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带领弟子到处“游历”,并就所遇到的人、事、物等进行随机教学,非常亲切自然、巧妙有效,堪称艺术。主要有:人在路途的远虑、陷入困境的坚守、问津遇隐的怃然、随师从游的问对、闻歌而笑的教导、怡情山水的修养等。孔门游历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对弟子们产生了深远的教学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游学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论语》;教学艺术;游历;从游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6-0022-04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在孔门私学中,弟子们有机会跟随老师外出游历,有时在当地,有时在异地,有时到国外,所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师与弟子同甘苦、共进退。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就会借所遇到的人、事、物等对弟子进行教育,这种游历教学就构成孔门教学艺术中非常独特的形式。《论语》对此多有记载,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今天进行深入探讨,仍有诸多现实启示意义。
一、人在路途的远虑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路途颠簸,车轮滚滚,风尘仆仆。师与弟子间的对话都是极短的句子,这与当时驾车赶路的情景甚是符合。
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卫国是鲁国的近邻,却有着和鲁国不同的风情。当时限于条件,孔子虽然有车,但没有专门的车夫。好在弟子们多才多艺,可以担当此任。看来“求也艺”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当时孔子约55岁[1],冉有约26岁。冉有是个对从政有志向、有才华的弟子。孔子对冉有是惺惺相惜的:一是都在小时候吃过苦,二是都多才多艺。孔子虽然刚刚经历从政的挫败,但并非其思想的错误,所以和年轻弟子冉有谈起治国理政来,仍然意气风发、自信稳健。
子曰:“庶矣哉!”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口的多少直接反映着国力的盛衰。当他看到沿途人口眾多时,忍不住感慨道:“好稠密的人口啊!”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反应敏捷,紧紧抓住孔子所感慨的“庶”字,进行追问:“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表明了冉有的政事素养。孔子回答:“富之。”一个“富”字,可谓目标明确。而“富之”就更加不是一种宣言,而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而由“庶”而“富”,则是一种基本的治国之策。为什么要“富之”?后来孟子给出了深刻的理由——“有恒产者有恒心”。后来冉有回到鲁国,其从政的重点是财经工作,这可能是受到孔子“富之”影响的结果。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冉有再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表明冉有从政的雄心不小。孔子回答:“教之。”一个“教”字,将治国理政的层级和境界一下子提高了。至此,孔子“庶—富—教”的治国从政思想逻辑就完整地表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和眼光。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想向各国统治者推销这种思想。可见,孔子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知识渊博,更是由于他的思想深邃,让其弟子们深深服膺并紧紧追随。
教学一定要在课堂吗?其实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孔子周游列国实质上是一次教学空间的大拓展。师与弟子一旦脱离开那种狭窄的时空局限,其各自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成了游客,弟子成了车夫。形式上好像离教育远了,而实质上是靠教育更近了。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
二、陷入困境的坚守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不久即陷入困境。
《论语·子罕》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及弟子在离开卫国到陈国去的途中,要经过匡地,不想竟被囚禁。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匡人曾经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正是因为囚禁孔子等人的匡人充满了仇恨,可以想见孔子一行当时的境遇是多么的危险。
弟子们跟随孔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且是生死的考验。面临如此的考验,孔子非常镇静。他对弟子们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孔子的这段话对于从游的弟子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原先在鲁国,孔子及其弟子是受人尊重的。而突然间无端受人囚禁,这在精神上是非常委屈、备受打击的。但是,孔子并未有丝毫的慌乱,反倒是异常的冷静、坚定,表现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孔子一生多难,正是顽强的信念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这自然也深刻影响了跟随他的弟子们。
《论语·先进》还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在匡人围困事件中,贫病瘦弱的弟子颜渊与大家走散了,孔子就特别担心其安危。后来颜渊追上来与大家会合,孔子惊喜交加,对颜渊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是最懂孔子的弟子,也非常机敏,就附和老师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孔子对弟子的关切洋溢于貌似埋怨实则怜惜的话语中,而弟子对于老师的信奉与追随也在随口而出其实深蕴敬爱的应答中表露无遗了!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如果说前面的“畏于匡”还只是一场惊吓的话,“在陈绝粮”则是危及生命的更大的一场考验。都没有吃的粮食了,跟随的人也饿病了,严重到爬不起来了。关键是人心动摇了,就连平素以刚强勇武著称的弟子子路都不高兴了,见到孔子就问:“君子也有穷困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旦穷困便会无所不为了。”孔子这话既是回答子路的,也是说给在场的弟子的。深层意思是如果一遇困难就放弃,那我们还算是君子吗!这是言教,也是身教,孔子在最艰难的困境中依然坚守着君子的节操。逆境对于人是不幸的,但对于教育则是一份财富。 心随境转,可能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借境育心,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不经历一些困境,怎么证明你有坚强的信念?不走到生命的边缘,又怎么体会究竟什么才更加珍贵?
