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汉语方言词语义探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167306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从语音、语义演变方面对新疆汉语方言中普遍使用的“谝传”“骗腿儿”进行考释,以确定方言本字,既为了正本清源,也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新疆方言词的特点。
  关键词:新疆  汉语方言词  “谝”  “骗腿”  语义
  汉语方言是新疆语言文化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新疆汉语方言主要在甘肃、陕西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按照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可划分为兰银官话北疆片、中原官话南疆片和在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北京官话片。基于新疆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使得新疆汉语方言在一种多汉语方言相间的语言大气候中兼收并蓄,共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汉语方言词汇,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研究价值。我们通过对代表性方言词的研究发现,方言词汇反应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古汉语的遗留,甚至可以利用方言词来探究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研究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对我们展开语言研究并进行文化探索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一些方言词的本字及语义的研究还有待商榷。本文以新疆汉语方言中有代表性的“谝椽(传)”“骗腿儿”二词为例,就其本字及语义来源提出一些见解。
  一、“谝”字音义探源
  《新疆汉语方言词典》(陈汝立、周磊,1990)中收录有“谝【p?i?n51】”“谝椽客”“谝椽子”“谝闲椽”等词。周磊《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亦收上述诸词,皆谓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为动词,即“闲谈”之义。以“谝”为主要构词语素产生的“谝椽”一词,也称“谝闲椽”“谝椽子”“谝达拉儿”,其词义有二:①与“谝”同义,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聊天”、北京话中的“侃大山”、四川方言中的“摆龙门阵”;②指不能兑现,例如谝传事情。因此,“谝椽客”即指“喜欢聊天的人”,又可指“说话不负责任的人”。
  “椽”指“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谝”与“椽”两个语素结合为“谝椽”这一合成词。虽然《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均收作“谝椽”,但是从语义关系上看着实令人费解。“闲谈”与“木杆”有何关系?“[p?i?n t??uan]”一词的本字该如何书写,其语义又如何?笔者就相关问题在小范围内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有效卷26份。所有调查对象均为长期在新疆生活工作的汉族基层干部。
  您认为“[pian chuán]”的汉字应写作什么? A.谝椽 B.谝传 C.骗传 D.不确定
  19.2 % 46.2% 3.8% 30.8%
  由此可见,“谝传”的倾向度高于“谝椽”,这说明人们对于常挂在嘴边的词,却不知该如何书写。为了扩大调查范围,笔者使用百度搜索工具,分别输入“谝传”“谝椽”这两个词条进行检索。前者出现26200次,后者出现4960次。可见“谝传”的流行度远高于“谝椽”。但仅凭这些数据还难以解答所有的疑问,还需要从词义及构词法的角度去求证。在得出结论之前,为避免混淆,以下讨论暂用“椽”。
  溯本追源,“谝”实为春秋时期的关中方言词,最早见于秦穆公《秦誓》的“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一语中。“谝”很少用于普通话,多于方言中使用。例如,在现在的宁夏中卫方言中有“谝椽子”(嘲笑某事微不足道),山西朔州方言中有“谝子”(说话不老实的人)。特别是“谝一谝”(聊一聊)、“谝闲椽”(聊天)更是多见于西北方言中。从举例中可以发现,“谝”字在不同的方言中,其音、义并不统一。“谝”字到底为何义,下面将一一梳理。
  《说文》:“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谝,善谝言。’《论语》曰:‘友谝佞。’”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古本有二训,即‘便’也,巧言也。”
  按:“扁”字从户、从册,会“扁署”之义。署门之上多有匾额,匾之形扁,故从扁得声的字多有“扁小”义。如“偏”字。“扁”又从册,“册”乃竹简穿编而成,故“扁”引申有“周遍”义,古文中亦有通“编”之例。后“周遍”之义反义引申为“不周正”之义,故派生出“偏、骗、猵、蹁、谝”等字。例如:《说文》训“蹁”为“足不正也”;“偏”为“颇也”,即“不平正”之义。
  由此可见,《说文》训“谝”为“从言、扁声”是片面的。谝,训为“巧言”,即花言巧语,含有“不周正”之义,故“谝”亦从扁会意,当作“从言从扁,扁亦声”为宜。
  《汉语大字典》“谝”字条谓其本义为“花言巧语”,后引申出“欺骗”义。例:元代汤式《一枝花·赠王观音奴》套曲:“脱空心告免,指山盟是谝,则不如剪发然香意儿远。”后又演变出“炫耀、夸耀”之义。例:清代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
  方言中的“谝”指闲聊,谝传,也称“谝闲传”,指的是“天南海北,随意地说”。能聊的人多是能说会道的,口齿伶俐之人,故称其为“谝椽客”。这是最接近“谝”字本义的用法了。
  至元代,从“花言巧语”的本义引申出了“欺骗”义。古文中的“诳谝”一词即指巧言欺骗。现在的山西朔州方言中的“谝子”即指“说话不老实,哄骗人的人”。至清代又进一步引申出“夸耀、炫耀”之义。如魏巍《东方》中写到:“就一面嘟嘟地吹着,跑到那边孩子群里谝她的柳笛去了。”这里的“谝”已非“闲聊”义了。此外,传统相声里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有“瞪谝踹卖”,其中的“谝”即“谝能”,指夸耀、显示之类的表情。
