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园续录》中的考辨与批判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壮鹰先生不久前出版的新著《逸园续录》是《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9月版)的续编,收录了李先生近年来所写的七十四则札记。与《逸园丛录》一样,《逸园续录》的研讨范围亦极为广泛,小到关于古人形容小便的“旋”字当为“施”字之形讹,大到古人所谓“得道”并非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等等,均有切实、深刻和详尽的考辨。书中对古代文论、古代美学、古代文化中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命题的论述,更是新见迭出,且令人首肯。《逸园续录》整体上体现出清代学者顾广圻所倡导的“刊落浮词,独求真解”(《与阮云台制府书》)的特点,不但解决了不少学界争论不已的公案,而且在治学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畴研究为古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已日益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检索一下近年来的范畴研究情况,就会发现成果的不足。因为这些范畴横跨千年,隐藏在无数零散的文献之中,要求得通识与真解,极其不易。这需要做大量钩辑和辨析工作,而这些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对文字的解诂,因为范畴往往是以字、词形式出现的。如何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的新局面,这是一个看似旧实际新的话题。《逸园续录》一书最突出的特色,是从文字考辨入手,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对古代文化、文学、美学的研究中求得了一系列真解。纯粹文字考证:文字学者的考辨止于文字,而本书作者总是从文字原义的辨析而追溯到古人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美学思想。比如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逸园丛录》中已有专章论述,《逸园续录》中又列《“以意逆志”》篇进一步辨析了“逆”字的含义,指出“逆”字在上古不但与“迎”字同义,而且兼有“遇”“逢”的含义,必须有双方作为条件,是双方的相遇。由此可知“以意逆志”之“意”“志”必不是同一人的行为,当是以读者之意去迎求作者之志,而且达到双方心灵的相契、相印,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欣赏的极致——体验,从而圆满地解决了“以意逆志”这一学界争讼不已的问题。
  作者引用古人的话,称元典研究中对概念原义的辨析为“识字”。所谓“识字”,并非普通的文字扫盲意义,而是对古人名言、概念的准确解读。作者认为,读古人的元典,最最重要的是领略古人本来的思想,还古代观念的第一面貌或本来面目,那些从现今的观念出发望文生义式地阅读古人,或从外国的某种理论出发去移换古人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古人的话重新摆到古代去,设身处地地回归古代的文化语境,才能找回概念的外壳中早已变形甚至完全流失的原始信息,从而对古人的真实思想达到亲切体认。《逸园续录》中的不少成果超越了前人,这为我们合理利用文字学工具,开辟古学研究新局面,提供了范例。
  作者对于元典,重视阐释,也重视批判。故他在准确而深入地诠释了古书的原义之后,每不忘给古人的思想以定位,既指出古人的聪明,也指出他们的局限,有时要不厌其烦地与古人“商量”,纠正他们的偏见。比如《文心雕龙》被视为不易的经典,注家及研究者众多,但没有几人注意到《文心雕龙》也有不足。《逸园续录》有两则与刘勰“商量”的札记,颇有新见。
  一是《“炜烨”和“谲狂”》篇。作者指出《文赋》涵盖了《文心雕龙》全书的大体结构,《文心雕龙》中的诸多看法和运思路径,都可以在《文赋》中找到端倪。但《文心雕龙·序志》却说:“陆《赋》巧而碎乱,……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把《文赋》对自己的帮助,一口气抹倒。《文心雕龙》对《文赋》的批评有两处错误。一处被钱锺书拈出,即:《文赋》主张“榛楛勿剪”,认为平凡的句子具有衬托警句的功能,正如谭元春所谓“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而刘勰没有领会陆机的深意,《文心雕龙·熔裁》认为陆机之所以主张勿剪榛梏,是因为陆机本人为文啰嗦。钱锺书认为刘勰对陆机的说法“亦乏会心”。此外,《文心雕龙》误批《文赋》尚有一处,钱先生忽略了。作者指出《文赋》列出十種文体,其中“说”的文体特点是“炜烨而谲诳”。所谓“炜烨”,即生动性和形象性;“谲诳”,即传奇性和虚构性。陆机对这些特征的肯定,正与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意识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兴盛有密切关联。