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生产实习教学工作浅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实习是中职学校技能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生产实习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而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学校要把学生引导到实际的生产或工作现场中去,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正确地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生产产品或独立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或工作中验证已学过的理论,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相促进,然后转化为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培养,又要高度重视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
  
  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互促进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坚持手脑并用,是生产实习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从事实际操作,参加生产劳动,边操作、边思考,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理论、技能水平,独立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生产实习教学中不断地通过体验思考、具体操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实习与生产相结合,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双丰收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产实习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生产、工作任务进行的。这样做,既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实在的实习环境,发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实际应用水平,尽早进入角色;又有利于帮助实习企业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生产实习的过程,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一个造就人才、发展产业的双赢过程。
  
  在生产实习中使学生实现技能和思想的共同提高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可以增进对企业、岗位、同仁和社会的了解,培养他们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增进学生对生产实习场所的规章制度、工作纪律和安全措施的掌握,培养他们积极肯干、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学生在生产实习中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在思想上、品德上、业务技术上、身体素质上,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习操作工作的巡回指导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是生产实习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所用时间较长,学生又比较分散,学生独立进行操作以后又可能出现许多问题,因此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在指导中,教师要着重检查学生的操作动作、方法是否符合工艺的要求;产品规格、质量是否符合图纸的要求;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等等。
  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一要注意做到腿勤、眼勤、嘴勤、手勤;二要注意挖掘正面典型,用榜样带动全体学生;三要注意有较强的针对性,既注意共性问题,又注意个性问题;四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指导,针对存在问题可分别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典型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学,既为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也为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学,是对未来的高技能劳动者进行就职前的奠基,必须抓实、抓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1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使其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好玩、爱美而参加体育学习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动机,教师应该重视,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游戏化的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人才观,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改革课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蹈、语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足蹈之是人之常情,这足以证明表演艺术同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有效指导",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