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人,一堂语文课。这位老人,就是被于永正称为语文教坛“怪才”的支玉恒老師。可是听过支老师课的人,抑或看过支老师教学实录的人都知道,他的课一点都不“怪”,也算不得“奇”,而是出人意料的“简”、深入人心的“实”、摄人心魄的“真”。
【片段一】《古井》教学片段
生:我不懂“歉意”是什么意思。
师:请你把课文那句话读出来。
生:“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师:你用“歉”字组个词。
生:道歉。
师:对呀,你读的这两句话是讲老两口做什么?
生:他们在向乡亲们道歉。
师:为什么道歉?
生:乡亲们老给他们挑水,又不要报酬。他们觉得白让大家干活,对不住乡亲们,所以就道歉。
师:你说的“白让大家干活,对不住乡亲们”就是他们的什么?
生:歉意。
师:明白了吗?(生:明白)既然明白了,请你用带着歉意的语气读一下老两口那句话。(生读)他读得像在道歉吗?(生:不像)你今天迟到了,推门进教室,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为了这件事,你向大家道个歉,要表现出“对不起大家”的心意。
生:我今天迟到了,打断了同学们的学习,对不起大家!
师:这次他的语气像不像道歉?(生:像)那你就再用这种语气,读一下老两口的话。(生再读此句,语气正确)
师:这下你全懂了,是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弄懂的。
【赏析】支老师的课最简单不过,无非“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用听、说、读、写这样语文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紧紧围绕学生的疑问——“歉意”是什么意思,教解词知意,更教朗读,而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时隐时现”,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片段中,“请你把课文那句话读出来”,这是告诉学生解词要入文入句,不能孤立地理解;“你用‘歉’字组个词”,这是教学生解词先解字,将“大难”化“小难”;“你读的这句话是讲老两口做什么?”“为什么道歉?”这是引导学生解词应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支老师以“歉”字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弄清词意、明晰句义,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给学生极强的代入感、融入感。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支老师的提问慎重而有效,每一问都用语文的手段,每一问都指向文本内核,每一问都指向启迪学生的智慧。支老师简单的问能“四两拨千斤”,这凝聚的是大智慧,饱含的是真思考,真是不简单啊!支老师的课就是这样,全无“花拳绣腿”,满满的“真功夫”。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读自悟、自思自明,不仅习得了知识,更习得了方法、能力,学得轻松而愉快。
【片段二】《第一场雪》教学片段
师:“五颜六色”也是好多种颜色,它和“五光十色”有什么区别?(生答不上来)彩虹是“五光十色”的还是“五颜六色”的?
生:我认为彩虹在太阳的照射下是发光的,而且有好多种颜色,所以它是“五光十色”的。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颜色还不行,还要有什么?
生:还要有光。
师:对了。因为彩虹本身就是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结果,是一种光学现象。大家看,这两个成语中都有数字。试一试,你们把“五颜六色”里的数字“五”和“六”去掉,剩下什么了?
生:剩下“颜”和“色”了。
师:你们再把“五光十色”里的数目字“五”和“十”去掉,剩下什么了?
生:剩下“光”和“色”了。
师:对呀!“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多了什么?
生:多了光。
师:那把话说回去,形容彩虹用哪个词好?
生:五光十色。
师:我带大家去百货公司参观,走到卖各种布料的柜台,那叫什么?
生:五颜六色。
师:然后我又看到了各种工艺品,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呀!大家过节穿了各种新衣服,那叫——
生:五颜六色。
师:天安门广场上放的烟火呢?
生:五光十色。
师:晚上大街上的霓虹灯?
生:五光十色。
师:总结一下,什么东西“五颜六色”,什么东西“五光十色”?