三、问津遇隐的怃然
《论语·微子》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与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其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
子路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与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遇到许多奇人奇事。比如在楚国遇到狂人接舆(《论语·微子》)、荷蓧丈人(《论语·微子》)等。孔子对他们都很尊重,认为是隐士高人。这些人与孔子的政见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不一样。孔子走的是积极入世之路,而他们选择的是消极避世之道。
子路“问津”这一事件,是颇具隐喻意味的。问津实质就是“问路”,既言“问津”就表明已处迷路状态。长沮、桀溺既然正在“耦而耕”,说明他们就是当地人,应该知道“津”之所在。所以孔子在经过时,就派子路前去“问津”。长沮不事先告知渡口在哪儿,却反问子路道:“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只好回答:“是孔丘。”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再答:“是的。”已经确认了身份,长沮反而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至此,子路是茫然的,他根本没有听出这个长沮的话外之音。
子路只好去问另一个人桀溺。桀溺也是不指给他渡口在哪里,而是盘问他:“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再问:“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再答:“是的。”桀溺便借题发挥道:“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言外之意是:你不是问路嗎?“路”有两种,你们走的那条路其实根本不比我们走的这条路高明。说完,仍旧不停地做自己的活。
子路“问津”非但没有问出结果,反倒更加一头雾水,就只好走回来如实报告给孔子。孔子当然懂得两位隐者的双关之语、话中之话,长沮的一句“知津矣”是对自己的辛辣讽刺,桀溺的一段话是暗示自己追求的路是错的。所以他怅然若失地感慨道:“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这段话既是对两位隐者言行的评论,也是对自己所走道路的辩解,当然更是对弟子子路的一番教育。
在这里,孔子与长沮、桀溺尽管没有直接接触和对话,但实际上是互相了解的。因为长沮、桀溺均知道“鲁孔丘”“鲁孔丘之徒”,说明他们也并非完全与社会脱离;而且他们也了解孔子的主张,以及两者的根本分歧。孔子也能理解长沮、桀溺的对社会的逃避,却不苟同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所以,这是一次两大阵营的“高手过招”。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道路选择,对于弟子子路影响深刻。哪怕为此历经多次冷嘲热讽,也终究不改其对于孔子真诚追随的态度。
四、随师从游的问对
《论语·颜渊》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孔门的游历既有国际游,也有在地游。文中的“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这说明师与弟子其时正在当地同“游”呢。两人共处于一个特殊的场景,一个风景秀美、人天相通的地方。“雩”,是祈雨的祭祀。“舞雩”,是用跳舞的方式祈雨。此处指舞雩台或舞雩坛,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市城南。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指出:“此舞雩之处近孔子家,故孔子往游其坛树之下。”这个地方孔子与其弟子都愿意前往,弟子曾晳就在描绘其美好理想时提到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风乎舞雩”被视为很惬意的事情。
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樊迟是一个好学的弟子,但其资质在孔门算不得很高。他曾就许多问题请教过孔子,如曾“问知”“问仁”,对孔子的回答不甚理解;也曾请教过“学稼”“学圃”,受到孔子的冷对。此次又借陪孔子游舞雩台之机,再向老师请教:“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可以明辨是非?”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所提问的问题“崇德,修慝,辨惑”,既没有“知”“仁”那样抽象,又不像“稼”“圃”那样偏离,都非常具体,又属于个人修养之“正”事,态度也非常谦恭。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游兴正好,又跟着年轻好学的弟子,听他问的问题,感受到了他的明显进步。孔子先是肯定了樊迟的提问:“善哉问!”接着以三个反问构成排比句点拨樊迟的疑惑:“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提高品德了吗?常常反省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批评别人的缺点,不就可以消除恶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孔子循循善诱地指明修养的正确方向,让弟子从中得到切实的帮助。
