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这个夏天,北大开办“燕京学堂”的事件惹火了,这个投资数十亿、校方号称与国际接轨的“高大上”项目,却引来各方争议。多位北大师生发文批评该项目决策不透明、学制不科学、选址粗暴等,媒体也争相报道,燕京学堂被称是北大“茶杯里的风暴”。
争议最初始于对选址静园的争议,出现在微博和北大bbs上对静园的草坪、院子和猫的怀恋,之后演变为对燕京学堂项目的质疑。燕京学堂(Yenching Academy)是北京大学规划中准备设立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学堂将招收海内外学生,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共开设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所有100名学生都会得到北大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其中国外学生为65个。
很多人质疑,命名“燕京”是否妥当?选址静园是否合理?“中国学”如何定位?一年制能否达到培养效果?而学堂学生待遇优渥,怎样保证校内的教育公平,又如何能坚守北大的办学理念。
北大这个茶杯不是一般的茶杯,这里的风暴往往也具有晴雨表的功能,值得人们观察。事实上,近年来不仅是在大学里,在民间,“国学热”和随之而起的学堂也在成长。
早在2006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就开始兴起民间创办学堂潮。当时被称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被有关当局以违反“义务教育法”为由强行关闭。尽管如此,民间探求理想教育模式的热情并没被阻滞,相反,像专门面向董事长研修的传统文化学堂、倡导女子习礼仪学艺的女子学院、书法、绘画、民间手艺、等等这些有特色的学堂。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播出后,作为电视学人,可以说是给“国学热”添了一把火。她以通俗易懂、优美凝练的语言带领全场听众,从《论语》《庄子》《史记》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史学典籍的内容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分享古人先贤在治国兴邦、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但之后她陷入了一系列的麻烦中,很多学者对她的言论中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这并非人身攻击,而是一种学术价值体系之争。
虽然如此,这多少还是唤起了中国人对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渊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我们也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力量。假古人之慧谋当今之事,炼博大胸怀,得满腹经纶,得大道广结善缘,修己达人。修习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好事情,而且也的确能够发现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一些有意思的人。
像我们在专题中采访到的出镜人物,其实还有很多。北京厚朴学堂、日日新学堂,云南大理的苍山学堂,湖北武汉的今日学堂等等,都因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而受到更多人们的推崇,它们的影响力和收效也渐渐显现出来。
曾是新华社教育记者、网络公司创办人的陈阵几年前离开北京,把他的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他诗意地描述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陈阵希望学堂的孩子们能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大多数时候,学堂给孩子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陶艺、易经、手鼓、中医、武术、书法、科学课、采茶做茶等等;上课以外的时间,孩子们自己玩各种游戏,自得其乐。
这些年因为对中医的质疑虽然没有停息过,不过,也恰恰因为此,人们反而将目光投向于此,民间中医学堂也越开越多,相关课程供不应求。一方面,这些课程满足了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的求知欲,并为前者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在恢复了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以后,这些中医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得到保证则将引起新的关注。
北京厚朴学堂提供的是中医的职业学习,时间为3年,这一课程被外界称为“中医的EMBA课程”。其中有一半学习者会在学满后参加国家中医行医资格证考试。按照徐文兵自己的说法,厚朴学堂的“初衷就是想走一条复古路线,恢复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恢复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完全按照中医理法方药诊疗的模式”。按照2007年起施行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的要求,非专业中医院校人士报考中医行医资格,需跟师学习期满3年,厚朴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为非专业人士学习并最终获得中医资格开辟一条道路。
上海的应象学堂则采取短期课程模式,一门课程历时2-3个月,侧重教授中医日常养生保健、中医传统文化等内容,目前的学员结构以女性为主,年龄在30-45岁之间。“通常这些学员拥有比较好的工作背景和受教育程度,这个年龄段的她们往往身体有点问题了,开始重视养生。她们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就医时懂得比较和选择。她们主要是来学习一些古老、经典的养生方法。”静坐、导引、太极、医易等,这些课程在中医院校中难以学到,代表了古中医的理念精髓—中医并不仅仅包含治疗。
可以说,厚朴学堂和应象学堂分别代表了中医学习的两大目标人群,中医学堂的产业前景也已经初露端倪。
当下的“国学热”,恐怕也正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怀疑、反省、否定到寻觅、重振、回归的历程。传统文化并不能只靠呼吁,当找到了一个和当下人心态和消费有默契的形式,就很容易被由衷地接纳。比如像青春版《牡丹亭》,它强调青春的感觉,演员年轻美丽,呈现的服饰、灯光、舞美给现代观众以青春和时尚感,它因此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说,“我们遵循传统不是为了成为古代人,所以我并不重视形式化的传统,而是学习美的文化。”
