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任内首访于5月19日启动,到5月27日结束,遍访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足迹横跨欧亚大陆。因是“首访”的外交处子作,大国总理的开局访问,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极大的关注。《印度时报》称,李总理“令人吃惊地迷人与随和”,巴基斯坦《民族报》称,李总理访问“取得丰硕成果”,超规格的外交礼遇只有中国朋友才能享有。瑞士媒体称,“李克强带来巨大的机会”,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称,中国对德国“一见钟情”,李总理为中德“特殊关系”定调。李总理历时9天的访问,可谓大国总理的“魅力首访之旅”。
我们还是顺着总理首访中的一些关键词,来领略总理外交风采,并以此来达到全景式呈现访问历程。
题词:文化外交
5月20日,到访印度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新德里朱木拿河畔的甘地墓敬献花圈,并写下题词:“深化仁爱之心,铸成伟大事业。”
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其非暴力哲学思想不仅在上世纪前半叶各国民族解放中发挥了重要启蒙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日益显示其特殊的国家关系黏合剂的作用。李总理的题词,凸显了甘地主义对增进中印关系的文化价值,也寄予了通过文化及人文交流等软实力纽带,把中印关系推上新台阶的期望。
中印同属文明古国,人文交往源远流长。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言,“中印为邻,上天使然,建于人间”,称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印度有甘地主义,中国也有古贤诸子,他们的“天下大同”、“和为贵”、“止戈为武”及“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甘地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近几年来,中印之间人文交流在提速,印度于2010年起把汉语列入了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要求的外语课程,两国青年代表团互访,中印学者之间学术交往也趋于频繁,2014年将举办“中印友好年”。中印之间仍有很多领域可以开拓文化及人文交流的更多空间。
刊文:舆论外交
李总理非常注重舆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每到一地访问之时,都在当地有影响的媒体上撰写文章,展望两国关系前景。
5月20日,李总理在印度的《印度教徒报》和《觉醒日报》上发表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文章。李总理称,中印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和外部环境;中国乐见印度上升势头;中印存在历史遗留的未决难题,两国应增强互信而不是彼此猜忌。
李总理的文章,坦率地承认了中印之历史遗留下的未决问题,称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这肯定会令印度媒体印象深刻。
5月23日,李总理在瑞士《新苏黎世报》上发表题为《为什么选择瑞士》的署名文章,称“瑞士将成为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中首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其意义非同一般”,“中瑞可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中携手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发挥1 1大于2的作用”。
5月25日,李总理抵达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总理亚欧四国之行最后一站。两天前,李总理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百尽竿头更进一步》的署名文章,为出访德国“预热”。
文章称,“我即将再次访问德国,目的是全方位推进中德合作 ”。2011年1月5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到访德国之前一天,在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南德意志报》上刊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德国人民和“德国制造”一直以来的好感。
作为国际政治传播的一种手段,在到访国发表署名文章,有利于营造到访国内良好的舆论环境,也为访问成功打下基础。据统计,在这次“开局外交”之前,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分别在英、西班牙等国媒体发表过文章,文章妙语连珠,效果显著。
演讲:信心外交
演讲受众面大,展现大国领袖的信心。李总理这次访问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演讲”,如在印度新德里面向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
在5月23日上午巴基斯坦议会发表的演讲中,李总理热情洋溢,说:“如果你爱中国,也请你爱巴基斯坦。”题为《让全天候友谊结出新硕果》的演讲,获得12次敲桌喝彩。
5月24日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李总理发表了《携手迈向中瑞务实合作的新未来》演讲,指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对华“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已。
5月27日,李总理在德国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午餐会并发表演讲,指出中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摩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克服困难、实现复苏的良药。
李总理的演讲,精彩纷呈,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德国波茨坦会议旧址切齐琳宫所作的讲话。
李克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他还强调,“任何否定或者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和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
走廊:经济外交
李总理此次首访之旅,也是经济外交硕果累累之旅,中巴经济走廊、中瑞自贸协定等热词,一直出现在访问的某一过程。
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中印缅孟走廊”,这一走廊的建设,为中国获得了一个战略大后方的延展空间。
一直由中方推动、学术界研究了长达十几年的中印缅孟经济圈,第一次成为中印两国领导人层面的共识,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正式从概念讨论转变为建设推进的阶段。
从地缘政治学家斯拜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决定世界”等学说的角度上看,这一走廊正变成今天“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而沿海这一线无疑又是边缘中的边缘。随着美国“重返亚洲”及被外媒所称的中国为反制美国“重返亚洲”而推出“重返太平洋”,加上东海及南海因海洋权属争议而形成的“问题体系”,我们的东线战略压力倍增,急需寻找一个有巨大战略内生力释放空间的新战略后方,中印缅孟走廊,无疑能起到这一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继打造湄公河四国经济圈之后,又开辟这一具有“新茶马古道”价值的经济走廊,意义非凡。中国本世纪初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激活并放大这一战略意义的着眼点,就是以帕米尔高原为连接点的“新丝绸之路”之外,就剩下以湄公河金三角地带。“新丝绸之路”战略偏重于能源走廊,走廊区域内国家普遍不稳定,这战略收益还不明显或未显现出来,而“新茶马古道”走廊地带的国家,则普遍稳定并致力于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没有配上“走出去”战略,这一大开发注定会被窒息。
幽默:个性外交
李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力量,展现了以人性特色为内容的个性外交,无疑为中国领导人“首脑外交”中开创了一个新风格。
