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念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独特色彩观念,传统中国绘画在这种背景下也具有独特完整的色彩理论及运用体系。在中国画领域,水墨长期占统治地位,色彩居于次。当代中国画继承了传统色彩观念,在其基础上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民间色彩的运用、西方色彩理论及西方绘画材料在国画领域的运用和对“随类赋彩”的超越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念;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9-1
  一、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念
  (一)中国文化传统色彩观念
  1.五色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有黑、红、白色的花纹图案,这是中国绘画色彩的始源。公元前5世纪的《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这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色”观,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儒家色彩观
  中庸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偏之谓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家伦理学中的“中庸”说对“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即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在此基础上,儒家色彩观把象征东西南北中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作为正色,把五色相生相克而来的文、章、黻、黼作为间色。
  3.道家色彩观
  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其精髓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追求自然之素。道家主张虚静无为,返朴归真,回到自然本性。《老子·四十八章》有“无为而无不为”,虽然“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不要勉强、造作,要顺其自然。这种思想对中国水墨画影响很深。
  (二)传统色彩观念在历代绘画理论及作品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把绘画称作“丹青”可见颜色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来看,唐代以前的绘画以用色为主,唐后以用墨为主。唐代是中国绘画全面繁荣及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画在用色方面发生重大转变的分水岭。这一时期的色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山水方面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派,人物出现了有代表性的设色简淡的“吴装”和设色浓艳的“绮罗人物画”。唐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人物、花鸟题材绘画继承唐代工丽风格,山水画方面却由于描法的完善和皴法的多样化以及北宋理论家们重墨轻色的态度而冷落青绿山水一味朝水墨发展下去,可谓受道家思想影响匪浅。
  二、当代中国画对传统色彩观念的继承
  (一)道家“虚”“无”“空”(黑白)思想
  中国画对于水墨,对于黑白两色的推崇有增无减。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论随笔》中说“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他认为黑白两色是独立的色彩,不是红、黄、蓝三色相互调和能得到的。在水墨画中能正确运用水墨则“百彩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也”因此,他曾激烈维护道:“吾国绘画,一幅画中,无黑无白,即不成画矣。”
  (二)墨分五色
  中国画对于墨的重视和运用起于唐代,墨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张彦远认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中国文人画家也对水墨推崇备至,黄宾虹先生甚至将水视为“白墨”。事实上,中国画材料墨颗粒细,纸易于渗化的特点确实比西画在色阶变化方面更胜一筹。这也是中国水墨画常胜不衰的客观原因之一。黄宾虹说“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并在色阶变化基础上提出“七墨法”。
  三、当代中国画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发展
  (一)民间色彩运用
  由于我国民间艺术的用色喜欢采用纯度高、扩张性强的颜色以求夸张、鲜艳、明快的效果,因此民间大红大绿的色彩一直被以高雅自称的中国画视为恶俗。直到近代赵之谦、吴昌硕在他们的大写意创作中,变文人写意画的清淡典雅为强烈、艳丽的赋彩新风气。其后,“红花墨叶派”的开创者齐白石“曾于友人处见吴昌硕所画红梅觉得古艳绝伦,于是创造性地运用红色,以透亮的红色来画出他热烈奔放的感情”。在他的24景山册中,鲜艳的色彩有民间建筑彩画的韵味。
  (二)西方科学色彩理论渗透及西方颜料的运用
  西方绘画以色彩造型为主,对色彩的研究运用都达到一定水平。徐悲鸿在分析了中西方绘画的优劣后对中国的画家提出建议:“无论画中国画还是画西洋画,最好能掌握中国画的意境概括能力,同时掌握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能力。”
  (三)对“随类赋彩”的超越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作为中国画色彩理论的基础为后世设色提供参考。潘天寿说“随类赋彩之类字,并非随某一对象之色而赋彩也,但求其类似而已”。吴冠中在《谈艺两则》中说:“敷彩者着色之……赋彩则体现主观意识……”当代画家在设色时已不是敷色,不是染和涂,而是“写”。钱松喦说:“着颜色时,不要描,不要涂,要见笔,领会一个‘写’字意义。”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可以说是“写”色的典范。
  结论: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影响着当代画家的用墨设色,同时为其开拓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引用民间色彩、西方科学色彩及颜料拓展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设色方法,使中国画色彩更加丰富,更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张学成.钱松喦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1:38.
  [2]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6,(06).
  作者简介:
  郑帅,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正激变换器中漏感对变换器的效率及开关管的尖峰电压影响较大.文中研究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无源箝位电路,该电路利用漏感中的能量不仅实现了无损吸收,而且还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的纹波
摘要:油画风景写生既能训练色彩造型能力,亦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本文对油画风景写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认识进行了探讨,进而对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艺术性、重要性、传神性、真实性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主要因素;认识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2油画风景写生是油画风景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艺术家体验现实生活表现大自然风貌的主要形式
为了自动检测炮弹弹体不同长度位置的壁厚,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的弹体壁厚测量系统。本系统采用内外两个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在炮弹旋转的过程中,由驱动机构带动实现直线运动,并通过单片机采集两个传感器在不同长度的检测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由触摸屏实现。系统可实现自动检测并对分段壁厚的尺寸误差进行评定。
文中根据反辐射导弹(ARM)的攻击特点,建立了射击效率模型体系,详细探讨了反辐射导弹的命中概率及对目标的毁伤概率,深入研究了电子对抗措施对反辐射导弹射击效率的影响,最后
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自适应PID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自调整以系统响应的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及稳态误差为性能指标,利用加速遗传算法搜索模糊控
摘要:意境被奉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没有了意境,山水画不仅会失去灵魂,更会失去审美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空灵美、人文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5-1  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
交叉定位是雷达组网抗干扰的一种重要途径。介绍了一种利用雷达和弹上测向仪对目标进行交叉定位的抗干扰算法.并给出了目标距离定位解算模型。通过对目标定位精度的仿真分析,得
研究低信噪比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和跟踪问题。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小目标检测算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和适应性,而粒子滤波则是一种处理非线性和非高斯动态系统状态估计的有效方法。结合两种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与粒子滤波的红外弱小目标跟踪方法。仿真试验表明,与单特征跟踪算法相比,该算法对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具有更好的跟踪与检测性能。
空间谱估计用于阵列测向,其典型MUSIC算法将天线阵列输出信号的自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把特征向量构成的空间划分为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利用信号的方向向量和噪声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