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才生如何做好职场新人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名校高才生也应有高情商
  许晴,清华大学毕业,应聘于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
  大学毕业后,许晴即应聘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照理说,全公司的人都应该欣赏他才对,因为许晴是公司人事经理相中的。他的清华文凭,对一家小公司来说,显然是高攀了。许晴的相貌与谈吐不算出众,但照公司员工想来,修缮自己对一个清华出来的人才来说不算太难,何况,许晴开出的待遇比其他学生也要合理得多。人事经理那天给老板打电话还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算是找到一匹跑得快又吃草不多的好马了。”
  中午休息,大家一起聊天,许晴的伯乐——人事经理嚷嚷着要减肥。大家通常的礼貌是说:“你又不胖。”许晴却上下打量了她一通,说:“对呀,你太胖了,有几斤哪?”伯乐毫不顾忌地狠狠白了他一眼:“关你什么事?”那一眼,让许晴郁闷了一个下午。千里马就此失去了伯乐的欢心。
  办公室有一辆车,供大家拜访客户时用,当然,是否载你,要看司机的心情。许晴哪里懂这些,上班没几天,就吩咐:“下午我去拜访客户,要用车。”完全是命令的口气,还用问吗,车当然是没有空的。
  半年了,许晴在办公室的生存状态一直就这样别别扭扭的,近日,有同事经过他的办公桌,发现他正埋头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同事便怀疑,他能找到一份让别人喜欢他的工作吗?其实,办公室生存一点儿也不难,如果许晴懂得一点人情世故,拥有较高的情商,技术工程师或许愿意多同他交流,人事经理当然会再指点指点他;如果,他可爱一点,没进过大学门槛的人们当然会仰慕他。
  应对:怎样才能快速适应职场的要求呢?让我们看看新人成长手册:
  1.做一个机动的救火队员,随时帮助同事解决各种疑难杂症。2.时时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不断提升自己的绩效。3.参与公司内的变革计划,担任其中的角色,承担改革的任务。4.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协助他人学习成长。5.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时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6.促进团队的运作,主动排忧解难,让团队工作做得更好。
  
  案例二:不要守着过气的高校文凭吃饭
  高彤,复旦大学毕业,应聘于广州某报社
  200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彤,南下应聘到广州一家报社。由于语言不通,干得不开心,萌生了跳槽的念头。起初,她认为凭复旦新闻系的文凭,找份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会费力气。没想到,在接连几次面试中,和人家说自己是复旦的,对方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她感觉这和她毕业前找工作时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时,只要一自报家门,招聘的人没有不对她另眼相看的。难道仅仅一年,她的名校文凭就贬值了吗?
  她想起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中同学陆璐,和她有着同样的困惑。毕业后陆璐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比不上同届毕业的同学,就找了个机会和经理面谈,想换一个部门,并且提高工资。“我是去年从北大毕业的……”没等她说完,经理就打断了她的话:“这有什么关系,我关心的是在这一年里你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应对:名校学历是找工作最好的敲门砖和最权威的介绍信,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深以为然。然而,进入工作领域以后,情形就变了。一位多年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女士说,毕业学校可能是判断应届毕业生基本素质最可靠的依据,但当他们从大学生变成有工作经验的人以后,这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得到印证。名校的光环往往只在找工作的时候给你帮助,而一年以后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了。
  
  案例三:名校高才生心理应健康
  刘铁,浙江大学毕业,曾跳槽多家单位
  刘铁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短短两年里,竟换了六家单位。每到一个单位,他总是和领导的关系越搞越僵,以致到最后不是他主动炒了单位,就是单位炒了他。尽管刘铁每次被辞退的一些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所在单位的领导对他的评价却是一致的:目中无人、不守纪律、态度傲慢。而刘铁呢,每次都抱怨领导无德无能。刘铁为何总是连连被辞,难道是他时运不济,碰到的全是蹩脚领导,还是这些领导都戴了有色眼镜,对刘铁的评价有失公允?
