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叙事模式的创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发生过的事、遇到过的人以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成功的叙事模式往往会在叙事过程中加入导演的主观思想,因此,在用叙事方式讲述影片故事的时候,不免会出现形式趋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电影的发展。大多数艺术在实质上都是创作者通过对自身意图的表述以达到与欣赏者思想共鸣的目的,叙事是表述意图、达到与观者共鸣的重要方法之一。譬如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叙事在传达意图过程中就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
  电影作为一门现代大众艺术诞生之后,集诸如美术、音乐、文学等相关艺术形式的意图表述方法之大成,在叙事方法过程中尤其借助于传统文学艺术的叙事表达方式。对于一部完整的剧情类电影来说,叙事就像是串珠之线,若无叙事电影就如同一盘散沙,难以称其为完整的艺术品。[1]在当今电影行业中,大部分影片都是以叙事为基本特征的故事片,至少在商业电影方面,叙事电影占据主导地位。动画电影采用叙事方式讲述的也很多,《寻梦环游记》采用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讲述一个12岁小男孩的“奇遇”。12岁的米格尔热爱音乐,但他的家庭却禁止学习音乐。米格尔表示不解,但依然想追寻音乐,梦想成为创作歌手,就在他寻梦的过程中遇到了曾曾祖父,揭开了家族世代不允许接触音乐的秘密,也解开了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之间的“误解”。自此以后,米格尔就可以在家人的允许和支持下学习音乐。影片故事发展扣人心弦,递进式的发展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被紧凑感包围,却每一个环节都不显得突兀。因此,本文就影片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从情节展开、叙事模式的体现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层层递进”的情节展开
  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灵感,加入音乐元素,释放出与电影市场上大多喜剧动画截然不同的气息。创作者利用墨西哥特色剪纸,辅以米格尔的旁白,迅速交代了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过去的故事,直接进入了主人公的基本矛盾——米格尔对音乐的热爱和家庭对音乐的禁止。旁白结束于米格与擦皮鞋大叔的对话,这也是影片使用的叙事小技巧,当不得不使用旁白时,将旁白结束于对话是一种讨巧的方式,避免了过于老套的大众叙事模式。开场方面,影片以独特的开场模式给观众以期待。[2]在营造主人公开场的氛围时,创作者将矛盾、困难体现到极致,在影片中通过他反复期望参加比赛而一直没有结果,以致于最后误以为歌神是自己曾曾祖父,从而被家人发现偷学音乐的秘密,吉他被砸,自己也说出了伤人的话来体现主人公米格尔矛盾、挣扎的心理。在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下,编剧也顾及到了人物细节的合理性,米格尔家人对他的爱护成为一种桎梏,尤其在他们鼓励下,米格尔开始学习做鞋子。到了人物的最低潮点时,激励事件就可以出现,亡灵世界就可以开始被引入了。
  故事进展到米格尔进入亡灵世界,有几个问题要解决——接下来的故事如何进展以及米格进入亡灵世界的逻辑合理性。米格尔先是遇见亡故的亲戚,同时反复重复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设定:第一,摆照片的人才能回到阳世,第二,这些骷髅人的骨架子都挺松散。第一个基本设定涉及到剧情发展,第二个则是一个亡灵世界很重要的视觉特色,在之后反复出现。接下来的剧情障碍和推动力,是米格尔需要家人祝福才能回到阳世,而他期望祝福中包含禁止自己“玩音乐”,这解决了米格尔进入亡灵世界的逻辑性,基于他想回到阳世并“玩音乐”,所以他要去寻找歌神。[3]在寻找歌神的路上,陪伴他的埃克托其实就是他的曾曾祖父,那么这个人物就必须有一个稍早的出场,在进入“海关”时,他就已经出场了。与此同时,那场戏还包含了另外两个作用:第一,强化没照片就不能去阳世的设定,第二,展示海关这个有趣的高概念设定。埃克托不能在亡灵节那天重返阳世去见最思念他的女儿,是因为家人们没把他的照片摆出来,这也暗示了埃克托就是米格尔曾曾祖父的事实。进入寻找歌神过程后,剧情立刻提出了一个新的障碍推动力,那就是“终极死亡”,也就是在人类世界再也没有人挂念,因此也会在亡灵世界消失。到此,基本所有剧情设定与力量都已经出场,情节真正进入冒险过程。人物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不断在不同的剧情设定力量中反复游荡,同时完成自己的性格成长和变化。
