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行业中,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具有双向反馈的,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总结“三论”:教育者应留心观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实现长善救失,教育者要着眼于德育要素的最佳组合,才会产生整体交叉效应,以获得1+1>2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应面向学科、面向社会,整合教育系统,实行“综合治理”,并充分运用“三论”,掌握信息,调控策略,系统教育,科学育人,事半功倍。
关键词:“三论” 德育 运用
“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以“三论”为指导,可以使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一、教育者应留心观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实现长善救失
1.学生的行为效应显示,直接向教育者提供反馈信息(学对教的反馈)
(1)教育者应善于察颜观色。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够暴露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一定的情绪又总是思想的外化。学生的情绪就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行为的前兆,学生采取某种行为之前都有一个动机斗争和决策过程,其思考和行为趋势必然通过一定的“颜”和“色”表现出来,如撅嘴表示不满,瞥眼表示蔑视等。
(2)教育者要巧于听话辨音。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一定的思想必然支配相应的言行,透露出内心活动的信息。如学生的牢骚反映出内心的某些不满,预示着他们可能消沉或抗争。
(3)教育者要勤于侦察“苗头”。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显示器”,而作文、日记中蕴含的是非、倾向、情感则是学生思想的“晴雨表”,尽管带有一定的内隐性,教育者要运用好辩证思维的“解剖器”,从中剥出“合理内核”。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发射站,语言、情绪、动作等无不向教育者反馈信息,加之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力差,他们的心理信息会不由自主地由形体、语言抖露出来,作为教育者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必须认真“加工”处理,采取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实现长善救失的目的。
2.教育者根据学生输出的信息做出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调整学生行为(教对学的反馈)
如果说学生的言行受到了教育者的评价(主要指负评价),教育者应特别注意“三看”:一看被批评的学生对自身的不良行为有没有逐渐进行矫正;二看被批评学生有无负性情绪;三看被批评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尤其是特别注意化解负性情绪,要正确归因,对症下药。一般情况负性情绪有双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暂时还没理解教师的一些观点,对负评价心存误解,而有的学生是因对教育者的苦口良药没有完全接受的一种心理反应。对获得的这些反馈,教育者应重视心理疏导,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方法,创设一些让学生宣泄情绪的情景,化解负性情绪。二是学生的负性情绪也可能是教育者的负评价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教育者要敢于面对现实,真诚以待,巧妙地挽回影响。
二、教育者要着眼于德育要素的最佳组合,才会产生整体交叉效应,以获得1+1>2的教育效果
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提出了一条“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机械总和”的著名定律,这条定律如果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就是1+1>2。那么整体功能怎么会1+1>2呢?系统论原理认为,任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如果各部分孤立存在的话,那只是一个单质,只有一种功能,而一旦按照一定的方式合理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整体交叉效应,获得1+1>2的效果。我们用整体的观点来审视德育过程,可以看出培养人的工作是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德育要素构成复杂系统,教育者如果能恰当地将某些相关的德育要素进行组合,达到协调一致的结构时,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即争取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大的德育效果。下面以一例说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远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如果我们将音乐的德育功能与思想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话,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在歌唱中了解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祖国的灾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心,能激发学生立志为祖国繁荣和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强烈动机。重大的会议、活动要奏国歌、升国旗,不少知名教师也把音乐引入他的课堂,其实也是在恰当地组合德育要素。总之在优秀音乐和艺术作品的长期陶冶下,可以使之谐和调节心之谐和,心之谐和导引行之谐和,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共振,个人行为与社会准则相吻合。
三、教育者应面向学科、面向社会,整合教育系统,实行“综合治理”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它同样是一个既有严密的内部结构,又有广泛外部联系,纵横交错,互相渗透而又独具特征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使德育教育具有成效,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面向学科、面向社会,整合教育系统,实行“综合治理”。
1.在德育内容上,要树立大德育观。德育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等,其中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中心内容。上述四大方面又包含若干内容,构成一个大的德育体系,即称之为大德育观。从宏观上讲,它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德育工作;从微观上讲,应完善校长总揽德育工作的新体制。
2.在德育途径上,要建立起校内、校外两个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育人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施中应做到“四有”“四字”。“四有”即:教学计划中有德育综合目标;教案中有德育分解目标;教学中有德育渗透措施;教学后有配合的德育活动。“四字”是:“排”就是将全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归类,排出渗透点;“联”就是把教育重点与培养目标与班情结合,找出与教材的联系点;“选”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教育的渗透重点;“结”就是根据教材思想教育的侧重点,针对学生思想表现,找出结合点。做到有的放矢,知行结合,将“德育社会化”与“社会德育化”有机结合,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育人效果。
3.在德育方法上,要重实际、守规律,注意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不同,需要和可能接受的就不同。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应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渐提高,教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实际出发,掌握好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度”。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助人为乐”,“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自己的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最高境界,不说学生,就是你我也办不到。对学生自然要从最低层次开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时时想着“不妨碍别人”,再要求他们“应该助人”,进而要求他们“乐于助人”,最后要求他们向着“助人为乐”的方向努力。
