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壮鹰先生不久前出版的新著《逸园续录》是《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9月版)的续编,收录了李先生近年来所写的七十四则札记。与《逸园丛录》一样,《逸园续录》的研讨范围亦极为广泛,小到关于古人形容小便的“旋”字当为“施”字之形讹,大到古人所谓“得道”并非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等等,均有切实、深刻和详尽的考辨。书中对古代文论、古代美学、古代文化中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命题的论述,更是新见迭出,且令人首肯。《逸园续录》整体上体现出清代学者顾广圻所倡导的“刊落浮词,独求真解”(《与阮云台制府书》)的特点,不但解决了不少学界争论不已的公案,而且在治学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畴研究为古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已日益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检索一下近年来的范畴研究情况,就会发现成果的不足。因为这些范畴横跨千年,隐藏在无数零散的文献之中,要求得通识与真解,极其不易。这需要做大量钩辑和辨析工作,而这些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对文字的解诂,因为范畴往往是以字、词形式出现的。如何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的新局面,这是一个看似旧实际新的话题。《逸园续录》一书最突出的特色,是从文字考辨入手,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对古代文化、文学、美学的研究中求得了一系列真解。纯粹文字考证:文字学者的考辨止于文字,而本书作者总是从文字原义的辨析而追溯到古人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美学思想。比如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逸园丛录》中已有专章论述,《逸园续录》中又列《“以意逆志”》篇进一步辨析了“逆”字的含义,指出“逆”字在上古不但与“迎”字同义,而且兼有“遇”“逢”的含义,必须有双方作为条件,是双方的相遇。由此可知“以意逆志”之“意”“志”必不是同一人的行为,当是以读者之意去迎求作者之志,而且达到双方心灵的相契、相印,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欣赏的极致——体验,从而圆满地解决了“以意逆志”这一学界争讼不已的问题。
作者引用古人的话,称元典研究中对概念原义的辨析为“识字”。所谓“识字”,并非普通的文字扫盲意义,而是对古人名言、概念的准确解读。作者认为,读古人的元典,最最重要的是领略古人本来的思想,还古代观念的第一面貌或本来面目,那些从现今的观念出发望文生义式地阅读古人,或从外国的某种理论出发去移换古人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古人的话重新摆到古代去,设身处地地回归古代的文化语境,才能找回概念的外壳中早已变形甚至完全流失的原始信息,从而对古人的真实思想达到亲切体认。《逸园续录》中的不少成果超越了前人,这为我们合理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新局面,提供了范例。
作者对于元典,重视阐释,也重视批判。故他在准确而深入地诠释了古书的原义之后,每不忘给古人的思想以定位,既指出古人的聪明,也指出他们的局限,有时要不厌其烦地与古人“商量”,纠正他们的偏见。比如《文心雕龙》被视为不易的经典,注家及研究者众多,但没有几人注意到《文心雕龙》也有不足。《逸园续录》有两则与刘勰“商量”的札记,颇有新见。
一是《“炜烨”和“谲狂”》篇。作者指出《文赋》涵盖了《文心雕龙》全书的大体结构,《文心雕龙》中的诸多看法和运思路径,都可以在《文赋》中找到端倪。但《文心雕龙·序志》却说:“陆《赋》巧而碎乱,……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把《文赋》对自己的帮助,一口气抹倒。《文心雕龙》对《文赋》的批评有两处错误。一处被钱锺书拈出,即:《文赋》主张“榛楛勿剪”,认为平凡的句子具有衬托警句的功能,正如谭元春所谓“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而刘勰没有领会陆机的深意,《文心雕龙·熔裁》认为陆机之所以主张勿剪榛梏,是因为陆机本人为文啰嗦。钱锺书认为刘勰对陆机的说法“亦乏会心”。此外,《文心雕龙》误批《文赋》尚有一处,钱先生忽略了。作者指出《文赋》列出十種文体,其中“说”的文体特点是“炜烨而谲诳”。所谓“炜烨”,即生动性和形象性;“谲诳”,即传奇性和虚构性。陆机对这些特征的肯定,正与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意识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兴盛有密切关联。而《文心雕龙》以正统儒家的“义贞”和“忠信”为法斧,对陆机的命题进行了歪曲的否定,认为“说”包括口谏与上书,面对的对象是君主而非敌人,必须“唯忠与信”,何来“谲诳”。刘勰定义的“说”是宽泛的劝谏行为,而非特定的文体形式,他把“谲诳”解为心术邪辟的欺诈,与陆机原文不合。作者指出,刘勰对陆机的这一粗暴悖理的批评,反映了他正统的儒家意识以及否定小说创作的保守的文学立场。事实上,陆机的“说炜烨而谲诳”,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文心雕龙》也并非是绝对完满、完全公正的超越性体系,它也存在自己的局限和谬误。李壮鹰教授的这一结论鞭辟入里,对于当下“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是《拟容取心》篇。作者指出,刘勰论比喻,有“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之说,意谓两个不同的事物,只需取中心的一点近似,就可以果断地加以比拟,不必顾虑其他。但作者认为文学比喻在“似”的基础上,还有“美”的要求。比如古人喻雪,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如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前者固然“似”,但易令人联想盐的咸味,缺乏美感;后者不但“似”而且“美”,表现了雪花轻盈飞扬的舞态,还把人带进春天的美妙情境。清人喻雪有“玉帝明晨开宝筵,神厨连夜褪天鹅”之喻,虽然也“似”,但并不“美”,让人联想到屠宰的残酷及狼藉的死鹅。因此,作者提出,应给刘勰论比喻下一转语:“文学之比,既切又美。既其一点,兼顾其余。”是为不刊之论。
