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的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它以其直观的,新颖的、活动的图像与画面展示其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吸收信息,帮助教师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教学效率。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科学、合理、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
1.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1.1削弱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预设下进行的,既然有预设的教学设计,当然还有预设的多媒体课件。然而,课堂不仅有预设,还必然存在的是生成。生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所以很多教师遇到生成后就表现为手忙脚乱,往往乱了阵脚之后还是跟着预设的思路走,因为课件可没有生成。课堂上,教师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境况并不鲜见,多媒体课件的难以变化也成为教师为自己缺乏应变的理由。而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
1.2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我们在各类听课中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感知课文环节中经常性地使用课件,而学生对此也报以欢迎的态度。然而,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动画的形式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形成暂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它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不是因图象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而动画欣赏是一种浅阅读,带有娱乐的成分在内,与语文有着天壤之别。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一味地以画面替代文本阅读,将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弱化。
1.3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
多媒体技术已扎根于语文的教学之中,在各级各类的公开教学中更是少不了它的存在。然而,透过这些多媒体课件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巩固字词环节联系课文学习的内容将字词的出现辅以生动的画面,如“摘星星”、“捉螃蟹”、“将树叶送回家”等等,表面的生动实质上却是训练巩固内容的呆板。有的教师还将课文朗读等影音资料做进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集声、像、画于一身,看似“多媒体”了,实则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什么比教师当场的范读来得简单和具有感染力呢?更何况这些的“多媒体”都让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制作时间,这样,就是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1.4扼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这一点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他们对人、事、物等都有着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中,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大于直观事物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语言的依托下通过想象感悟文采,体会意境。然而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课堂中,很多语文教师却往往丢弃了语言,吝惜对文本的讲解和引导,总是先于学生的阅读呈现声、光、影的画面,自以为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效率,而用一个样板将学生心中那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体验进行了格式化。
2.有效应用的思考与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处在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阶段,喜欢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而多媒体正是因其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欢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这样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告诉我们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多媒体由于能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集成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和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成为了创设情境的最好辅助工具。
2.2突破难点,填补经验的空白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通过语言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的限制,在某些课文的理解上就会有一定困难。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能见到、少接触、无法体验的内容,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2.3补充信息,形成教学的增长点
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它的使用,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从而形成教学的增长点。如《黄山奇石》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了各种形态不一黄山奇石,在一声声的惊叹中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补充了信息,有了这些照片作为基础后再让学生来模仿课文说说其它奇石的特征时,学生就不再有任何困难了。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在课堂中增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提高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對于教师来说,应充分认识其“辅助”的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直观手段,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创设课文情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二者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收获颇丰,把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科学、合理、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
1.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1.1削弱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预设下进行的,既然有预设的教学设计,当然还有预设的多媒体课件。然而,课堂不仅有预设,还必然存在的是生成。生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所以很多教师遇到生成后就表现为手忙脚乱,往往乱了阵脚之后还是跟着预设的思路走,因为课件可没有生成。课堂上,教师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境况并不鲜见,多媒体课件的难以变化也成为教师为自己缺乏应变的理由。而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
1.2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我们在各类听课中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感知课文环节中经常性地使用课件,而学生对此也报以欢迎的态度。然而,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动画的形式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形成暂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它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不是因图象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而动画欣赏是一种浅阅读,带有娱乐的成分在内,与语文有着天壤之别。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一味地以画面替代文本阅读,将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弱化。
1.3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
多媒体技术已扎根于语文的教学之中,在各级各类的公开教学中更是少不了它的存在。然而,透过这些多媒体课件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巩固字词环节联系课文学习的内容将字词的出现辅以生动的画面,如“摘星星”、“捉螃蟹”、“将树叶送回家”等等,表面的生动实质上却是训练巩固内容的呆板。有的教师还将课文朗读等影音资料做进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集声、像、画于一身,看似“多媒体”了,实则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什么比教师当场的范读来得简单和具有感染力呢?更何况这些的“多媒体”都让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制作时间,这样,就是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1.4扼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这一点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他们对人、事、物等都有着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中,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大于直观事物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语言的依托下通过想象感悟文采,体会意境。然而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课堂中,很多语文教师却往往丢弃了语言,吝惜对文本的讲解和引导,总是先于学生的阅读呈现声、光、影的画面,自以为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效率,而用一个样板将学生心中那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体验进行了格式化。
2.有效应用的思考与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处在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阶段,喜欢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而多媒体正是因其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欢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这样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告诉我们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多媒体由于能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集成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和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成为了创设情境的最好辅助工具。
2.2突破难点,填补经验的空白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通过语言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的限制,在某些课文的理解上就会有一定困难。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能见到、少接触、无法体验的内容,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2.3补充信息,形成教学的增长点
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它的使用,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从而形成教学的增长点。如《黄山奇石》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了各种形态不一黄山奇石,在一声声的惊叹中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补充了信息,有了这些照片作为基础后再让学生来模仿课文说说其它奇石的特征时,学生就不再有任何困难了。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在课堂中增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提高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對于教师来说,应充分认识其“辅助”的作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直观手段,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创设课文情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二者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收获颇丰,把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