  影片在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的基本设定之下,非常动人的是利用了生死回忆、音乐等等感情因素来加强故事的感染力以及人物的共情。将最后最动人的设定,设置成为曾祖母COCO对父亲最后的回忆以及米格尔回到阳世当着家人的面唱歌给太奶奶听……这是影片最动人的段落。除了亲情、感情因素以外,就是这一场戏包含了米格尔的音乐家庭矛盾、埃克托的命运、那首音乐的剧作意义等多个情节交汇,使得影片不仅在感染力上非常强,在剧作上也牵动着整部作品核心思想。影片的最后也说明了影片的主旨——“寻梦”还是“回家”?这看似是一个矛盾的冲突点,但其实并不是,“寻梦”寻找的并不僅仅是米格尔自己一个人的梦,而是家庭的梦,是家庭禁止伤痛的“禁锢”,一切痛苦,都不是无用的。思念也好,眼泪也好,伤痕也好,那都是记忆;而记忆,就是生命。记忆让亡灵继续在另一个世界存在着——他给了我们的情感一种回响。虽然我再也看不见你,但是我们之间爱的联结没有断,这种感情就是——亲情。
  二、“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分析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大多采用叙事的方式来将观者引入情境,使得观者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创作者会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模式来讲述故事以吸引读者或者观众?创作者选择的叙事模式就是这部电影的特色。《寻梦环游记》就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通过一点点的“意外”来缓慢地说明、体现影片的主旨。相信吸引观众的并不仅仅是影片的叙事设计,还有影片背后的隐喻——血浓于水的亲情更重要,如果有一个人记得你,那么你就不会在亡灵的世界消失,也就提醒了大家——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电影开篇首先揭示主人公的背景,也就是主人公米格尔十分热爱音乐,可他的家庭却非常摒弃音乐,是镇上唯一讨厌音乐的家庭。正因为米格尔家庭是镇上唯一讨厌音乐的家庭,也就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为什么会讨厌音乐?答案随着米格尔不明白家人为何不喜欢音乐、仍希望“玩音乐”的热情逐渐被引出来,一步步地揭开了家庭反对学习音乐的原因。米格尔喜欢音乐,希望和自己的偶像歌神德拉库斯一样,创造出打动人心的音乐,然而米格尔的音乐尝试都没有成功。唯一的一次意外是米格尔不小心打碎了曾曾祖母的排位,发现是曾曾祖父和曾曾祖母的合影,但是曾曾祖父的头却被撕了下来,唯一留下的是他的身子和抱着的吉他,米格尔发现曾曾祖父手中抱着的吉他和歌神的吉他是一样的,他就以为歌神是他的曾曾祖父。[4]设置这样的环节作用是怎样的?祖父的吉他和歌神的吉他是一样的,也为后面歌神和曾曾祖父的渊源埋下了伏笔。   米格尔对音乐的热爱引来后来的“奇遇”。因为有了“寻梦”,才会在秘密的寻梦之旅中掉进死亡之地,碰到自己的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这个情节是让观众意想不到的,“寻梦”为什么会掉进死亡之地并且只有受到祝福才能重回阳世?这就是创作者创作的新颖之处——“寻梦”到底是不是寻梦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个梦并不仅仅是米格尔自己一个人的梦,而是米格尔家庭世世代代的梦。从这一角度来看,米格尔的寻梦之旅要想获得结果就必须解决家庭禁止学习音乐的根源。因此,在米格尔掉进死亡之地后遇到了曾曾祖父和曾曾祖母,也就慢慢解开了这个秘密。这是故事发展的很重要的一步,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米格尔才能更好地追寻的自己的音乐梦,让曾祖母也可以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的父亲。在米格尔掉进亡灵世界之后,只有受到别人的祝福才能回到阳世,但他的曾曾祖母答应送他回人类世界,对他的祝福却是不允许他学音乐——毋庸置疑,热忱于音乐世界的米格尔是无法甘心就这样回到人类世界的。曾曾祖母希望他好好爱护家人,永远不要忘记家人,这包含了曾曾祖母在曾曾祖父因为追寻音乐抛弃自己而留下的伤痛,希望米格尔不要学音乐,更体现了她对曾曾祖父的痛恨和不解,所以希望家人都能够互相爱护、互相照顾。而在米格尔刚掉进亡灵世界的时候,就遇到了落魄的歌手埃克托,影片中交待是因为埃克托没有人把他的照片摆在神龛上,所以他无法在亡灵节那天通过花瓣桥回到人间去见他最爱的、唯一惦记着他的女儿。
