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关键,音乐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与实践实施步骤应以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实施手段。音乐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决定了音乐在智力开发方面,特别是在脑开发方面有着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作用。音乐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语汇,是流动而又充满激情的诗句,只有着浓重情感和鲜明意象的情感教育艺术。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实施手段 本质特性 表现形式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他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塑造艺术形象。健康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人生,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朝着美好的理想奋进,从而达到人格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拒它的属性和功能所表现的特殊价值,为现代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功效。
一、注重音乐课的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关键,音乐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与实践实施步骤应以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实施手段,最终达到情意目标的实现,突出强调音乐课堂教学兴趣、情绪、思维、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养。在唱歌、识谱、学习乐器和欣赏等教学内容和五一节上注入思想品德的教育,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音乐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音乐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决定了音乐在智力开发方面,特别是在脑开发方面有着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作用。首先,人们聆听欣赏音乐,和谐的音响通过感官直接作用与脑神经,引发人们对音乐主题的丰富构想与想象,树立音乐形象,启动形象思维的发展,文阔的天空浩渺的大海,流动的沙丘,骚动的人群和劳作的喜悦,无不透过音响世界跃入脑际,产生联想激起形象思维。再次,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如弹钢琴,吹奏竖笛,敲击节奏,都能使身体各部分参与活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听觉感受来完成的,它需要眼、耳、口、手、脚、大脑以及触觉、运动觉等同时并用,让学生动眼识谱,动手演奏,动口唱歌,动脑思考。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在音乐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音乐,涉及音乐的论述非常多。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哦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掌握了音符这把钥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能及对数学文学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两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学生制定的六艺:礼、乐、艺、射、书、数。到古希腊人规定十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学习音乐,都把音乐作为必学课目。近几百年来,国外许多国家不仅在学习中把音乐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并且在整个社会、家庭和文化生活中都不遗余力地贯彻这一精神,许多音乐家、教育家纷纷投入对音乐教育功能的研究探讨中,并成功的总结创造出沃尔夫、克达伊、达尔可洛斯的儿童音乐体系,也再证明了雨果给儿童应有的音乐教育可以启迪智慧的结论。音乐大师贝多芬也曾讲“音乐 当使人类的灵魂爆发出火花”,音乐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审美能力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塑造对智力开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注重音乐的净心、健体功能。
音乐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语汇,是流动而又充满激情的诗句,只有着浓重情感和鲜明意象的情感教育艺术。它以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直观的艺术形象作用于感官神经,使情感得以调节、升华,从而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积淀孕育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以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品德制约自己的社会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做真人,以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集体,和睦相处,无私奉献,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如:第四册第一课是《咱们从小讲礼貌》是以叙述性的歌词,清新活泼的曲调,表现了少年儿童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赞扬了他门讲文明、懂礼貌的好风尚,第一乐句以重复节奏开始,使曲调充满欢快、活泼的气氛,生动地描绘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形象,第二乐句前面两小节节奏拉宽,与开始节奏形成对比强调了“小朋友”三个字,后三小节又恢复了富有跳跃感的节奏,显得完整统一。第三四句的曲调完全相同,旋律沉稳、庄重,但又蕴涵着儿童的志稚气。第五六乐句是开始节奏的变形,旋律运用了上行横进的手法,使问候的语调更为亲切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同学之间的友爱,最后以欢快、坚定的乐句结束了全曲,表明了少年儿童讲文明、懂礼貌的决心。学习音乐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敏捷,各种音乐表演、器乐演奏和节奏训练使身体的每个器官积极参与,如歌唱既扩大了肺活量,又使发声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训练,因此,音乐活动是愉悦高尚的运动形式,是强身健体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注重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霉雨的重要途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特殊性在于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靠情感教育学生,寓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艺术中,使学生在享受中得到陶冶受到教育,这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音乐具有陶冶、益智、辅德、健体等诸方面的功能,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由此,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特殊的手段,使学生懂得音乐的性质,形成及表现手段并能体验各种音乐情绪,辨别作品的良秀,感受和品尝音乐美,比呢感在不懂到懂的学习转化过程中,理解旋律、节奏、和声的组成的动向,以及色的内涵。达到学生懂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的爱好,对音乐的欣赏这一音乐的教育目标。当前,音乐的素质功能还远远未能发掘出来,音乐教育就必将在新形式下素质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走进新课程》,李慕菊著,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3、《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 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5、《新课程教学法》(音乐卷)张行涛,周卫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6、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实施手段 本质特性 表现形式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他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塑造艺术形象。健康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人生,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朝着美好的理想奋进,从而达到人格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拒它的属性和功能所表现的特殊价值,为现代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功效。