而《文心雕龙》以正统儒家的“义贞”和“忠信”为法斧,对陆机的命题进行了歪曲的否定,认为“说”包括口谏与上书,面对的对象是君主而非敌人,必须“唯忠与信”,何来“谲诳”。刘勰定义的“说”是宽泛的劝谏行为,而非特定的文体形式,他把“谲诳”解为心术邪辟的欺诈,与陆机原文不合。作者指出,刘勰对陆机的这一粗暴悖理的批评,反映了他正统的儒家意识以及否定小说创作的保守的文学立场。事实上,陆机的“说炜烨而谲诳”,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文心雕龙》也并非是绝对完满、完全公正的超越性体系,它也存在自己的局限和谬误。李壮鹰教授的这一结论鞭辟入里,对于当下“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是《拟容取心》篇。作者指出,刘勰论比喻,有“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之说,意谓两个不同的事物,只需取中心的一点近似,就可以果断地加以比拟,不必顾虑其他。但作者认为文学比喻在“似”的基础上,还有“美”的要求。比如古人喻雪,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如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前者固然“似”,但易令人联想盐的咸味,缺乏美感;后者不但“似”而且“美”,表现了雪花轻盈飞扬的舞态,还把人带进春天的美妙情境。清人喻雪有“玉帝明晨开宝筵,神厨连夜褪天鹅”之喻,虽然也“似”,但并不“美”,让人联想到屠宰的残酷及狼藉的死鹅。因此,作者提出,应给刘勰论比喻下一转语:“文学之比,既切又美。既其一点,兼顾其余。”是为不刊之论。
  总之,《逸园续录》的突出的特点:既还原古书的第一面貌,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于古学问题,既梳理出“古人怎么说”,更接着提出“我怎么说”,在权衡古今、沟通中西的基础上,求得对问题的透彻解决。这份学术见识是在大量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刊落浮词,独求真解”,应该成为每一位有学术追求的学者的共识,因为创新是学者存在的意义和责任。
  (责任编辑 楛程成)
其他文献
政治统治的形式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时尚,这听起来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却是历史事实。《时尚的历程》就从追溯欧洲时尚的政治起源开始。其实,只要是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君主的趣味总会左右上层社会的风气。杜牧的诗句里曾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让人们浮想联翩,去查阅历史,果然有“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之说。说的还不是后宫的妃嫔,而是楚王的臣子,为讨国君的欢心,竟然节食至“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从长时段看,人文学术的历史发展,似乎亦遵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大势。一学科的发展,其肇端常是整体性的宏观把握,勾画其轮廓,建立其框架,之后随解决具体问题之需要而渐次分化,日趋精细,此固学术发展之大势也,亦颇合于托马斯·库恩对科学史之演进的论述。然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原是各方面紧密相联的完整体,学者们依研究需要而各自“裂土为王”,对于研究具体问题虽然颇为便利,但时日一久,终难免将本是完整体的人类精
天气有些闷热,蝉的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热闹得很。  蝉鸣把我的思绪牵向了遥远的童年。  童年时,我们对这大自然的“歌唱家”总是怀着不良动机。印象里,好几次,我们玩够了之后,就用粗麻叶把它们层层包裹,放进锅洞里用火煨了,再痛快地剥了它们的壳,像吃虾仁一般吃着那可口的肉。  要捉到蝉颇不易。爸爸是一位捉蝉好手,他给我介绍自己捉蝉的本领时,我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爸爸说,用面筋粘蝉,一粘一个稳。我追问
为研究双头单螺杆泵等壁厚橡胶衬套的力学性能,建立了常规衬套和等壁厚衬套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均匀内压和初始接触状态下两种衬套的受力情况,由此将两种衬套的力
初见“囧”字,让人觉得那么的别扭—你看它耷拉的八字眉、张开的大口,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可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遇“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