  关于埃克托的情节和描述也在为后面说明埃克托就是米格尔曾曾祖父的事实做了铺垫,在后来影片中说明的时候也并不觉得突兀。二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歌神,歌神知道埃克托就是当年他毒害的伙伴,所以把他们关进了水牢,这也揭开了事实的真相——“曾曾祖父不是那个为追寻音乐梦而抛弃曾曾祖母的人渣”。因为曾曾祖父知道是他的女儿一直在阳世惦念着他,所以他会一直在亡灵世界存活着,但是后来气息越来越弱,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年迈,记忆越来越浅,所以希望米格尔能快点回去解释,使得女儿不留有遗憾。米格尔带着曾曾祖父没有任何条件的祝福回到了人间,回去之后米格尔也给曾祖母唱了“Remember me”,让曾祖母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米格尔也向曾祖母说明了事实的真相,从此,米格尔家族学音乐的禁锢也被取消。
  不难看出,“寻梦”是影片的主线,是串联起故事的线索。影片也正是围绕在寻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故事展开的,寻梦是影片的明线,这个梦并不仅仅是米格尔自己一个人的音乐梦,同时也是整个家族的音乐梦,通过一步步的寻梦之旅的“奇遇”也揭示了影片要告诉观众的主旨——相较于其他东西,家人更重要,亲情更重要。很多观众可能在没看影片之前会认为贯穿电影主旨的是梦想。其实不然,米格尔喜欢音乐,但是家人反对他学音乐,他甚至开始学习做鞋,但他发现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所以才有了不顾一切地去追寻他的音乐梦。因为追寻才有了后来的一步步升华,遇到埃克托,遇到曾曾祖母,知道曾曾祖父当初被认为“抛弃曾曾祖母”的缘由,每一步都不突兀,这正是影片采用的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的好处。使用“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来讲述米格尔“寻梦的旅程”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那么,使用这种叙事模式的精彩之处体现在哪?和一篇好的文章一样,吸引读者的并不一定是优美的诗歌,也不一定是令人费解的哲理故事,而是大多数贴近生活的时而缓慢时而紧凑的叙事故事。观者会跟着叙事的情节犹如身临其境,电影采取的这种叙事模式,则一环扣一环的揪着观众的心。
  结语
  通過对影片《寻梦环游记》中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探究,可以看到现代导演对影片使用叙事模式的重视和寻求创新的努力。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模式诞生至今,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艺术手段上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模式,在这过程中固然离不开当代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推动作用,但电影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也是吸引观众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才能作为永葆活力的艺术形式生存下去。
  动画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壮丽的景观、分明的色彩渲染还有切合情境的背景音乐。这些都使得影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部成功的影片要想具有特色、获得成功,就要在讲述电影故事的时候探寻新的模式,《寻梦环游》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正是制作者在叙事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尚.用镜头行走的巨人——贾樟柯电影叙事策略研究[J].试听,2017(2):52-53.