看来,如果把“游”看作一种人生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入涉险境的,也有轻松悠游的。此次孔子游舞雩便属后者。相应地,弟子的“从游”也便多了一分从容。学习的机会是主动创造的,樊迟抓住时机一开口,“游”便成了“教”,“从游”也就成了“学习”。教学的时机稍纵即逝,孔子对此异常敏感,紧抓不放,这就是适时施教的艺术。孔子懂得鼓励学生,一句“大哉问”对樊迟来说,其影响可能是终生难忘的。孔子还讲求语言的艺术,三句反问甚是有力量,再构成排比方式,则能达致更好的语言冲击效果。 五、闻歌而笑的教导
《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门游历之地是有选择的,比如有弟子从政的地方。师与弟子前往游历,既是考察已仕弟子政绩,让在学弟子有个现场见习的机会,又是借机对已仕弟子进行仕后教育,对在学弟子进行备仕教育。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地方,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时任“武城宰”。言偃在孔门弟子中年轻有才华,主张礼乐治国。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自己的仕途已告终结,但孔门弟子在社会上声誉日隆,有许多弟子进入仕途。晚年的孔子带领弟子到武城,可能是想考察礼乐教育是否用于治理政事,以及实际的效果如何。一行人一到武城,就听到了弹琴鼓瑟、颂唱诗歌的声音。说明此地在言偃治下,已得礼乐教化。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听到“弦歌之声”,知道弟子言偃所治之地虽小,但治理的路线非常大气。孔子历经周游列国的坎坷,回到鲁国也挫折不断,难得有一次畅快之笑。这次武城之行,令孔子内心非常欣慰,脸上露出微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言外之意是:“这小子还行啊,是不是搞得太大了呢?”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言偃确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从老师的语气中听到了一丝疑问,当即接上一句:“从前我曾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礼习乐,就更懂得怎样爱人;小人学礼习乐,就会越发听使唤。’”言偃不愧是孔门“文学”科第一名,话说得滴水不漏。他不是直接说“你说的不对”来反驳,也不是用“我有我的道理”来辩解,而是干脆引用孔子本人曾经说过的话,来暗示老师说话前后自相矛盾。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果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话说得不够严谨,既是对言偃做法肯定得有保留,又可能造成所带后学弟子的误解,所以需要进行一下澄清:“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话是和他开了个玩笑罢了。”这样就瞬间化解了言偃委婉反驳所带来的紧张和尴尬,而归于师与弟子相见的融洽与快乐了。
六、怡情山水的修养
山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可以颐养性情。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把自然山水和社会人格联系在一起了。
登山能悟道。孔子本人非常喜欢登山。《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据学者李零考证,孔子登临的太山即泰山,海拔1524米,东山是蒙山,海拔1150米。“登高才能望远。他老人家上的山,是山东最高的两座山。”[2]同时,孔子与弟子登山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好时机。如《论语·乡党》载——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很美的画面[3]:孔子与弟子子路走在山间,不远处有几只野鸡停留在那里。那几只野鸡看到来人,便很机警地飞起来,它们盘旋飞翔一阵,便在远处飞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这一情景,感慨地说道:“山梁上的这些雌雉,得其时啊!得其时啊!”意思是这些野鸡能够远害避险,能够看到自己所处的形势。这时,子路悟出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也非常感慨,遂不无俏皮地向它们拱拱手表达敬意。几只野鸡见状,便振振翅膀飞走了。
观水可修德。《论语·子罕》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孔子不仅看到可借流水对学生进行时间教育,而且可借观水对弟子进行品德教育。如《荀子·宥坐》就载有孔子观水教育弟子的事迹——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大水包含了君子应该拥有的品质,用孔子的原话概括就是: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正是因为观水可思德,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山水本自然,但到了孔门师与弟子眼里,则别有了教育的价值。山高水长,赏心悦目,孔门游历教学艺术更平添了无穷的审美趣味。
【注释】
[1]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1.
