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齐国都城临淄郊外的牛山原本树木茂盛,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茂盛吗?自然,日日夜夜雨露滋润,不是没有嫩芽新叶长出来,但紧跟着又放牧牛羊,所以变得那样光秃秃了。人们看见牛山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不曾有过大树,这哪里是牛山的本性啊!
  孟子以山喻人,接着说人的本性及其境遇。存在于人身上的,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像树木被斧子砍伐一样,一个人的心天天被摧残,还能善良吗?他在夜里萌发纯朴心态,早晨滋生清明之气,由此激发的好恶之情与其他人也差不多;可是一到白天,所作所为有如被牢狱拘禁,那一点善心又消亡了。白天被控制、被扭曲反反复复,那么“夜气”就不能积蓄;“夜气”不能积蓄,那么就和禽兽相距不远了。人们看到这个人禽兽的一面,就以为他不曾有过最初的善良资质,这哪里是他的本性啊!
  孟子构造了一个新词“夜气”。望文生义,夜是夜深人静,气是心平气和。不过,静也好,和也罢,不仅是物理的、生理的意思,更是指心理,即精神。《古汉语大词典》曰:“夜气,比喻纯洁清明的心境。”人们不难理解,夜深人静之时,心平气和之际,没有任何干扰,常会扪心自问,反观白天所作所为,省察是非对错,抑或总结较长时日的得失,使自己的认识上一级台阶,思想进一个档次。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夜间的吐故纳新白天无法做到。在简单、朴素的古代生活中,尤其如此。可以肯定,“夜气”是孟子切身体验的自然表露,并非突发奇想而来。当今时代的夜晚,事务多,干扰多,喧嚣多,诱惑多,缺少“夜气”产生的外在条件。
  孟子还用了一个词“梏亡”。梏,拘禁、束缚;亡,丧失、消亡。根据孟子所述,“夜气”的消亡,良心的丧失,从大处说是社会之咎,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时局和风气迫使人们如此这般;从小处说亦是个人之责,白天自己垂入利欲之网,行为与“夜气”背道而驰。不过,后一层意思,未能特别强调。
  最后,孟子作出结论:如果得到保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如果失去保养,没有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持住就存在,一放弃就消亡;来往出入没有定时,不知道究竟走向何方。”这是指人心而说的吧?
  这里,孟子明确提出,对良心,对“夜气”,要“养”。也就是说,人要养心,养气。
  如同养护山林生态一样,必须养护民众的生态。自然,第一位是民众温饱问题,第二位的就是民众心态问题。领导者要“操”,不能“舍”。显然,孟子倡导“王道”“仁政”,应有之义就是养护民众仁义之心。
  养心,养气,当然亦是针对个人而言。个人在社会、家国中不只是被动者,也是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能动者,是自己心之“操”或“舍”的主宰。
  (裴金超摘自《新民晚报》2018年2月5日)
其他文献
托马斯说:我还不会讲上海话,遇到上海朋友讲上海话最最难受了,觉得被排挤在外了。    从毛焰的肖像画中走出来    托马斯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有相当大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多年来与南京的画家毛焰合作,在后者“托马斯系列”中以很酷的姿态出镜,落雪无痕地融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玄妙语境。为此,人们在谈论他时,总会流露出三分感谢、三分欣赏和四分敬重。  现在,托马斯来到了上海,就在世博园区内与英国
有位被大家称为“神算子”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要算上好一阵子的一类题目,他往往脱口就能报出答案,一天,他进行了一场表演,同学们让他算71x69,他马上答出4899,我们晓得他应用了平方差公式,可让他算68×62,他又脱口答出4216;继续请他算998×234,他又脱口报出233532;再请他算6952×6948,题目一完,他又说出了48302496,你知道“神算子”有点啥门道?    注:“本文中所涉
中国古典名著所传递的价值观及人文情怀,数百年来一直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并潜移默化地融于行为规范之中。小说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所体现的“情”、“义”、“智”、“勇”等优良品格,也自然成为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行动指南”。直至今天,还是当代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更是艺术再造的灵感源泉。特别是在网络世界扑朔迷离的图像诱导下,价值观容易出现重大偏离,那么画家根据古典名著进行的再创作,更有一种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宏愿在
早上七点,我晨跑回来,刚好看见邻居老梅从自己的附属房里把电瓶车小心翼翼地推出来,慢慢地绕过我的车头,很费力地支起脚撑,停在我车子驾驶室的门边,战战兢兢的,生怕碰到了我的车。这场景一下子触动了我。  老梅与我同住一楼,大约七十岁了,退休后一直在家生活,门前路口偶尔能碰面,也没人在意他。他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据说在单位里总是与领导处不好,到退休还只是一个副股长。刚退休时,我也听到他说过一句话:“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他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成为千里马。  老马为了帮助小马早日实现理想,便开始带小马驹练长跑。可是,小马驹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晴天让他跑,他怕烈日晒;雨天带他练,他又怕暴雨淋。老马想尽了各种办法引导他,可小马驹就是不愿跑,也不敢跑。 本文为全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找工作的当口,“慢就业”又成了一个显话题。所谓“慢就业”,就是毕业之后不着急工作或深造,选择游学、创业考察、在家陪父母等,休整一段时间再做打算。“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不见得不好,起码说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条件允许,停一停,想清楚一些,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别把慢就业当成懒就业的借口。  懒就业往往表现为这样:工作和自己愿望有差距,不想干;符合愿望的,又够不着。于是,啥工作都懒得看了。宁愿啃
广袤的北方原野,自然萌生的野菜数不胜数,分布最广、最先拱出地面的莫过于学名“苣荬”的苦菜。  国人食用苦菜历史悠久,《诗经》有载:“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周书》记述:“小满之日苦菜秀。”《本草纲目》则说:“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苦菜鲜嫩青涩、爽口开胃,在百姓餐桌上千年受宠,享誉美味。  在东北老家乡下,时临农历三月,一场酥酥细雨浸过,田地、山野会绽出星星点点新绿,那并非庄稼幼苗,而是
六尺巷    清朝时,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是邻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写信给京城里的儿子,要他出面干预。张廷玉看完信,做了一首诗劝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后退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
在北京,石齐为何有如此生猛的人气?    首都刚刚经历了一场昏天黑地的沙尘暴,3月28日这天艳阳高照就特别令人欣喜,石齐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在主办单位中,赫然入目的有文化部、中国美协等,而承办方则是大连万达集团。据说在这之前,由文化部出面为一个在世的中国画家办个人画展,除了吴冠中,还没有第二个。石齐令人意外地改写了这个历史。  场面相当热闹……剪彩仪式后,在记者的重重包围下,要给石齐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