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城镇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转型,提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城镇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失业;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69-03
2011年中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表明提升城市化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对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等的影响也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性,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46.59%,城镇人口达62 186万[1]。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保持在年均1%的增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年均0.2%增幅,已经初步形成了4个成熟的城镇群和若个半成熟城市群的格局(见表1)[2]。
在市场驱动和政府拉动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的目的,加快推进了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了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是在一个人口多、环境承载力弱、社会各种体制转轨、城市文明程度不高等独特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化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问题越显凸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严重失调
中国城镇化中,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从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从2.99亿增加到2009年的近6.22亿,增长了108%,年均增长7.7%,但同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却从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8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近200%,年均增长14.3%[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2007年高达2.28,远远高于国际标准1.12[4]。
(二)城镇化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
1.“土地的城市化”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准市民”。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含1.67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5]。这种“土地的城市化”,主要是由“土地财政”和GDP造成的。许多地区单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将区域内的“农民”整体转变为“市民”,但由于就业岗位、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使得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与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相差甚远。这些“准市民”只有空间流动,没有社会流动。
2.城市结构和布局失衡。在现有287座地级城市中,人口超过400万(含400万)的城市为18座(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和武汉超过800万),约占6.3%,100万~400万的城市为102座,占35.5%,100万人口以下城市占比58.2%[3]。中国城镇体系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即外部成本过大的超大城市(人口800万以上,2010年城市化最发达的美国才仅有纽约市人口超过400万)与规模经济效益不足的小城镇(人口100万以下)偏多,而规模经济效益最好的中等城市数量较少。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为100万~400万时,具有最高的净规模收益,高达城市CDP的17%~19%[6]。因此分析中国的国情,超大城市和小城镇过多,中等城市偏低。同时由上页表1也可知道,主要的城市群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较落后。
3.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快速城市化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城市地区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统计,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9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7]。
(三)城镇化建设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大量的高技术的城市建设人才。近几年出现的“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充分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术缺乏与无序流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结构性失业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而且占总失业率的1/3还多(见表2)。
从表2 可证实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严重脱节,就是经济、教育发达地区的京、沪、粤、浙等省,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也达40%左右,更不说中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几乎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的“准城市化人口”。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反之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拥挤在城市里,使得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社会治安等“大城市病”已经显现,阻碍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变量和教育发展指标来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找出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加快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1.构建模型和选取变量。(1)城镇化变量Urbn(urban)。选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城镇化的衡量指标。(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HVE(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以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
2.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各年的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网站各年的教育统计资料。
3.回归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Urbn = 0.335 + 17.87 HVE
(166.09)*** (43.07)***
注:“***”代表着具有非常显著。
经过检验,HVE和常数项都是显著的。R2=0.995,模型拟合度为优,另外回归方程的F值为1855.14***,通过了a=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的设定是可靠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更加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为德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人才。瑞典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推行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瑞典制造”的神话。美国从建立最初的赠地学院到现在的社区学院,一直以来为美国城市化发展培养了社会各阶段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其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以便为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无偿赠与土地与无偿拨付财政资金建立“赠地学院”,以支持农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开始美国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也开创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先河。据统计,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学生总数2 242人,1895年增加到25 000人,1919年达135 000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从1850年的63.7%下降到1900年的37.5%[8]。“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现代的社区学院。20世纪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社区学院办学以政府为主,私立为辅。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管理,每年联邦政府都将提供数以十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学区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就是使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市场办学,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截至1999年,共有社区学院1 471所,其中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大部分州基本实现一社区一学院[9]。
无论是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还是现代的社区学院,都遵循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即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能力和新职场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办学。1982年颁布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一般占总学时的40%~60%,假期学生还必须去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学校还通过聘请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中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者来兼职授课,使学生能定期地接受行业最新技能培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即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早期的《莫里尔法案》和《国家职业教育法案》分别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战后的《国防教育法》使得联邦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资助,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而1963的《职业教育法》及其修正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扶持力度,從1964—1968年,美国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各级职业教育经费总额由1965年的6.05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4亿美元[10]。之后又颁了《柏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近20部法案,这一系列法案为美国的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支柱。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实用性人才,这就必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
1.转变观念,宣传引导,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虽说最近几年,政府和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显著作用,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立法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仍重视不足。而作为经济强国的德国政府则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其民族存在的基础这样如此高度的一个位置。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税、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来加大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多方参与,增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2008年国家教育财政预算,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 631.4元,普通本科高校为3 083.91元,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显而易见。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法国60%,加拿大80%。政府应该在未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至少应占教育预算资金的1/3以上,同时制定各种鼓励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私人、民间团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以满足城镇化过程对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校企结合,能力本位,引进就业教育和项目教学新模式。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城市定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政府、企业、社区、学生及家长等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市场来定专业,以就业来定课程”,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4.立足城市,面向市场,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政府有必要从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恢复与完善三农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传统的乡镇农技站,各级政府都要加以重视,加大财政资金的拨付,提高农技站科技人员的待遇,促使他们真正地把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各个城市的农业学校、农业大学应该定期的无偿地为农民举办各种短期农艺培训班,由政府给予财政补助,形成正规学制、短期培训和送技术下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R].
[2]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7).
[3] 中国统计年鉴(2010)[K].
[4] 章圣伦.中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J].经济师,2011,(3).
[5] 相伟.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2).
[6]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7] 李双成.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1):64.
[8] 朱安文.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商业时代,2010,(13).
[9] 姜姝.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8,(2):129.