[2]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6.
[3]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87.
【关键词】《论语》;教学艺术;游历;从游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6-0022-04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在孔门私学中,弟子们有机会跟随老师外出游历,有时在当地,有时在异地,有时到国外,所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师与弟子同甘苦、共进退。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就会借所遇到的人、事、物等对弟子进行教育,这种游历教学就构成孔门教学艺术中非常独特的形式。《论语》对此多有记载,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今天进行深入探讨,仍有诸多现实启示意义。
一、人在路途的远虑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路途颠簸,车轮滚滚,风尘仆仆。师与弟子间的对话都是极短的句子,这与当时驾车赶路的情景甚是符合。
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卫国是鲁国的近邻,却有着和鲁国不同的风情。当时限于条件,孔子虽然有车,但没有专门的车夫。好在弟子们多才多艺,可以担当此任。看来“求也艺”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当时孔子约55岁[1],冉有约26岁。冉有是个对从政有志向、有才华的弟子。孔子对冉有是惺惺相惜的:一是都在小时候吃过苦,二是都多才多艺。孔子虽然刚刚经历从政的挫败,但并非其思想的错误,所以和年轻弟子冉有谈起治国理政来,仍然意气风发、自信稳健。
子曰:“庶矣哉!”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口的多少直接反映着国力的盛衰。当他看到沿途人口眾多时,忍不住感慨道:“好稠密的人口啊!”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反应敏捷,紧紧抓住孔子所感慨的“庶”字,进行追问:“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表明了冉有的政事素养。孔子回答:“富之。”一个“富”字,可谓目标明确。而“富之”就更加不是一种宣言,而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而由“庶”而“富”,则是一种基本的治国之策。为什么要“富之”?后来孟子给出了深刻的理由——“有恒产者有恒心”。后来冉有回到鲁国,其从政的重点是财经工作,这可能是受到孔子“富之”影响的结果。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冉有再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表明冉有从政的雄心不小。孔子回答:“教之。”一个“教”字,将治国理政的层级和境界一下子提高了。至此,孔子“庶—富—教”的治国从政思想逻辑就完整地表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和眼光。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想向各国统治者推销这种思想。可见,孔子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知识渊博,更是由于他的思想深邃,让其弟子们深深服膺并紧紧追随。
教学一定要在课堂吗?其实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孔子周游列国实质上是一次教学空间的大拓展。师与弟子一旦脱离开那种狭窄的时空局限,其各自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成了游客,弟子成了车夫。形式上好像离教育远了,而实质上是靠教育更近了。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
二、陷入困境的坚守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不久即陷入困境。
《论语·子罕》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及弟子在离开卫国到陈国去的途中,要经过匡地,不想竟被囚禁。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匡人曾经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正是因为囚禁孔子等人的匡人充满了仇恨,可以想见孔子一行当时的境遇是多么的危险。
弟子们跟随孔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且是生死的考验。面临如此的考验,孔子非常镇静。他对弟子们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孔子的这段话对于从游的弟子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原先在鲁国,孔子及其弟子是受人尊重的。而突然间无端受人囚禁,这在精神上是非常委屈、备受打击的。但是,孔子并未有丝毫的慌乱,反倒是异常的冷静、坚定,表现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孔子一生多难,正是顽强的信念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这自然也深刻影响了跟随他的弟子们。
《论语·先进》还有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在匡人围困事件中,贫病瘦弱的弟子颜渊与大家走散了,孔子就特别担心其安危。后来颜渊追上来与大家会合,孔子惊喜交加,对颜渊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是最懂孔子的弟子,也非常机敏,就附和老师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孔子对弟子的关切洋溢于貌似埋怨实则怜惜的话语中,而弟子对于老师的信奉与追随也在随口而出其实深蕴敬爱的应答中表露无遗了!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如果说前面的“畏于匡”还只是一场惊吓的话,“在陈绝粮”则是危及生命的更大的一场考验。都没有吃的粮食了,跟随的人也饿病了,严重到爬不起来了。关键是人心动摇了,就连平素以刚强勇武著称的弟子子路都不高兴了,见到孔子就问:“君子也有穷困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旦穷困便会无所不为了。”孔子这话既是回答子路的,也是说给在场的弟子的。深层意思是如果一遇困难就放弃,那我们还算是君子吗!这是言教,也是身教,孔子在最艰难的困境中依然坚守着君子的节操。逆境对于人是不幸的,但对于教育则是一份财富。 心随境转,可能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借境育心,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不经历一些困境,怎么证明你有坚强的信念?不走到生命的边缘,又怎么体会究竟什么才更加珍贵?
