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情、像等载体,形象、具体地将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地拓展了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多媒体技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其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应用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不那么应付自如了。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有条不紊地演示,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尽管文中对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体会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这个特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把变色龙以迅雷掩耳之势捕食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很直观地就把变色龙捕食之快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教学挂图的张贴占据了一节课中的许多时间,有时出现教师拖堂现象,增加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大大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富饶的西少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可是在客观上,我们遇到的难题是:西沙群岛与我们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的认识。为此,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三、为学生释疑解难
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有时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寻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例如,学《地动仪》这篇文章,原文介绍地动仪时,虽然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并按照方位顺序有条理得介绍了地动仪的外观,但对小学三年级的农村孩子而言,还是显得很抽象。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巧妙地再现了地动仪的各个方位,让学生在认真地观察中,清楚地认识了动仪的外观及其功能。这样做,就打破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你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能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四、营造氛围,熏陶学生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语言因素入手,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逐一介绍圆明园的美景和珍贵文物。而后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过渡:“同学们,昔日的被称为‘万园之圆’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帝国主义毁灭了,你们此时对这些侵略者恨吗?你们想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让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课文。”学生深深地被文中的思想所感染,因此读时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情从声中来。
五、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面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的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学生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多种感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结合,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处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金淑丹.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5,(9).
[2]贾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5,(9).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应用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不那么应付自如了。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有条不紊地演示,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尽管文中对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体会变色龙捕食速度之快这个特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把变色龙以迅雷掩耳之势捕食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很直观地就把变色龙捕食之快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教学挂图的张贴占据了一节课中的许多时间,有时出现教师拖堂现象,增加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大大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富饶的西少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可是在客观上,我们遇到的难题是:西沙群岛与我们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的认识。为此,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三、为学生释疑解难
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有时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寻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例如,学《地动仪》这篇文章,原文介绍地动仪时,虽然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并按照方位顺序有条理得介绍了地动仪的外观,但对小学三年级的农村孩子而言,还是显得很抽象。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巧妙地再现了地动仪的各个方位,让学生在认真地观察中,清楚地认识了动仪的外观及其功能。这样做,就打破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你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能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四、营造氛围,熏陶学生情感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语言因素入手,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逐一介绍圆明园的美景和珍贵文物。而后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过渡:“同学们,昔日的被称为‘万园之圆’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帝国主义毁灭了,你们此时对这些侵略者恨吗?你们想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让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课文。”学生深深地被文中的思想所感染,因此读时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情从声中来。
五、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面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的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学生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多种感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结合,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处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金淑丹.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5,(9).
[2]贾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