  应对:北京一家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曾就此进行了分析:
  1.对领导形成错误的印象定式。由于刘铁内心的偏见作怪,于是他一方面不注重与领导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领导有意无意地疏远冷淡,甚至把别人对领导正常的尊重态度视为溜须拍马。2.缺乏调节矛盾的意识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领导与下级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是正常的、难免的事情,这本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等方法,达到彼此的理解与谅解,以消除矛盾和误会。3.不正确的自我肯定方式。由于刘铁感到自己总是得不到领导的青睐,因而便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和途径来自我肯定,例如勇于反抗领导。为了显示哥们儿义气,也为了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刘铁常常违反有关规定带哥们儿到单位来打长途电话、复印等等,他由此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仿佛在领导那里总是不起眼的自己顿时高大起来。所以刘铁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就可想而知了。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出生高贵。未必就能拥有一份优雅,寒门里照样可以走出优雅的人来。优雅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它是一种从灵魂里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行为,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自自然然,毫无造作。优雅与一个人的出身无关,更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地位。  优雅常常与善良结缘,与和谐为伴,安闲是它最常态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宽容永远是它最内在的品质。一个人的优雅是不可以速成的,那种想一夜之间就变得非常优雅的想法,到头来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优雅
我曾养过狗。德牧,名门血统。我不敢慢待,每走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一概不食。到后来甚至连超市买束的高价狗粮都懒得瞄一眼,像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彻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时代。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的需要不过如冬目的阳
虽说秦岚凭借琼瑶剧已经颇有名气,但当导演陆川邀请她参演《南京!南京》时,她仍格外兴奋。接到陆川递来的剧本,她迫不及待地翻阅,奇怪的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也没有找到“唐太太”的角色。她问导演怎么回事,陆川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原来,这是修改之前的一个剧本,“唐太太”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陆川又把最新的剧本给了秦岚,秦岚心里直嘀咕:看来这个“唐太太”一定是个小角色。果不其然,再翻剧本,“唐太太”只
各位同学:  你们今天将披上毕业袍,向大学生活道别。有同学对我说,老师,为我们写点什么吧,留个纪念。我明白你们的心意。此刻目送你们学成下山,真是既安慰又不舍。  让我从中大的树说起吧。中大多马尾松,它们并不起眼。有时在校园散步,见到掉下来的松子,我会拾起几颗,带回家中。后来,我读到台湾作家周志文的一篇关于回忆少年同学的文章,他说这些一生默默无闻的人,就如“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
1995年8月21日下午,大约3点多钟,我站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家商店的柜台前,想买两瓶香水。我刚刚站住,身旁突然伸出了另一只手:“那瓶儿!那瓶儿!我看看那瓶儿!……”  那只手,不断地在我眼前晃着,充满了要求与渴望。我注意到手的方向,正顽强地示意着俄罗斯的女售货员。那只手伸得已经越过了柜台将近半米!身穿黑衣的俄罗斯售货员,没有动。没有回答,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儿表情。手的旁边站着一对中年的俄罗
美国牧师威尔·鲍温曾发起“不抱怨”运动。他说:“我们都明白,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接受现实并存有良好的期望。”  时下,我们走到许多地方,常常会遇到各种抱怨的现象:在上下级之间,当领导的埋怨下属不积极行动。当下属的指责上级犯官僚主义;当教师的总抱怨自己学校怎么怎么不好,而学生又总是抱怨
亲爱的同学们: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作为交通大学的第39任校长,我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分享这收获的喜悦,更要为你们即将开启的征程而深深祝福。在大家临行之前,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两个让我感动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永远心怀感恩。”  一所著名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到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应聘管理工作。他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接下来人力资源部安排了公司的总经理
“为了上大学,我想找份暑期工作。但我不找工厂工作。干工厂工作我能学到什么?”我听见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朋友说。  除了想纠正他的语法错误外,我还想告诉他,多年前,在我中学毕业前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份工厂的工作中学到了什么。  那是在密执安州大瀑布城的一家油漆厂,第一天上班,厂主的儿子热情地接待了我,还把一些用大铁链吊在头顶上的巨大油漆桶指给我看。然后车间总管说:“康农,我还需要一对悬空挂钩,你到隔壁工段
提升你的能力  乔恩在一家公司工作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乔恩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道:“毕竟。我已经有了1/4世纪的经验。”老板叹气说道:“乔恩,你没有1/4世纪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1/4世纪。”  不知这种说法是否也在指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他们总是满足于某种经验,动不动就拿过去的成绩来夸耀自己。他们总是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是不断
2006年底,老牌导演张艺谋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新锐导演贾樟柯的艺术“小片”《三峡好人》,在同一天上映。  上映伊始,《满城尽带黄金甲》遭到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票房却一路高歌猛进。《三峡好人》虽然好评如潮,但票房收入与《黄金甲》相比,可谓惨淡。贾樟柯的影片都是以关注现实、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因此他对“大片”中那些“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内容很不欣赏,认为“一味娱乐化会让国民精神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