生:“五颜六色”形容只有多种颜色没有光彩的东西,“五光十色”形容颜色又多又闪光的东西。
师:可以说,你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两个成语。
【赏析】对于“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两个成语的辨析,很多教师满足于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对近义词,而像支老师这样用“咬文嚼字”、近乎“锱铢必较”的方式区分二者的鲜有前例。片段中,支老师主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的差别。学生在支老师的指引下,先“补”相关的科普知识,知道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再“辨”成语的构成特点,二者都有“数目字”;然后“认”两个成语的根本不同点——“光”。之后,支老师继续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夯实认知成果:他先以百货公司的“各种布料”和“各种工艺品”等生活实际为支架,帮助学生融知入境,区分词意;继而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天安门广场上放的烟火”“晚上大街上的霓虹灯”为意象帮助学生拓展两个成语的外延。学生在支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咀嚼、来回解读,学得十分扎实。因此,学生能流利地总结出两个成语的区别,也在支老师的带领下潜移默化地将词学会、学透更学精,将词的用法落实、夯实更扎实。支老师反复强调“(语文)课堂上的着力点,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到语言文字上”。课堂上,由语言的质疑、有疑,到语言的推敲、品读,再到语言的运用、迁移,支老师无不是一门心思扑在语言文字上,牢牢牵住“语言文字”这个牛鼻子,带领学生一路学、一路品。这是最简单的语文课,当然也是最扎实、最行之有效的语文课。 【片段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鲁迅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你们怀念他吗?那么再读课题,要表现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学生读课题)非常好,语调显然变化了。下面我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你们只读课题来回答我。会不会?(生:会)注意,我开始提问了: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生:周晔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师:这样回答不对。我让你们只读课题来回答,是要你们用语调的变化作答。再回答: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伯父是谁呀?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非常好,语感很突出!其实这就是朗读的一个秘诀。表达一句话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要加重语气。比如我说: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你们认为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
生:鲁迅先生很了不起。
师:那你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下。
生: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师:对了,对了,你们也很了不起!
【赏析】片段中,支老师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为本文的教学定下一层浅浅的情感基调。接下來,支老师在语调上“大做文章”,给学生出了个“脑筋急转弯”:以语调的变化读课题作答。显然,这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于是,支老师“顺水推舟”介绍了“重读”这一重要的朗读方法。在一问一答一点拨之中,“朗读的一个秘诀”也就“随风潜入”学生的心中,轻松、自然地内化为学生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这大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朗读有技巧,但大多数教师总是忽略或弱化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可正如支老师所说:“好的朗读方法与技巧会促进人们对读物的领会。”既如此,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回避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应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句段、具体语境,根据学情适时传授朗读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刻感受文本的情感。片段的最后,支老师紧密联系文本以“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为例,巩固学生“重读”的朗读技巧。当学生自然而然、铿锵有力、轻重分明地读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时,支老师点拨的“技巧”已深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技巧”。支老师用“语文的手段”构建了一个处处、时时都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而这当是小学语文课堂应有的、应回归的本真之“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小学)
【片段一】《古井》教学片段
生:我不懂“歉意”是什么意思。
师:请你把课文那句话读出来。
生:“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师:你用“歉”字组个词。
生:道歉。
师:对呀,你读的这两句话是讲老两口做什么?
生:他们在向乡亲们道歉。
师:为什么道歉?
生:乡亲们老给他们挑水,又不要报酬。他们觉得白让大家干活,对不住乡亲们,所以就道歉。
师:你说的“白让大家干活,对不住乡亲们”就是他们的什么?
生:歉意。
师:明白了吗?(生:明白)既然明白了,请你用带着歉意的语气读一下老两口那句话。(生读)他读得像在道歉吗?(生:不像)你今天迟到了,推门进教室,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为了这件事,你向大家道个歉,要表现出“对不起大家”的心意。
生:我今天迟到了,打断了同学们的学习,对不起大家!
师:这次他的语气像不像道歉?(生:像)那你就再用这种语气,读一下老两口的话。(生再读此句,语气正确)
师:这下你全懂了,是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弄懂的。
【赏析】支老师的课最简单不过,无非“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用听、说、读、写这样语文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紧紧围绕学生的疑问——“歉意”是什么意思,教解词知意,更教朗读,而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时隐时现”,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片段中,“请你把课文那句话读出来”,这是告诉学生解词要入文入句,不能孤立地理解;“你用‘歉’字组个词”,这是教学生解词先解字,将“大难”化“小难”;“你读的这句话是讲老两口做什么?”“为什么道歉?”这是引导学生解词应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支老师以“歉”字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弄清词意、明晰句义,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给学生极强的代入感、融入感。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支老师的提问慎重而有效,每一问都用语文的手段,每一问都指向文本内核,每一问都指向启迪学生的智慧。支老师简单的问能“四两拨千斤”,这凝聚的是大智慧,饱含的是真思考,真是不简单啊!支老师的课就是这样,全无“花拳绣腿”,满满的“真功夫”。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读自悟、自思自明,不仅习得了知识,更习得了方法、能力,学得轻松而愉快。
【片段二】《第一场雪》教学片段
师:“五颜六色”也是好多种颜色,它和“五光十色”有什么区别?(生答不上来)彩虹是“五光十色”的还是“五颜六色”的?
