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印象半生缘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昏的暮光中,我们最后打量一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艘苍老的巨舰。它曾经风华卓绝,敢为先河,引领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潮流。
  今年7月,92岁的柯明(原名吴樾人)在美国离世。这位老艺术家生前拥有一串令人目眩的头衔与成就,“动画造型师”是柯明不太为人所知的身份,但熟悉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定不会对他的《天书奇谭》感到陌生。在缅怀一代老艺术家殒落时也不禁让人回忆起曾培养了一批优秀动画人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是一个在你我的记忆中逐渐被淡忘的名字。当时间的指针缓缓拨回到1957年,如今的世界级都市上海还只是一个刚刚睁眼的孩子。古老的苏州河蜿蜒曲折,无声无息地穿过长宁区的杂乱民居。趿着拖鞋的花裤大婶低头洗着衣裳;孩子们啜着绿豆棒冰,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跑过;晾在外面的衣物和被单像一排排彩旗,在风中起舞……从表面上看去,这条路与其他的巷间里弄没有任何差别,但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万航渡路。在这条路上,有一艘刚刚组装完成的映画巨舰,正在沉默中凝聚力量。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这艘巨舰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它不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童年,更在中国电影史和世界美术电影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事开头难,无论何等震古烁今的英雄豪杰,总有潦倒的往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的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南迁上海,组长特伟带领整个班底,在上海度过了足足7年披荆斩棘的时光。7年内,片组一共摄制完成了94部美术片。这是一段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电脑特效的年代,来自出版业、美术界、影视圈的画家、编辑、导演们一点一滴汇聚众人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型聚光灯、布景沙盘和绘画桌前汗流浃背,一格一格、一帧一帧地摸索动画的窍门。能忍受住这等寂寞的,从来只有那些最闪耀的名字——万氏兄弟、钱家骏、靳夕、王树忱、严定宪……这些人,后来无一不是中国动画史的殿堂级人物。
  在动画片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之前,中国还只有一些刊载于报纸上的讽刺漫画和街头招贴的广告画,当时国人对“动画”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西洋镜”的概念上。因此当雏凤昂首初鸣时,声音也格外清越嘹亮。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次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了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这是中国动画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此时,距离万氏兄弟的黑白动画片《铁扇公主》公映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中国动画终于挣脱了战争带来的阴影和伤害,再度向世界展现身姿。
  1957年4月,美影厂正式挂牌建厂,下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美术片组长特伟顺理成章地担任第一任厂长。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冲晕特伟的头脑,《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奖时的一个小插曲反而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风格关系,评委们居然误认为这是一部苏联动画!这让满心欢喜的特伟顿时凉了半截。他终于意识到,曾经喜爱并模仿的苏联风格,正在成为中国动画的桎梏。
  经过一番挣扎和思索,特伟郑重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新口号。在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特伟的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时历史的脚步就是这样奇妙,许多伟大的创意和发明仅仅只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发端。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念,特伟执导拍摄了《骄傲的将军》,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开山之作,总设计钱家骏大胆地给片中角色画上了京剧脸谱,音乐上不仅大量运用了锣鼓钹钟,还融入了经典琵琶曲目《十面埋伏》。为了取材,制作组的成员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收集的资料涵盖古代壁画、雕塑、建筑等方方面面。《骄傲的将军》成片的时长仅仅才20多分钟,在现代电影工业的流水线上,这不过是每周一集的动画时长,但美影厂对这部影片期待甚高,足足精雕细琢了一年多才放上银幕。在这部彩色动画里,中国动画人第一次摒弃了陈旧喜好带来的不良影响,堂堂正正地站在了创造者的位置上。借特伟之手,“中国风格”的绮丽画卷终于徐徐展开。