  其实“谝”的“炫耀”义,在现在的南北方方言中都有遗留。例如:山东、河南多地的方言中都有“谝能”一词,即炫耀自己的才能,在日常话语中还含有“逞能、逞强”的意思。“谝富”即指炫耀自己的财富。四川方言中有“谝嘴”“谝嘴子”一说,指自我吹嘘,过分夸大自己的某项本领,与“谝能”意近。
  上述义项的“谝”作单音节词的用法在方言中使用频繁,但是作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则很有限,仅限于“谝椽”“谝能”“谝富”“谝嘴”等。   综上所述,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椽”很可能来自西北方言,而非土生土长。无论是“花言巧语”还是“巧言欺骗”,再到“吹嘘炫耀”,都与“言”有关。“椽”是盖房子用的木头。“谝椽”就是说话,道听途说,稗官野史,张家长李家短都可以“谝”。“椽”用作构词语素,反显晦涩。而“传”字语义丰富,表“传授”“传闻”“流传”“表达”等。人们或二人一组,或三五一群,你一言,我一语,国家大事,柴米油盐,坊间传闻,无所不“谝”。文化、历史就在“闲谝”中流传起来,人们的心理情感也在“谝”中得以表达。爱谝、善谝之人,便被冠以“谝传客”的称号。二者相较,“传”比“椽”更贴近词的本义,也更符合时下人们的言语习惯。因此,笔者认为,《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收录的“谝”族方言词,当写作“谝传”“谝传子”和“谝传客”。
  关于“谝”字的读音,《说文》谓:从扁得声。而“扁”字多音多义,音“bi?n”“pián”或“piǎn”。故《广韵》谓:“谝,房连切,又符蹇切。”当音“pián”或“piǎn”。《汉语大字典》“谝”字条虽认为“谝”字多义,但否其多音,只音“piǎn”。《中国实用方言词典》中只收了“谝”的“夸耀、炫耀”义,谓音“piǎn”。只有《汉语大词典》将“谝”释为多音多义字。“谝”作“巧言”和“欺骗”义时,音“pián”,属阳平调。作“炫耀、夸耀”义时,则归入上声,音“piǎn”。
  新疆乌鲁木齐方言中单字声调只有三个(轻声除外),分别是阴平44、阳平51、去声213。[3](P9)《乌鲁木齐单音字表》将“谝”亦归入阳平调。因此“谝”用作“巧言”和“欺骗”义时,读作阳平,即“pián”。《新疆汉语方言词典》中将含有“炫耀”义的“谝”族词读作“piǎn”。由此可证,《汉语大词典》中对“谝”的音义解释是正确的。因此,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谝传”一词当读作[p?i?n51t??uan51]或弱化为[p?i?n51 t??uan44]。
  二、“骗腿(儿)”之“骗”实为“騗”
  《新疆汉语方言词典》和《乌鲁木齐方言词典》中都收有“骗腿”一词,均释为“侧身抬起一条腿”,用作动词。例如:他自行车骑底好的很,一骗腿就上去了。也可以说成“腿一骗就上去了”。
  通过调查发现,作为新疆汉语方言词的“骗腿(儿)”,其使用的普遍性及人们对其语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谝传”一词。更有意思的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人存在只闻其音晓义,见其字则茫然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主要构词语素“骗”的语素义的困惑。在调查问卷中,有65%的被测者在“新疆汉语方言中‘骗腿儿’一词的意思是?”一题中选择了“A.欺骗人为自己跑腿儿”。这不仅反映出对“骗腿”一词的陌生,也表明人们对“骗”的“欺骗”义的固守。正是因为对“骗”在“骗腿”一词中的语素义的困惑,妨碍了人们对“骗腿”词义的理解,因此厘清“骗”的语义来源十分必要。
  《说文》无“骗”,《康熙字典》有“騗”,《集韵·线韵》谓:“騗,跃而乘马也。或书作騙。”《正字通》:“今俗借为诓骗字。”《汉语大字典》亦认为“騗”同“騙”。故“騗”“騙”当为异体字,其本义为“跃而上马”。汉字简化改革之后,“騙”简化为“骗”。
  古文中的“騙”乃多义字。在“跃而上马”的本义基础上,又派生出“骑”及“跨越”二义。如《南史·蘭钦传》:“宋末随父子云在洛阳,恒于市騙橐駞。”“騙橐駞”即“骑骆驼”。元代马致远《任风子》:“我騙土墙腾的跳过来”。这里的“騙”即“跨越”义。而这种“跨越”义的用法,在现今的某些北方方言中还有遗留。例如在河北定州方言中的“騙过去”就是指“跨过去、跃过去”。
  明代的《字彙》和《正字通》均收录了“騙”字的“诓骗、欺骗”义。事实上,在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不乏“騙”作“诓骗、哄骗”义的用法。例如元《西厢记》三本三折中有:“不想去跳龙门,学騙马。”顾学颉等认为:“‘騙马’有二义,一谓跃而上马;二谓调哄妇女。騙马的‘调哄、勾引妇女’之义,盖引申前义,是当时的俗语。”[5](P42~44)当时还有“騙嘴”“騙口张舌”等词,与“騙马”语义相近。但“上马”“骑马”为何会引申出“欺骗”义,至今尚未有确论。黄树先在《比较词义与文献释读》一文中略作探讨,通过对英语、德语中表示“骑”义的单词研究发现,这些词都存在“欺骗”的引申义用法,故试想是否是由骑在马背上、压在马身上,而发展出“欺压”之义,进一步发展出“欺骗”义。[8]黄树光的结论可备为一说。
  “騙”简化为“骗”后,在现代汉语中其本义及主要引申义消失,只有“诓骗、欺骗”一义为“骗”所继承,成为其常用义,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若不考虑简化的原因,“骗腿”当写作“騙腿”或“騗腿”。不管是“跃而上马”还是“骑”“跨越”,均有“侧身抬腿的动作”,这也更证明了“骗腿”的语义来源。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疆汉语方言词中“谝传”“骗腿”二词本字本义的梳理,进一步明晰了它们的语义来源。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新疆汉语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密切关系。汉语方言词作为汉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继续展开深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汝立,周磊,王燕.新疆汉语方言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
  民出版社,1990.
  [2]韩品夫.实用方言词典[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李荣,周磊.乌鲁木齐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4]魏巍.东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
  [6]务本.释“骗马”[J].文史杂志,2005,(2).
  [7]黄小蓉.汉语大字典·言部指瑕[J].语文学刊,2010,(5).