[10] 黄蘋.从相关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0,(4).[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城镇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失业;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69-03
2011年中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表明提升城市化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对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等的影响也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性,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46.59%,城镇人口达62 186万[1]。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保持在年均1%的增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发展年均0.2%增幅,已经初步形成了4个成熟的城镇群和若个半成熟城市群的格局(见表1)[2]。
在市场驱动和政府拉动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的目的,加快推进了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了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是在一个人口多、环境承载力弱、社会各种体制转轨、城市文明程度不高等独特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化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问题越显凸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严重失调
中国城镇化中,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从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从2.99亿增加到2009年的近6.22亿,增长了108%,年均增长7.7%,但同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却从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8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近200%,年均增长14.3%[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2007年高达2.28,远远高于国际标准1.12[4]。
(二)城镇化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
1.“土地的城市化”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准市民”。在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包含1.67亿农民工在内,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5]。这种“土地的城市化”,主要是由“土地财政”和GDP造成的。许多地区单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将区域内的“农民”整体转变为“市民”,但由于就业岗位、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使得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与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居民相差甚远。这些“准市民”只有空间流动,没有社会流动。
2.城市结构和布局失衡。在现有287座地级城市中,人口超过400万(含400万)的城市为18座(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和武汉超过800万),约占6.3%,100万~400万的城市为102座,占35.5%,100万人口以下城市占比58.2%[3]。中国城镇体系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即外部成本过大的超大城市(人口800万以上,2010年城市化最发达的美国才仅有纽约市人口超过400万)与规模经济效益不足的小城镇(人口100万以下)偏多,而规模经济效益最好的中等城市数量较少。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为100万~400万时,具有最高的净规模收益,高达城市CDP的17%~19%[6]。因此分析中国的国情,超大城市和小城镇过多,中等城市偏低。同时由上页表1也可知道,主要的城市群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较落后。
3.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快速城市化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城市地区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统计,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9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7]。
(三)城镇化建设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要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大量的高技术的城市建设人才。近几年出现的“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充分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术缺乏与无序流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结构性失业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而且占总失业率的1/3还多(见表2)。
从表2 可证实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严重脱节,就是经济、教育发达地区的京、沪、粤、浙等省,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也达40%左右,更不说中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几乎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的“准城市化人口”。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反之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拥挤在城市里,使得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社会治安等“大城市病”已经显现,阻碍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变量和教育发展指标来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找出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加快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1.构建模型和选取变量。(1)城镇化变量Urbn(urban)。选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城镇化的衡量指标。(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HVE(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以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
2.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各年的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网站各年的教育统计资料。
3.回归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Urbn = 0.335 + 17.87 HVE
(166.09)*** (43.07)***
注:“***”代表着具有非常显著。
经过检验,HVE和常数项都是显著的。R2=0.995,模型拟合度为优,另外回归方程的F值为1855.14***,通过了a=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的设定是可靠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更加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为德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人才。瑞典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推行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瑞典制造”的神话。美国从建立最初的赠地学院到现在的社区学院,一直以来为美国城市化发展培养了社会各阶段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其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以便为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无偿赠与土地与无偿拨付财政资金建立“赠地学院”,以支持农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开始美国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也开创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先河。据统计,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学生总数2 242人,1895年增加到25 000人,1919年达135 000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从1850年的63.7%下降到1900年的37.5%[8]。“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现代的社区学院。20世纪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社区学院办学以政府为主,私立为辅。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管理,每年联邦政府都将提供数以十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学区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就是使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市场办学,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截至1999年,共有社区学院1 471所,其中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大部分州基本实现一社区一学院[9]。
无论是早期的农业职业教育还是现代的社区学院,都遵循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即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能力和新职场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办学。1982年颁布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一般占总学时的40%~60%,假期学生还必须去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学校还通过聘请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中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者来兼职授课,使学生能定期地接受行业最新技能培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即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早期的《莫里尔法案》和《国家职业教育法案》分别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战后的《国防教育法》使得联邦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资助,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而1963的《职业教育法》及其修正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扶持力度,從1964—1968年,美国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各级职业教育经费总额由1965年的6.05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4亿美元[10]。之后又颁了《柏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近20部法案,这一系列法案为美国的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支柱。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实用性人才,这就必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
1.转变观念,宣传引导,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虽说最近几年,政府和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显著作用,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立法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仍重视不足。而作为经济强国的德国政府则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其民族存在的基础这样如此高度的一个位置。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税、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来加大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多方参与,增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2008年国家教育财政预算,高职高专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 631.4元,普通本科高校为3 083.91元,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显而易见。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法国60%,加拿大80%。政府应该在未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至少应占教育预算资金的1/3以上,同时制定各种鼓励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私人、民间团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以满足城镇化过程对各种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校企结合,能力本位,引进就业教育和项目教学新模式。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城市定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政府、企业、社区、学生及家长等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市场来定专业,以就业来定课程”,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4.立足城市,面向市场,构建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政府有必要从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恢复与完善三农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传统的乡镇农技站,各级政府都要加以重视,加大财政资金的拨付,提高农技站科技人员的待遇,促使他们真正地把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各个城市的农业学校、农业大学应该定期的无偿地为农民举办各种短期农艺培训班,由政府给予财政补助,形成正规学制、短期培训和送技术下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R].
[2]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7).
[3] 中国统计年鉴(2010)[K].
[4] 章圣伦.中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J].经济师,2011,(3).
[5] 相伟.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2).
[6]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7] 李双成.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1):64.
[8] 朱安文.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商业时代,2010,(13).
[9] 姜姝.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8,(2):129.
[10] 黄蘋.从相关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0,(4).[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