一、注重音乐课的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关键,音乐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与实践实施步骤应以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实施手段,最终达到情意目标的实现,突出强调音乐课堂教学兴趣、情绪、思维、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养。在唱歌、识谱、学习乐器和欣赏等教学内容和五一节上注入思想品德的教育,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音乐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音乐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决定了音乐在智力开发方面,特别是在脑开发方面有着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作用。首先,人们聆听欣赏音乐,和谐的音响通过感官直接作用与脑神经,引发人们对音乐主题的丰富构想与想象,树立音乐形象,启动形象思维的发展,文阔的天空浩渺的大海,流动的沙丘,骚动的人群和劳作的喜悦,无不透过音响世界跃入脑际,产生联想激起形象思维。再次,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如弹钢琴,吹奏竖笛,敲击节奏,都能使身体各部分参与活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听觉感受来完成的,它需要眼、耳、口、手、脚、大脑以及触觉、运动觉等同时并用,让学生动眼识谱,动手演奏,动口唱歌,动脑思考。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在音乐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音乐,涉及音乐的论述非常多。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哦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掌握了音符这把钥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能及对数学文学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两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学生制定的六艺:礼、乐、艺、射、书、数。到古希腊人规定十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学习音乐,都把音乐作为必学课目。近几百年来,国外许多国家不仅在学习中把音乐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并且在整个社会、家庭和文化生活中都不遗余力地贯彻这一精神,许多音乐家、教育家纷纷投入对音乐教育功能的研究探讨中,并成功的总结创造出沃尔夫、克达伊、达尔可洛斯的儿童音乐体系,也再证明了雨果给儿童应有的音乐教育可以启迪智慧的结论。音乐大师贝多芬也曾讲“音乐 当使人类的灵魂爆发出火花”,音乐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审美能力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塑造对智力开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注重音乐的净心、健体功能。
音乐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语汇,是流动而又充满激情的诗句,只有着浓重情感和鲜明意象的情感教育艺术。它以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直观的艺术形象作用于感官神经,使情感得以调节、升华,从而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积淀孕育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以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品德制约自己的社会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做真人,以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集体,和睦相处,无私奉献,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如:第四册第一课是《咱们从小讲礼貌》是以叙述性的歌词,清新活泼的曲调,表现了少年儿童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赞扬了他门讲文明、懂礼貌的好风尚,第一乐句以重复节奏开始,使曲调充满欢快、活泼的气氛,生动地描绘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形象,第二乐句前面两小节节奏拉宽,与开始节奏形成对比强调了“小朋友”三个字,后三小节又恢复了富有跳跃感的节奏,显得完整统一。第三四句的曲调完全相同,旋律沉稳、庄重,但又蕴涵着儿童的志稚气。第五六乐句是开始节奏的变形,旋律运用了上行横进的手法,使问候的语调更为亲切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同学之间的友爱,最后以欢快、坚定的乐句结束了全曲,表明了少年儿童讲文明、懂礼貌的决心。学习音乐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敏捷,各种音乐表演、器乐演奏和节奏训练使身体的每个器官积极参与,如歌唱既扩大了肺活量,又使发声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训练,因此,音乐活动是愉悦高尚的运动形式,是强身健体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注重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霉雨的重要途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特殊性在于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靠情感教育学生,寓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艺术中,使学生在享受中得到陶冶受到教育,这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音乐具有陶冶、益智、辅德、健体等诸方面的功能,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由此,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特殊的手段,使学生懂得音乐的性质,形成及表现手段并能体验各种音乐情绪,辨别作品的良秀,感受和品尝音乐美,比呢感在不懂到懂的学习转化过程中,理解旋律、节奏、和声的组成的动向,以及色的内涵。达到学生懂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对音乐的爱好,对音乐的欣赏这一音乐的教育目标。当前,音乐的素质功能还远远未能发掘出来,音乐教育就必将在新形式下素质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2、《走进新课程》,李慕菊著,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3、《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 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5、《新课程教学法》(音乐卷)张行涛,周卫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6、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