三、问津遇隐的怃然
《论语·微子》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与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其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
子路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与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遇到许多奇人奇事。比如在楚国遇到狂人接舆(《论语·微子》)、荷蓧丈人(《论语·微子》)等。孔子对他们都很尊重,认为是隐士高人。这些人与孔子的政见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不一样。孔子走的是积极入世之路,而他们选择的是消极避世之道。
子路“问津”这一事件,是颇具隐喻意味的。问津实质就是“问路”,既言“问津”就表明已处迷路状态。长沮、桀溺既然正在“耦而耕”,说明他们就是当地人,应该知道“津”之所在。所以孔子在经过时,就派子路前去“问津”。长沮不事先告知渡口在哪儿,却反问子路道:“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只好回答:“是孔丘。”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再答:“是的。”已经确认了身份,长沮反而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至此,子路是茫然的,他根本没有听出这个长沮的话外之音。
子路只好去问另一个人桀溺。桀溺也是不指给他渡口在哪里,而是盘问他:“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再问:“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再答:“是的。”桀溺便借题发挥道:“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言外之意是:你不是问路嗎?“路”有两种,你们走的那条路其实根本不比我们走的这条路高明。说完,仍旧不停地做自己的活。
子路“问津”非但没有问出结果,反倒更加一头雾水,就只好走回来如实报告给孔子。孔子当然懂得两位隐者的双关之语、话中之话,长沮的一句“知津矣”是对自己的辛辣讽刺,桀溺的一段话是暗示自己追求的路是错的。所以他怅然若失地感慨道:“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这段话既是对两位隐者言行的评论,也是对自己所走道路的辩解,当然更是对弟子子路的一番教育。
在这里,孔子与长沮、桀溺尽管没有直接接触和对话,但实际上是互相了解的。因为长沮、桀溺均知道“鲁孔丘”“鲁孔丘之徒”,说明他们也并非完全与社会脱离;而且他们也了解孔子的主张,以及两者的根本分歧。孔子也能理解长沮、桀溺的对社会的逃避,却不苟同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所以,这是一次两大阵营的“高手过招”。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道路选择,对于弟子子路影响深刻。哪怕为此历经多次冷嘲热讽,也终究不改其对于孔子真诚追随的态度。
四、随师从游的问对
《论语·颜渊》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孔门的游历既有国际游,也有在地游。文中的“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这说明师与弟子其时正在当地同“游”呢。两人共处于一个特殊的场景,一个风景秀美、人天相通的地方。“雩”,是祈雨的祭祀。“舞雩”,是用跳舞的方式祈雨。此处指舞雩台或舞雩坛,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市城南。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指出:“此舞雩之处近孔子家,故孔子往游其坛树之下。”这个地方孔子与其弟子都愿意前往,弟子曾晳就在描绘其美好理想时提到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风乎舞雩”被视为很惬意的事情。
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樊迟是一个好学的弟子,但其资质在孔门算不得很高。他曾就许多问题请教过孔子,如曾“问知”“问仁”,对孔子的回答不甚理解;也曾请教过“学稼”“学圃”,受到孔子的冷对。此次又借陪孔子游舞雩台之机,再向老师请教:“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可以明辨是非?”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所提问的问题“崇德,修慝,辨惑”,既没有“知”“仁”那样抽象,又不像“稼”“圃”那样偏离,都非常具体,又属于个人修养之“正”事,态度也非常谦恭。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游兴正好,又跟着年轻好学的弟子,听他问的问题,感受到了他的明显进步。孔子先是肯定了樊迟的提问:“善哉问!”接着以三个反问构成排比句点拨樊迟的疑惑:“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提高品德了吗?常常反省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批评别人的缺点,不就可以消除恶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孔子循循善诱地指明修养的正确方向,让弟子从中得到切实的帮助。