关键词:“三论” 德育 运用
“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以“三论”为指导,可以使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一、教育者应留心观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实现长善救失
1.学生的行为效应显示,直接向教育者提供反馈信息(学对教的反馈)
(1)教育者应善于察颜观色。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够暴露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一定的情绪又总是思想的外化。学生的情绪就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行为的前兆,学生采取某种行为之前都有一个动机斗争和决策过程,其思考和行为趋势必然通过一定的“颜”和“色”表现出来,如撅嘴表示不满,瞥眼表示蔑视等。
(2)教育者要巧于听话辨音。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一定的思想必然支配相应的言行,透露出内心活动的信息。如学生的牢骚反映出内心的某些不满,预示着他们可能消沉或抗争。
(3)教育者要勤于侦察“苗头”。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显示器”,而作文、日记中蕴含的是非、倾向、情感则是学生思想的“晴雨表”,尽管带有一定的内隐性,教育者要运用好辩证思维的“解剖器”,从中剥出“合理内核”。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发射站,语言、情绪、动作等无不向教育者反馈信息,加之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力差,他们的心理信息会不由自主地由形体、语言抖露出来,作为教育者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必须认真“加工”处理,采取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实现长善救失的目的。
2.教育者根据学生输出的信息做出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调整学生行为(教对学的反馈)
如果说学生的言行受到了教育者的评价(主要指负评价),教育者应特别注意“三看”:一看被批评的学生对自身的不良行为有没有逐渐进行矫正;二看被批评学生有无负性情绪;三看被批评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尤其是特别注意化解负性情绪,要正确归因,对症下药。一般情况负性情绪有双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暂时还没理解教师的一些观点,对负评价心存误解,而有的学生是因对教育者的苦口良药没有完全接受的一种心理反应。对获得的这些反馈,教育者应重视心理疏导,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方法,创设一些让学生宣泄情绪的情景,化解负性情绪。二是学生的负性情绪也可能是教育者的负评价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教育者要敢于面对现实,真诚以待,巧妙地挽回影响。
二、教育者要着眼于德育要素的最佳组合,才会产生整体交叉效应,以获得1+1>2的教育效果
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提出了一条“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机械总和”的著名定律,这条定律如果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就是1+1>2。那么整体功能怎么会1+1>2呢?系统论原理认为,任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如果各部分孤立存在的话,那只是一个单质,只有一种功能,而一旦按照一定的方式合理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整体交叉效应,获得1+1>2的效果。我们用整体的观点来审视德育过程,可以看出培养人的工作是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德育要素构成复杂系统,教育者如果能恰当地将某些相关的德育要素进行组合,达到协调一致的结构时,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即争取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大的德育效果。下面以一例说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远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如果我们将音乐的德育功能与思想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话,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在歌唱中了解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祖国的灾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心,能激发学生立志为祖国繁荣和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强烈动机。重大的会议、活动要奏国歌、升国旗,不少知名教师也把音乐引入他的课堂,其实也是在恰当地组合德育要素。总之在优秀音乐和艺术作品的长期陶冶下,可以使之谐和调节心之谐和,心之谐和导引行之谐和,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共振,个人行为与社会准则相吻合。
三、教育者应面向学科、面向社会,整合教育系统,实行“综合治理”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它同样是一个既有严密的内部结构,又有广泛外部联系,纵横交错,互相渗透而又独具特征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使德育教育具有成效,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面向学科、面向社会,整合教育系统,实行“综合治理”。
1.在德育内容上,要树立大德育观。德育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等,其中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中心内容。上述四大方面又包含若干内容,构成一个大的德育体系,即称之为大德育观。从宏观上讲,它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德育工作;从微观上讲,应完善校长总揽德育工作的新体制。
2.在德育途径上,要建立起校内、校外两个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育人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施中应做到“四有”“四字”。“四有”即:教学计划中有德育综合目标;教案中有德育分解目标;教学中有德育渗透措施;教学后有配合的德育活动。“四字”是:“排”就是将全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归类,排出渗透点;“联”就是把教育重点与培养目标与班情结合,找出与教材的联系点;“选”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教育的渗透重点;“结”就是根据教材思想教育的侧重点,针对学生思想表现,找出结合点。做到有的放矢,知行结合,将“德育社会化”与“社会德育化”有机结合,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育人效果。
3.在德育方法上,要重实际、守规律,注意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不同,需要和可能接受的就不同。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应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渐提高,教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实际出发,掌握好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度”。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助人为乐”,“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自己的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最高境界,不说学生,就是你我也办不到。对学生自然要从最低层次开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时时想着“不妨碍别人”,再要求他们“应该助人”,进而要求他们“乐于助人”,最后要求他们向着“助人为乐”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