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安神,告别多梦之夜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梦,其实是因为睡得深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睡觉老是做梦,早上起来觉得好累,就跟没睡觉一样。”李小姐表示,具体的梦不太记得了,但大多都是杂乱无章,甚至有时梦还是连续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高敏表示,梦是一个人的正常睡眠反应。与其说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不如说因为睡眠质量差才会出现“多梦”。多梦与否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白天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支撑着学习、工作和各种社交活动;晚上进入睡眠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负责情绪、睡眠等的副交感神经开始工作。如果两者的交替出现“失常”,就会导致失眠或难以进入深睡眠状态,这种情况以往被称为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在则认为有可能因焦虑或抑郁等导致。
  事实上,入睡后,梦就来了。处于深睡眠状态,梦境在醒来后是回忆不起来的,甚至不觉得自己做梦。相反,如果处于浅睡眠状态,醒来后就会对做过的梦有所回忆,或多或少记得梦境里的内容,此时也因为睡眠质量不好,会觉得疲倦。
  多梦,超过两个月须就医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在白天的精神状态。比如说白天情绪稳定,那么梦境就相对平和。如果白天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那么梦境就会相对“刺激紧张”。做梦属于神经活动,而所有的神经活动与神经递质有关系,如果白天过于紧张,不断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其高度旺盛的分泌就会影响入睡后的状态,继续刺激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加快等,难免会影响到植物神经功能的正常工作。
  日有所思所导致的夜有所梦,如果是个别状态,无需过于担心,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状态,适当添加维生素、谷维素等帮助调节神经功能,就可缓解多梦的问题。多梦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是否需要接受治疗,就要看是否达到导致抑郁或者焦虑的诊断。如果多梦情况持续两个月以上没有好转,就需要提高警惕并及早到医院就诊。
  上火,不一定是多梦的原因
  在不少老一辈看来,多梦是“上火”导致的。高敏表示,其实不同体质的人群,多梦的情况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多因“上火”导致,中医认为,多梦的一个原因就是‘心火亢奋’,这其实就是神经高度紧张,导致入睡后也处在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的状态。这类人应该注重滋阴降火。而老年人体质偏虚,不建议随便泻火。老年人多梦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出现比较阴森的梦境,如梦到已过世的人等,这与年纪大了,身边的老朋友越来越少,这方面想得比较多有关系。对于心脾两虚的老人,可服用归脾丸。有肾虚的老年人则要兼顾补阴,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丹。
  中医认为“瘦人多火,肥人多痰”。偏瘦的人易心火亢奋,阴虚火旺的较多见,建议用百合、莲子、麦冬、玄参等食材滋阴降火。而偏胖的人群则多为心脾两虚,可用党参、淮山、茯苓、芡实等煲汤,健脾养心。
  更年期女性由于绝经后心血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上扰于心,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此时可用黄连阿胶汤来治疗,黄连清火,阿胶滋阴养血。
其他文献
许多人都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气候寒冷的冬季也是上火的“旺季”。  冬季上火的原因大多可归于“燥”:一是人们喜欢坐在开着暖气或空调的室内,再加上进食大量肉类及辛辣食物,就好比“火上浇油”,使内热不断聚集。二是年末压力加大,许多人难免会烦躁、焦虑,也容易上火。“火”散不出去就成了“毒气”,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给各种疾病发作提供可乘之机。  ?誅 寒包肺火易感冒 冬季严寒,大家通常都只想到受寒
期刊
冬季是膏方进补的好时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专家提醒,开膏方不必一味追求方子中是否添加名贵药材,膏方效果也不是药越名贵越有效。  由于膏方是以补益为主、调理为辅的方子,药力不是很强,起效也比较缓慢,所以服用的时间较长,一般为一两个月;加之膏方讲究一人一方,每方药材一般都在30味以上,属于中药中的大方子,导致膏方总价格较高,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膏方用药并非越贵越好,中药材的名贵与否并不一定与药效
期刊
五类人最宜进补  随着越来越冷,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 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进入到最佳状态。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大多精神压力较大,工作超负荷,晚上熬夜情况较多,所以经常会因睡眠不足等原因而有疲劳乏力、精力下降之感,因此适当进补有助于消除疲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还有一个因素是,进补所用的药物多数是温性的
期刊
《牡丹亭》一经问世,便成为家传户诵的不朽名篇,搬上舞台后有着“几令《西厢》减价”的美誉,在戏剧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关于《牡丹亭》一剧的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