在瑞士参观爱因斯坦博物馆时,获知爱因斯坦因双重国籍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因导致美国和瑞士政府都争着去领奖。闻罢,李总理幽默地说:“中国政府应该去领奖”,因为爱因斯坦当时在中国上海。这一番幽默,引发大家一片欢笑。
李总理的幽默,风趣,展现了个人魅力。在印度访问时,也尽显亲民、风趣和幽默的个性。在巴基斯坦访问时,李总理风趣地把中巴关系称为“巴铁”。
我们还是顺着总理首访中的一些关键词,来领略总理外交风采,并以此来达到全景式呈现访问历程。
题词:文化外交
5月20日,到访印度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往新德里朱木拿河畔的甘地墓敬献花圈,并写下题词:“深化仁爱之心,铸成伟大事业。”
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其非暴力哲学思想不仅在上世纪前半叶各国民族解放中发挥了重要启蒙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日益显示其特殊的国家关系黏合剂的作用。李总理的题词,凸显了甘地主义对增进中印关系的文化价值,也寄予了通过文化及人文交流等软实力纽带,把中印关系推上新台阶的期望。
中印同属文明古国,人文交往源远流长。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言,“中印为邻,上天使然,建于人间”,称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印度有甘地主义,中国也有古贤诸子,他们的“天下大同”、“和为贵”、“止戈为武”及“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甘地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近几年来,中印之间人文交流在提速,印度于2010年起把汉语列入了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要求的外语课程,两国青年代表团互访,中印学者之间学术交往也趋于频繁,2014年将举办“中印友好年”。中印之间仍有很多领域可以开拓文化及人文交流的更多空间。
刊文:舆论外交
李总理非常注重舆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每到一地访问之时,都在当地有影响的媒体上撰写文章,展望两国关系前景。
5月20日,李总理在印度的《印度教徒报》和《觉醒日报》上发表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文章。李总理称,中印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和外部环境;中国乐见印度上升势头;中印存在历史遗留的未决难题,两国应增强互信而不是彼此猜忌。
李总理的文章,坦率地承认了中印之历史遗留下的未决问题,称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这肯定会令印度媒体印象深刻。
5月23日,李总理在瑞士《新苏黎世报》上发表题为《为什么选择瑞士》的署名文章,称“瑞士将成为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中首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其意义非同一般”,“中瑞可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中携手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发挥1 1大于2的作用”。
5月25日,李总理抵达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总理亚欧四国之行最后一站。两天前,李总理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百尽竿头更进一步》的署名文章,为出访德国“预热”。
文章称,“我即将再次访问德国,目的是全方位推进中德合作 ”。2011年1月5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到访德国之前一天,在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南德意志报》上刊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德国人民和“德国制造”一直以来的好感。
作为国际政治传播的一种手段,在到访国发表署名文章,有利于营造到访国内良好的舆论环境,也为访问成功打下基础。据统计,在这次“开局外交”之前,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分别在英、西班牙等国媒体发表过文章,文章妙语连珠,效果显著。
演讲:信心外交
演讲受众面大,展现大国领袖的信心。李总理这次访问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演讲”,如在印度新德里面向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
在5月23日上午巴基斯坦议会发表的演讲中,李总理热情洋溢,说:“如果你爱中国,也请你爱巴基斯坦。”题为《让全天候友谊结出新硕果》的演讲,获得12次敲桌喝彩。
5月24日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李总理发表了《携手迈向中瑞务实合作的新未来》演讲,指出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对华“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已。
5月27日,李总理在德国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午餐会并发表演讲,指出中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摩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克服困难、实现复苏的良药。
李总理的演讲,精彩纷呈,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德国波茨坦会议旧址切齐琳宫所作的讲话。
李克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他还强调,“任何否定或者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和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
走廊:经济外交
李总理此次首访之旅,也是经济外交硕果累累之旅,中巴经济走廊、中瑞自贸协定等热词,一直出现在访问的某一过程。
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中印缅孟走廊”,这一走廊的建设,为中国获得了一个战略大后方的延展空间。
一直由中方推动、学术界研究了长达十几年的中印缅孟经济圈,第一次成为中印两国领导人层面的共识,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正式从概念讨论转变为建设推进的阶段。
从地缘政治学家斯拜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决定世界”等学说的角度上看,这一走廊正变成今天“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而沿海这一线无疑又是边缘中的边缘。随着美国“重返亚洲”及被外媒所称的中国为反制美国“重返亚洲”而推出“重返太平洋”,加上东海及南海因海洋权属争议而形成的“问题体系”,我们的东线战略压力倍增,急需寻找一个有巨大战略内生力释放空间的新战略后方,中印缅孟走廊,无疑能起到这一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继打造湄公河四国经济圈之后,又开辟这一具有“新茶马古道”价值的经济走廊,意义非凡。中国本世纪初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激活并放大这一战略意义的着眼点,就是以帕米尔高原为连接点的“新丝绸之路”之外,就剩下以湄公河金三角地带。“新丝绸之路”战略偏重于能源走廊,走廊区域内国家普遍不稳定,这战略收益还不明显或未显现出来,而“新茶马古道”走廊地带的国家,则普遍稳定并致力于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没有配上“走出去”战略,这一大开发注定会被窒息。
幽默:个性外交
李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力量,展现了以人性特色为内容的个性外交,无疑为中国领导人“首脑外交”中开创了一个新风格。
在瑞士参观爱因斯坦博物馆时,获知爱因斯坦因双重国籍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因导致美国和瑞士政府都争着去领奖。闻罢,李总理幽默地说:“中国政府应该去领奖”,因为爱因斯坦当时在中国上海。这一番幽默,引发大家一片欢笑。
李总理的幽默,风趣,展现了个人魅力。在印度访问时,也尽显亲民、风趣和幽默的个性。在巴基斯坦访问时,李总理风趣地把中巴关系称为“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