争议最初始于对选址静园的争议,出现在微博和北大bbs上对静园的草坪、院子和猫的怀恋,之后演变为对燕京学堂项目的质疑。燕京学堂(Yenching Academy)是北京大学规划中准备设立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学堂将招收海内外学生,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共开设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所有100名学生都会得到北大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其中国外学生为65个。
很多人质疑,命名“燕京”是否妥当?选址静园是否合理?“中国学”如何定位?一年制能否达到培养效果?而学堂学生待遇优渥,怎样保证校内的教育公平,又如何能坚守北大的办学理念。
北大这个茶杯不是一般的茶杯,这里的风暴往往也具有晴雨表的功能,值得人们观察。事实上,近年来不仅是在大学里,在民间,“国学热”和随之而起的学堂也在成长。
早在2006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就开始兴起民间创办学堂潮。当时被称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被有关当局以违反“义务教育法”为由强行关闭。尽管如此,民间探求理想教育模式的热情并没被阻滞,相反,像专门面向董事长研修的传统文化学堂、倡导女子习礼仪学艺的女子学院、书法、绘画、民间手艺、等等这些有特色的学堂。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播出后,作为电视学人,可以说是给“国学热”添了一把火。她以通俗易懂、优美凝练的语言带领全场听众,从《论语》《庄子》《史记》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史学典籍的内容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分享古人先贤在治国兴邦、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但之后她陷入了一系列的麻烦中,很多学者对她的言论中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这并非人身攻击,而是一种学术价值体系之争。
虽然如此,这多少还是唤起了中国人对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渊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我们也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力量。假古人之慧谋当今之事,炼博大胸怀,得满腹经纶,得大道广结善缘,修己达人。修习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好事情,而且也的确能够发现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一些有意思的人。
像我们在专题中采访到的出镜人物,其实还有很多。北京厚朴学堂、日日新学堂,云南大理的苍山学堂,湖北武汉的今日学堂等等,都因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而受到更多人们的推崇,它们的影响力和收效也渐渐显现出来。
曾是新华社教育记者、网络公司创办人的陈阵几年前离开北京,把他的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他诗意地描述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陈阵希望学堂的孩子们能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大多数时候,学堂给孩子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陶艺、易经、手鼓、中医、武术、书法、科学课、采茶做茶等等;上课以外的时间,孩子们自己玩各种游戏,自得其乐。
这些年因为对中医的质疑虽然没有停息过,不过,也恰恰因为此,人们反而将目光投向于此,民间中医学堂也越开越多,相关课程供不应求。一方面,这些课程满足了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的求知欲,并为前者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在恢复了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以后,这些中医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得到保证则将引起新的关注。
北京厚朴学堂提供的是中医的职业学习,时间为3年,这一课程被外界称为“中医的EMBA课程”。其中有一半学习者会在学满后参加国家中医行医资格证考试。按照徐文兵自己的说法,厚朴学堂的“初衷就是想走一条复古路线,恢复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恢复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完全按照中医理法方药诊疗的模式”。按照2007年起施行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的要求,非专业中医院校人士报考中医行医资格,需跟师学习期满3年,厚朴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为非专业人士学习并最终获得中医资格开辟一条道路。
上海的应象学堂则采取短期课程模式,一门课程历时2-3个月,侧重教授中医日常养生保健、中医传统文化等内容,目前的学员结构以女性为主,年龄在30-45岁之间。“通常这些学员拥有比较好的工作背景和受教育程度,这个年龄段的她们往往身体有点问题了,开始重视养生。她们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就医时懂得比较和选择。她们主要是来学习一些古老、经典的养生方法。”静坐、导引、太极、医易等,这些课程在中医院校中难以学到,代表了古中医的理念精髓—中医并不仅仅包含治疗。
可以说,厚朴学堂和应象学堂分别代表了中医学习的两大目标人群,中医学堂的产业前景也已经初露端倪。
当下的“国学热”,恐怕也正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怀疑、反省、否定到寻觅、重振、回归的历程。传统文化并不能只靠呼吁,当找到了一个和当下人心态和消费有默契的形式,就很容易被由衷地接纳。比如像青春版《牡丹亭》,它强调青春的感觉,演员年轻美丽,呈现的服饰、灯光、舞美给现代观众以青春和时尚感,它因此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正如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说,“我们遵循传统不是为了成为古代人,所以我并不重视形式化的传统,而是学习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