总之,《逸园续录》的突出的特点:既还原古书的第一面貌,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于古学问题,既梳理出“古人怎么说”,更接着提出“我怎么说”,在权衡古今、沟通中西的基础上,求得对问题的透彻解决。这份学术见识是在大量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刊落浮词,独求真解”,应该成为每一位有学术追求的学者的共识,因为创新是学者存在的意义和责任。
(责任编辑 楛程成)
范畴研究为古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已日益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检索一下近年来的范畴研究情况,就会发现成果的不足。因为这些范畴横跨千年,隐藏在无数零散的文献之中,要求得通识与真解,极其不易。这需要做大量钩辑和辨析工作,而这些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对文字的解诂,因为范畴往往是以字、词形式出现的。如何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的新局面,这是一个看似旧实际新的话题。《逸园续录》一书最突出的特色,是从文字考辨入手,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对古代文化、文学、美学的研究中求得了一系列真解。纯粹文字考证:文字学者的考辨止于文字,而本书作者总是从文字原义的辨析而追溯到古人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美学思想。比如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逸园丛录》中已有专章论述,《逸园续录》中又列《“以意逆志”》篇进一步辨析了“逆”字的含义,指出“逆”字在上古不但与“迎”字同义,而且兼有“遇”“逢”的含义,必须有双方作为条件,是双方的相遇。由此可知“以意逆志”之“意”“志”必不是同一人的行为,当是以读者之意去迎求作者之志,而且达到双方心灵的相契、相印,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欣赏的极致——体验,从而圆满地解决了“以意逆志”这一学界争讼不已的问题。
作者引用古人的话,称元典研究中对概念原义的辨析为“识字”。所谓“识字”,并非普通的文字扫盲意义,而是对古人名言、概念的准确解读。作者认为,读古人的元典,最最重要的是领略古人本来的思想,还古代观念的第一面貌或本来面目,那些从现今的观念出发望文生义式地阅读古人,或从外国的某种理论出发去移换古人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古人的话重新摆到古代去,设身处地地回归古代的文化语境,才能找回概念的外壳中早已变形甚至完全流失的原始信息,从而对古人的真实思想达到亲切体认。《逸园续录》中的不少成果超越了前人,这为我们合理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新局面,提供了范例。
作者对于元典,重视阐释,也重视批判。故他在准确而深入地诠释了古书的原义之后,每不忘给古人的思想以定位,既指出古人的聪明,也指出他们的局限,有时要不厌其烦地与古人“商量”,纠正他们的偏见。比如《文心雕龙》被视为不易的经典,注家及研究者众多,但没有几人注意到《文心雕龙》也有不足。《逸园续录》有两则与刘勰“商量”的札记,颇有新见。
一是《“炜烨”和“谲狂”》篇。作者指出《文赋》涵盖了《文心雕龙》全书的大体结构,《文心雕龙》中的诸多看法和运思路径,都可以在《文赋》中找到端倪。但《文心雕龙·序志》却说:“陆《赋》巧而碎乱,……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把《文赋》对自己的帮助,一口气抹倒。《文心雕龙》对《文赋》的批评有两处错误。一处被钱锺书拈出,即:《文赋》主张“榛楛勿剪”,认为平凡的句子具有衬托警句的功能,正如谭元春所谓“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而刘勰没有领会陆机的深意,《文心雕龙·熔裁》认为陆机之所以主张勿剪榛梏,是因为陆机本人为文啰嗦。钱锺书认为刘勰对陆机的说法“亦乏会心”。此外,《文心雕龙》误批《文赋》尚有一处,钱先生忽略了。作者指出《文赋》列出十種文体,其中“说”的文体特点是“炜烨而谲诳”。所谓“炜烨”,即生动性和形象性;“谲诳”,即传奇性和虚构性。陆机对这些特征的肯定,正与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意识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兴盛有密切关联。而《文心雕龙》以正统儒家的“义贞”和“忠信”为法斧,对陆机的命题进行了歪曲的否定,认为“说”包括口谏与上书,面对的对象是君主而非敌人,必须“唯忠与信”,何来“谲诳”。刘勰定义的“说”是宽泛的劝谏行为,而非特定的文体形式,他把“谲诳”解为心术邪辟的欺诈,与陆机原文不合。作者指出,刘勰对陆机的这一粗暴悖理的批评,反映了他正统的儒家意识以及否定小说创作的保守的文学立场。事实上,陆机的“说炜烨而谲诳”,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文心雕龙》也并非是绝对完满、完全公正的超越性体系,它也存在自己的局限和谬误。李壮鹰教授的这一结论鞭辟入里,对于当下“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是《拟容取心》篇。作者指出,刘勰论比喻,有“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之说,意谓两个不同的事物,只需取中心的一点近似,就可以果断地加以比拟,不必顾虑其他。但作者认为文学比喻在“似”的基础上,还有“美”的要求。比如古人喻雪,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如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前者固然“似”,但易令人联想盐的咸味,缺乏美感;后者不但“似”而且“美”,表现了雪花轻盈飞扬的舞态,还把人带进春天的美妙情境。清人喻雪有“玉帝明晨开宝筵,神厨连夜褪天鹅”之喻,虽然也“似”,但并不“美”,让人联想到屠宰的残酷及狼藉的死鹅。因此,作者提出,应给刘勰论比喻下一转语:“文学之比,既切又美。既其一点,兼顾其余。”是为不刊之论。
总之,《逸园续录》的突出的特点:既还原古书的第一面貌,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于古学问题,既梳理出“古人怎么说”,更接着提出“我怎么说”,在权衡古今、沟通中西的基础上,求得对问题的透彻解决。这份学术见识是在大量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刊落浮词,独求真解”,应该成为每一位有学术追求的学者的共识,因为创新是学者存在的意义和责任。
(责任编辑 楛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