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东顺,男,1955年7月出生,甘肃省天水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兼任甘肃省瓜类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自1990年开始主持西瓜新品种选育研究以来。建成、完善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瓜育种的种质资源库,拥有了一批性状优良、类型齐全的西瓜品种资源,育成了一批西瓜优良品种。在西瓜抗病、耐旱、耐低温寡光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遗传及生理方面的探索工作和资源创新研究。自2002年开始又主持甜瓜育种研究,并恢复了本所甜瓜育种的正常研究工作。多年来在研究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所西、甜瓜育种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建成、完善了本所西瓜育种的种质资源库。目前已有包括有籽西瓜、无籽西瓜、黄瓤西瓜、黄皮西瓜及不同熟性、不同类型的西瓜优良种质资源百余份。(2)主持选育出了甘红宝、陇抗8号、陇抗9号、陇丰早成、陇金兰、陇蜜无籽、陇抗黑秀、金秀等一批西瓜新品种。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认定。(3)陇丰早成以其优质、高产和早熟已成为甘肃省及同类型地区早熟西瓜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陇抗9号近年来已在我国北方西瓜主产区推广,面积在5万hm2左右,并通过了国家新品种鉴定。这2个品种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在西瓜育种研究的同时,对西瓜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和性状连锁以及西瓜抗病、抗旱、耐低温寡照的生理基础及遗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创新和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5)主持甜瓜育种研究。引进筛选了1批优良单系材料,育成了甜瓜新品种(系)甘甜早蜜和甘甜玉露,其中甘甜玉露获2008年全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暨西北协作会议优秀新品种奖。(6)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独著、合著瓜类专业科普出版物3部。
其他文献
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低,成苗率低,制种产量低,生产技术难度大。安徽省无子西瓜研究所成功地把无籽西瓜的破壳催芽、嫁接育苗、稀植高产三大难题融汇一体,创造出一套不整枝、不打权、1棵结瓜4~5个,667m2栽200多棵、收获5 000kg,连续重茬不死苗栽培技术。应用此项技术比3蔓1果传统方法省种3/4,省工2/5,增产1/3,一般667m2收入2000~3 000元,高产收入超过5 000元。这项技术于
瓜类细菌性果腐病是近年来威胁全球瓜类作物的严重病害,是典型的由种子带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对我国的冲击首先表现在西瓜制种业,是影响种子进出口的最大障碍。细菌性果腐病主要通过伤口、气孔侵染、借风力、雨水、灌溉水、喷灌和昆虫等传播。西瓜制种整枝去雄的伤口、污染的刀具和器皿及人为的传播均有助于病害的流行:病害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的种子、鲜果和病果。病原主要在种子和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长
西瓜是福州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0.5万hm2左右。由于福州地区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和重茬种植的原因,西瓜栽培已由传统实生苗露地栽培逐步转变为嫁接苗露地栽培。近几年由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和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西瓜砧木丰砧的应用,使嫁接露地栽培西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很大提高,连江县丹阳镇是福州地区西瓜主产区,近几年为了使西瓜提早上市,西瓜嫁接双膜半覆盖早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