生:我认为彩虹在太阳的照射下是发光的,而且有好多种颜色,所以它是“五光十色”的。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颜色还不行,还要有什么?
生:还要有光。
师:对了。因为彩虹本身就是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结果,是一种光学现象。大家看,这两个成语中都有数字。试一试,你们把“五颜六色”里的数字“五”和“六”去掉,剩下什么了?
生:剩下“颜”和“色”了。
师:你们再把“五光十色”里的数目字“五”和“十”去掉,剩下什么了?
生:剩下“光”和“色”了。
师:对呀!“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多了什么?
生:多了光。
师:那把话说回去,形容彩虹用哪个词好?
生:五光十色。
师:我带大家去百货公司参观,走到卖各种布料的柜台,那叫什么?
生:五颜六色。
师:然后我又看到了各种工艺品,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呀!大家过节穿了各种新衣服,那叫——
生:五颜六色。
师:天安门广场上放的烟火呢?
生:五光十色。
师:晚上大街上的霓虹灯?
生:五光十色。
师:总结一下,什么东西“五颜六色”,什么东西“五光十色”?
生:“五颜六色”形容只有多种颜色没有光彩的东西,“五光十色”形容颜色又多又闪光的东西。
师:可以说,你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两个成语。
【赏析】对于“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两个成语的辨析,很多教师满足于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对近义词,而像支老师这样用“咬文嚼字”、近乎“锱铢必较”的方式区分二者的鲜有前例。片段中,支老师主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的差别。学生在支老师的指引下,先“补”相关的科普知识,知道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再“辨”成语的构成特点,二者都有“数目字”;然后“认”两个成语的根本不同点——“光”。之后,支老师继续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夯实认知成果:他先以百货公司的“各种布料”和“各种工艺品”等生活实际为支架,帮助学生融知入境,区分词意;继而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天安门广场上放的烟火”“晚上大街上的霓虹灯”为意象帮助学生拓展两个成语的外延。学生在支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咀嚼、来回解读,学得十分扎实。因此,学生能流利地总结出两个成语的区别,也在支老师的带领下潜移默化地将词学会、学透更学精,将词的用法落实、夯实更扎实。支老师反复强调“(语文)课堂上的着力点,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到语言文字上”。课堂上,由语言的质疑、有疑,到语言的推敲、品读,再到语言的运用、迁移,支老师无不是一门心思扑在语言文字上,牢牢牵住“语言文字”这个牛鼻子,带领学生一路学、一路品。这是最简单的语文课,当然也是最扎实、最行之有效的语文课。 【片段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鲁迅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你们怀念他吗?那么再读课题,要表现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学生读课题)非常好,语调显然变化了。下面我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你们只读课题来回答我。会不会?(生:会)注意,我开始提问了: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生:周晔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师:这样回答不对。我让你们只读课题来回答,是要你们用语调的变化作答。再回答: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的伯父是谁呀?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非常好,语感很突出!其实这就是朗读的一个秘诀。表达一句话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要加重语气。比如我说: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你们认为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
生:鲁迅先生很了不起。
师:那你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下。
生: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师:对了,对了,你们也很了不起!
【赏析】片段中,支老师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为本文的教学定下一层浅浅的情感基调。接下來,支老师在语调上“大做文章”,给学生出了个“脑筋急转弯”:以语调的变化读课题作答。显然,这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于是,支老师“顺水推舟”介绍了“重读”这一重要的朗读方法。在一问一答一点拨之中,“朗读的一个秘诀”也就“随风潜入”学生的心中,轻松、自然地内化为学生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这大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朗读有技巧,但大多数教师总是忽略或弱化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可正如支老师所说:“好的朗读方法与技巧会促进人们对读物的领会。”既如此,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回避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应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句段、具体语境,根据学情适时传授朗读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刻感受文本的情感。片段的最后,支老师紧密联系文本以“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为例,巩固学生“重读”的朗读技巧。当学生自然而然、铿锵有力、轻重分明地读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时,支老师点拨的“技巧”已深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技巧”。支老师用“语文的手段”构建了一个处处、时时都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而这当是小学语文课堂应有的、应回归的本真之“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