  中华民族艺术的动画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后来者对这个时代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属于美影厂的黄金时代。
  在当年,一位成名画家举办一次画展,若能吸引一两万人前来就已经是大获成功,但一部动画片的观众数量是画展的十倍,甚至百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意识到了动画片作为艺术载体的廉价和高效,只是苦于没有入门的途径。《骄傲的将军》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传统艺术和时代媒介之间的最后一扇铁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影厂的后花园齐声怒放,芬芳吐艳,动画、木偶、剪纸、折纸四大类型片迅速站稳了脚跟,传统艺术在银幕上以不可思议的姿态“活”了起来。在这个时期,“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了美影厂作品的灵魂烙印,许多文化名人都受到了邀请,欣然为美影厂提供创作和建议。柯明当时还在《新华日报》工作,可是架不住导演钱运达的软磨硬泡,他陆续为《红军桥》、《张飞审瓜》、《天书奇谭》设计了人物造型,从皮影到工笔,柯明设计的动画角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们也许记不清《天书奇谭》的工作人员名单,但没人能忘记天真的诞生,无私的袁公,还有那三只性格不同、形态迥异的狐狸精。
  在这场影响了几代人的历史洪流里,美影厂的动画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遗憾的是,那是一个崇尚集体荣誉的年代,许多无名英雄所做的一切,大多湮没在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集体光环背后。当时的中国动画人拥有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涵养和个人境界,他们学贯中西,无论水粉还是水墨都可以信手拈来,在做动画以前,他们是中国文化界最出色的导演、编辑、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惊人的创造力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其中有一项,即使时光荏苒,也无法抹消痕迹,那就是水墨动画的出现。
  水墨动画是美影厂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最惊人的创举之一。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制作时几乎将国内的艺术大家一网打尽,片中的动物造型是由国画大师齐白石执笔,美影厂的画师们为了让水墨画动起来,甚至开发了全新的渲染和着色技术。如此高的起点,让这部片子一问世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观看了影片之后,赞叹不已,特意为美影厂送来一幅题词——“创造惊鬼神”。在那个年代,水墨动画的制作工艺被列为了国家机密,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这已经近乎荣耀的顶点。
  绝代风华,一时无两,那是美影厂最壮丽最辉煌的岁月,在当时的世界级动画大会上,永远有属于美影厂的一把交椅。当电视机普及进入了千家万户之后,动画片的杀伤力有了最直观的体现:当年的中国儿童在娱乐生活上相对贫瘠,每晚6点的电视机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要是谁被惩罚不准看动画片,那简直是如丧考妣的噩耗。
  随后,十年浩劫悄然降临。在大字报漫天飞舞的年代,许多机构遭遇困境,美影厂也相应受到了冲击。而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日美动画的节节紧逼,也带给注重艺术性的美影厂许多困扰。如今繁华落尽,美影厂也不再固守泥潭,它重新调整步伐,努力向市场靠拢,推出不同类型的动画,试图探索一条在新环境中生存的道路。
  往事淡去,我们在黄昏的暮光中,最后打量一眼苍老的巨舰。它曾经风华卓绝,敢为先河,引领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潮流,而面对美影厂新生的美好,我们永远会张开双臂拥抱。
其他文献
叛逆的少年期  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国王的演讲》获得了12项提名,并最终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收入囊中。“国王”的扮演者科林·费斯也在50岁的年纪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小金人。他的眼神深情,举手投足间都有着英国绅士的温文尔雅。而你想到过如此这般的科林·费斯也有着放浪不羁的童年吗?  早年,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费斯在尼日利亚长大,11岁时全家搬去了美
徐峥负责走肾,黄渤负责走心,徐峥的表演一如离心力,试图将看官们甩入荷尔蒙构成的斑斓宇宙。  这一次,宁浩以一个三俗的猎艳之旅的躯壳,包装了一颗追求艺术的良心,用不羁的浪子情怀,来研磨关于情感的始与终,用近乎癫狂的姿态,来结构喜剧的忧伤。  《心花路放》看似一个一路向西的猎艳之旅,其实是导演关于始终、关于放下的情感表达。郝义(徐峥)的放纵也好,耿浩(黄渤)的执念也罢,均是“你我皆凡人”的三俗存在,一
目的对比研究神经内镜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