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性别符号与存在困境

来源 :闽江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李雪莲在自己被指摘为潘金莲时,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20年来坚持上访、寻求公道的故事。小说显示了作家刘震云在自身创作序列上开始求新,从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系列转向了新时期的“说话”系列,小说中李雪莲“说不上话”的困境其实就是生存的困境。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也是再阐述的过程,在影片中,李雪莲的符号性指认更为明显,反而冲淡了原小说文本中借由李雪莲形象切入的对于现代权力运作的反思。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旨在借由李雪莲这样一个弱势地位的反抗者形象,揭示乡土社
其他文献
用户的身份建构贯穿于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之中,并随着技术可供性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以BBS、博客、微博、微信和泛社交媒介为代表的五个发展阶段中,社交媒体的技术与功能特性为用户建构网络身份提供了多样性可能.从社交媒体的七个关键特征分析,一方面用户依托技术框架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展演行为,另一方面也会通过主体性实践突破既有框架而呈现出身份的创意表达形式.在社交媒体演进过程中,群体身份的自我呈现逐步让位于个人身份的自我呈现,但多维度的群体身份呈现仍将长期存在;单维度的群体身份建构也逐步向个人化的多维身份建构发展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三大行书。可以说,三大行书浓缩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涵盖了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标志着中国书法尚韵、尚法、尚意的三座高峰,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引领书法潮流与书法发展,成为历代书家、学者研究书法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三大行书带给我们的教益实在是太多太多,单从自然书写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书写环境、书写情感、书写技法还是书写美学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