看来,如果把“游”看作一种人生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入涉险境的,也有轻松悠游的。此次孔子游舞雩便属后者。相应地,弟子的“从游”也便多了一分从容。学习的机会是主动创造的,樊迟抓住时机一开口,“游”便成了“教”,“从游”也就成了“学习”。教学的时机稍纵即逝,孔子对此异常敏感,紧抓不放,这就是适时施教的艺术。孔子懂得鼓励学生,一句“大哉问”对樊迟来说,其影响可能是终生难忘的。孔子还讲求语言的艺术,三句反问甚是有力量,再构成排比方式,则能达致更好的语言冲击效果。 五、闻歌而笑的教导
《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门游历之地是有选择的,比如有弟子从政的地方。师与弟子前往游历,既是考察已仕弟子政绩,让在学弟子有个现场见习的机会,又是借机对已仕弟子进行仕后教育,对在学弟子进行备仕教育。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地方,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时任“武城宰”。言偃在孔门弟子中年轻有才华,主张礼乐治国。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自己的仕途已告终结,但孔门弟子在社会上声誉日隆,有许多弟子进入仕途。晚年的孔子带领弟子到武城,可能是想考察礼乐教育是否用于治理政事,以及实际的效果如何。一行人一到武城,就听到了弹琴鼓瑟、颂唱诗歌的声音。说明此地在言偃治下,已得礼乐教化。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听到“弦歌之声”,知道弟子言偃所治之地虽小,但治理的路线非常大气。孔子历经周游列国的坎坷,回到鲁国也挫折不断,难得有一次畅快之笑。这次武城之行,令孔子内心非常欣慰,脸上露出微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言外之意是:“这小子还行啊,是不是搞得太大了呢?”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言偃确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从老师的语气中听到了一丝疑问,当即接上一句:“从前我曾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礼习乐,就更懂得怎样爱人;小人学礼习乐,就会越发听使唤。’”言偃不愧是孔门“文学”科第一名,话说得滴水不漏。他不是直接说“你说的不对”来反驳,也不是用“我有我的道理”来辩解,而是干脆引用孔子本人曾经说过的话,来暗示老师说话前后自相矛盾。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果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话说得不够严谨,既是对言偃做法肯定得有保留,又可能造成所带后学弟子的误解,所以需要进行一下澄清:“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话是和他开了个玩笑罢了。”这样就瞬间化解了言偃委婉反驳所带来的紧张和尴尬,而归于师与弟子相见的融洽与快乐了。
六、怡情山水的修养
山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可以颐养性情。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把自然山水和社会人格联系在一起了。
登山能悟道。孔子本人非常喜欢登山。《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据学者李零考证,孔子登临的太山即泰山,海拔1524米,东山是蒙山,海拔1150米。“登高才能望远。他老人家上的山,是山东最高的两座山。”[2]同时,孔子与弟子登山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好时机。如《论语·乡党》载——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很美的画面[3]:孔子与弟子子路走在山间,不远处有几只野鸡停留在那里。那几只野鸡看到来人,便很机警地飞起来,它们盘旋飞翔一阵,便在远处飞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这一情景,感慨地说道:“山梁上的这些雌雉,得其时啊!得其时啊!”意思是这些野鸡能够远害避险,能够看到自己所处的形势。这时,子路悟出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也非常感慨,遂不无俏皮地向它们拱拱手表达敬意。几只野鸡见状,便振振翅膀飞走了。
观水可修德。《论语·子罕》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孔子不仅看到可借流水对学生进行时间教育,而且可借观水对弟子进行品德教育。如《荀子·宥坐》就载有孔子观水教育弟子的事迹——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大水包含了君子应该拥有的品质,用孔子的原话概括就是: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正是因为观水可思德,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山水本自然,但到了孔门师与弟子眼里,则别有了教育的价值。山高水长,赏心悦目,孔门游历教学艺术更平添了无穷的审美趣味。
【注释】
[1]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1.
[2]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6.
[3]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