  [8]黄树先.比较词义与文献释读[J].语文研究,2012,(3).
  (田胜男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 830043)
其他文献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孔子故里,是教育部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高校。学校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韩国平泽大学、日本岩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丹麦罗斯基勒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斯图特大学、加拿大皇家大学等10多个国家的4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
期刊
摘 要:随着汉语需求市场的持续拓展,汉语师资的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培养海外本土汉语师资已经成为中外专家的共识。本文以比利时鲁汶大学的汉语师资培训为例,分析其“精耕细作、以师带徒”“请进来、走出去”的汉语本土师资培训模式,由此探讨海外本土汉语师资的培训问题。文章认为,在海外各国集中培训一支优秀的海外本土培训师队伍,由这支队伍承担本土的汉语师资培训工作,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时俱进,可打造一支可持续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历代经史典籍中“小学”一词词义的分析,将其分为殷周礼制中的“小学”、唐宋之前的“小学”和元明之后的“小学”,并概括出“小学”作学校、教育之用时含义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小学”一词古今意义的对比,为汉语常用词的研究提供材料。  关键词:“小学” 教育 学校 词义 演变  一、引言  “小学”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对“小学”作出如下定义:①对儿童、少年实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 目的论 翻译问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3个道歉词语为代表,通过测试的方式,调查了这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这3个道歉词语处于不同的情境分布之中。其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使用得最为频繁,而且总体使用率相当,而“抱歉”则在其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人们在道歉时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道歉词语。  关键词:道歉词语 “对不起” “不好意思” “抱歉”  一、引言  道歉是与人
期刊
摘 要:讲授古代汉语,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从与今天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方言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视角,对比于谦《石灰吟》的英译本,论证译语框架与源语框架的重合、包容、相交及独立的框架关系,探讨框架语义学对古诗词英译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 框架关系 古诗词翻译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如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李宏、王寅,2005)、认知体验的等值翻译研究(宋德生,2005)、认知语
期刊
摘 要: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节目中,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生陈铭的演讲《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以语言幽默风趣,逻辑严密获得满堂喝彩。本文就这篇演讲稿的语言逻辑魅力作一剖析。  关键词:演讲 逻辑 语言  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节目中,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生陈铭的演讲《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以语言幽默风趣,逻辑严密获得满堂喝彩,李咏、鲁豫、乐嘉、林志颖等四位导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学者、演讲家余秋雨在此前
期刊
摘 要: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例如客家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在地方性歇后语当中还有一种更为别致的歇后语——它以某地区某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经典言论或其传闻逸事为基础,浓缩出一句歇后语,该歇后语仅为有限区域的有限人群所熟悉和使用,该范围或圈子里的人只需要听、说该歇后语的半句,大家便可心领神会,取得特殊的言语交际效果。笔者将这一语言现象暂且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鸠摩罗什对音的《妙法莲华经》第七卷为个案,分析姚秦时期汉语的辅音、元音以及其他音系的特征。从而探究梵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姚秦时代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一些显著特点。  关键词:鸠摩罗什 《妙法莲华经》 梵汉对音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东晋时姚秦高僧,精通梵音,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后秦弘始三年至十五年(公元401~413年),他在长安翻译佛经,共译出35部294卷,《妙法莲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