓄感情的浓缩点,儿子流泪不仅是担心父亲,更是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而感到深深思念和悲痛。 五、“五句话”,余味无穷
整篇文章父亲只说了五句貌似简单平淡的话,但细细品味,余味无穷,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包含着极其浓郁的思想感情。父亲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伤,内向的性格和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特别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抚,都渗透在简短的字里行间了。
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貌似简单平淡,其实不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我”在徐州又“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反过来劝慰“我”,却把自己内心的苦咽到肚里,这更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怜。
言为心声,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更能明晰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父亲说的第二句话,“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可事实是父亲依旧不放心别人送儿子,父亲说“他们去不好”,仿佛是只有自己送儿子才能安全到达,所以宁可耽误自己的事,即使劳碌费神,也在所不惜。这充分反映了父亲此时此刻想竭尽所能为儿子付出的愿望,想要给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后,父亲说了第三句话。此时的父亲正想尽其能为儿子做更多事情,因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便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但又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像关照小孩子那样,嘱咐儿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样的话语虽十分平常,却是一个慈父对儿子周到、细腻的关心的表现。
第四句话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即将再次分别,父亲以简单的叮嘱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不舍。叮嘱儿子来信,这句话饱含感情,它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父亲要儿子来信是希望儿子报旅途是否平安,同时可以减轻父亲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这充分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进去吧,里面没人。”这是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表面上是担心儿子行李没人看管,其实是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如此平常的话语,却是拳拳父爱的全部凝聚,即使将要分开,父亲也要压制住自己的情感,唯一能说的就是最简单的叮嘱,然后在内心深处默默祝愿儿子一路平安。
通过以上五个“数字”的解读,我们梳理出《背影》这篇散文中最习以为常的父子之情,它以真实和质朴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使人读后无不同作者一样而潸然泪下。正如李广田先生说的那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在这个愈来愈生疏和冷淡的物质社会里,“真情”二字显得格外珍贵,这也是《背影》能够超越时空,感动无数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