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字连珠式作文的转型升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字连珠式作文是早几年提出的一种速构议论文的模式,它的口诀是六个字:点、正、反、深、联、总。具体来说,“点”是提出观点,“正”是正面举例,“反”是反面举例,“深”是深入分析,“联”是联系实际,“总”是总结全文,整个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自然形成六段。六字连珠式作文的提出,为考生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快速地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敷衍成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考试及阅卷方式的改变,六字连珠式作文也暴露出一些弱点和不足。如何让六字连珠式作文做到与时俱进,重新发挥出光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点”“正”“深”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六字连珠式作文进行转型升级。
  点:变百花齐放为单一指向
  “点”作为六字连珠式作文的第一段,承担着议论文“提出观点”的重任。而至于如何提出观点,这种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因而在过去的议论文写作中,六字连珠式作文的开头是多种多样的,细数起来,像排比式、故事式、引用式、名人名言式——不一而足,可以说五花八门,百花齐放。而按照写作的正常要求来说,作文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这样才能展现出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品质与写作才华。那么为什么笔者今天又提出变百花齐放为单一指向呢?这样是否违背教学规律呢?这个问题要从江苏省独立命题以来作文题型的嬗变说起。从2004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到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江苏省考查的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人与路》到2012年《忧与爱》,考查的是命题作文,而从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到2014年有关“青春永恒与否”的探讨,考查的是新材料作文。对话题作文材料的处理,南师大文学院院长、江苏省前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有如下论断:“材料只是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话题作文时代,作文只要围绕话题进行选材写作,材料表面不含有观点,内容没有限制,六字连珠式作文的开头是放开的。而命题作文的题目一旦确立,整个文章的中心主旨也就确定了,而如何开头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江苏省2013年高考佳作《安然相对不惊飞》是这样开头的:“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作者在这里选择引用了材料中的一部分,由之引出观点“对环境留下敬畏和距离”,就让阅卷老师感觉过渡得既贴切又自然。
  正:变呆板组合为摇曳多姿
  “正”作为六字连珠式作文的第二部分,从正面举例来论证观点。其基本的思路由三部构成:一、带有万能性质的过渡句;二、三个正面事例;三、一句话总结事例,重申观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正面举例与文章的第三部分“反”的反面事例形成正反对比,而且形成三比一的比例,从而强化所提出的观点。这个思路在写作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即便再好的思路,写作时间长了,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卷者,都难免会产生机械呆板的感觉。如何改变这种呆板机械的格局,让文章变得摇曳多姿起来呢?笔者以为,写法不单一是关键。除了会写这种传统的格式外,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改过渡句为分论点。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由第一段的观点引出第二段的用以证明观点的三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过渡句改为分论点,论述“是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段落的主旨,另一方面则可以与下文的“深”部分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整个文章的思路将更加清晰。二、变举例议例的方式。传统的六字连珠式作文重举例,少分析。针对这一点,可以变三个例子为两个例子甚至一个例子,然后重在对例子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分析的方式可以是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或者综合分析。2014年高考佳作《青春永不褪色》有这样一段文字,“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深:变浑沦一体为分层深入
  “深”是六字连珠式作文的核心部分,它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写好这一部分至关重要。在传统写法上,“深”部分既可以写“是什么”,也可以写“为什么,怎么办”,浑沦一体,是整篇文章中最长的一段。笔者认为,这种长篇大段的写法并不适合现在的考试,应将之拆分为两段到三段,逐层深入分析。理由一,在纸质阅卷时代,一篇文章如果段落有长有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会给阅读老师留下文章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的美感,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在网上阅卷时代,老师通过网络评分,每屏显示的内容有限,一段冗长的文字不是阅卷老师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将浑沦一体的段落拆分为两到三个小的段落,既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疲倦感,又能让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快速把握中心思想,迅速判定分数,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理由二,在这部分,首先不应该写“是什么”,因为“是什么”属于议论文“三段论”里最基本的一环,它不属于深入分析,应该出现在“正”部分。其次,“为什么”“怎么办”对应了议论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如果出现在同一段落里,就会发生逻辑混乱现象,所以也是不应该放在一段里的。再者,将“为什么”和“怎么办”折分为两段,这样就可以和“正”部分的“是什么”遥相呼应,形成议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从而使整个文章构成严密的结构。这个部分拆分下来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进行论述,可以是分析原因,谈论意义的“为什么”,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怎么办”,或者是注重思维的辩证分析,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不能搞反了。
其他文献
所谓“自学质疑”,即指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阅读、质疑、解惑来获取知识。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提问、勇于猜测,从而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自学质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受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学质疑”模块教学实施得好,可以充分发挥
高桩梁板码头的横梁高度较大,受桩基间距控制,跨径相对较小,也即跨高比较小,严格来说属于规范限定的深受弯构件。但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深受弯构件按照普通的受弯
以Holland模型风场和CCMP背景风场相叠加构造台风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对登陆福建的0908号台风"莫拉克"和1013号台风"鲇鱼"发生的台风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Jason-1卫
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试验,对混凝土铰链排护坡式海堤排体在不同水深、波高、波周期、波浪类型及压载块体间距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展开研究,揭示了排体不同部位的失稳特点。试验
定罪三段论特殊论的主张是错误的,定罪三段论必须遵守三段论的规则.否定式定罪三段论的问题可以通过定义置换方法或推理变换方法予以解决.
高中作文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一篇有思想有创意有情感的作文往往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写
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能力,“读”占鳌头。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度陷入了某些误区,但语文教改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学校做了许多教改实验,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做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并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30种必读篇目及古诗词背诵篇目。提高语文能力,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而有了纲领,怎么实施则成为我们第一线中小学教师思考的重点。结合我校实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认真倾听的能力很重要。只有学会倾听,有一双懂得倾听的耳朵,学生才能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倾听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节奏,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在倾听中取长补短,迅速提高。因此,培养并训练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对于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尤为重要。我们就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从兴趣着手,设置“倾听”的兴奋点  语文课堂上
元代学者、教育家程端礼所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朱作仁教授在谈及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时,也曾指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可见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许多老师都认识到读写评结合的重要,可到底读写评怎样结合,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着困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确定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带写、把作文的评价还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
近些年柬.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思想、新作法层出不穷。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服务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