  [2]傅宛菊.电影剧情片的叙事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193-194.
  [3]付龙.电影音乐中的音乐[J].当代电影,2014(11):125-129.
  [4]薛凌.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8-121.
其他文献
《起跑线》是由萨基特·乔杜里导演、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人主演的教育题材影片。影片以印度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为背景,以服装店夫妇费劲心思送女儿进顶尖私立学校读书为叙事主线,涉及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等诸多内容。期间,形体表现元素的应用是《起跑线》的一大亮点,其促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人物动作更具合理性,并由此展示出影片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不断拓展影片的深度与广度。  一、 形体表现元素与思
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坚持“单一神话”的信念,相信神话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元神话”,一切神话都是同一个神话的展现,暗含着普遍性的自我转化。因此,神话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通过“诸神大变形”对应、创造着一切时代的神话愿景,将之置于永恒的神话起源带里。“在这个起源带里,用来表达不变真理的那些隐喻将会获得重构,以符合我们时代的需要,而从它们那里,我们也将获得勇气,‘欢欢喜喜参与世间的愁苦’。”[1]以之考察中
互文性是保加利亚籍法国著名女性学者克里斯达娃率先提出的,最初仅特指针对文本创作与文本研究的一种技巧性学术术语[1],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术语,却给学界带来了一场理性革命。以这种互文性技巧制作的《朗读者》一片,改编自获得多项世界顶尖文学奖项的德国学者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一书。对《朗读者》这部影片的互文表述策略加以深入探析,从中可汲取中国电影互文式创作的启迪,同时,更能从中针对后现代影视互文理论
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影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同时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电影的编码过程是不同文化符号之间信息的功能转换,其根本属性是文化传播。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意义是由接受者制造的,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编码者与解码者各有一个也许互不相同的“意义结构。”[1]霍尔模式中对编码/解码过程的解读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受操作
[摘要] 《野草莓》这部影片以一个死亡预兆的梦境作为情绪开端,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爱与生命的故事。梦与现实交错展开的一条旅途,终点通向代表着终身成就奖的领奖会场。中途发生的事情与老旧的记忆(梦境)交缠,主人公伊萨克对人生和爱的反思,在面对终极的人生价值评估面前,面对人生的终点面前袒露出了最直白的恐慌,执著的爱,残酷的不爱,和孤寂苦闷。  [关键词] 《野草莓》 伯格曼 角色分析  《野草莓》这部影
由宋晓飞、董旭执导的国产喜剧电影《情圣》在上映之前的宣传期,人们纷纷批评这部电影片名的烂俗。但是看过电影的观众却发现,《情圣》贴近生活的剧情、直戳痛点的道德审视、演员表演的精准到位,使得这部中低成本电影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并成为彼时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匹票房黑马。《情圣》改编自吉恩·怀尔德自编自导自演的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看过《红衣女郎》的观众自然抱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这部电影。虽然整部电影的主要剧情和《
《看车人的七月》上映于2005年8月,是由安战军执导,范伟、陈小艺、赵君等主演的一部都市喜剧片。该片讲述了离异的看车人杜红军将要和花店店主小宋结婚时,刚出狱的小宋的无赖丈夫刘三几次三番蛮横搅局,最后杜红军忍无可忍蓄意报复,最终酿成大祸的故事。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将现实引入艺术,呈现出现实的艺术性,将艺术以日常化的形式铺叙。影片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平实的眼光剖析普通市民的生
引言  论及民族电影,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划分,广义的民族电影是指包含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中国电影整体;狭义的民族电影实际上专指“少数民族电影”,为避免“汉族中心”意味,遂省去“少数”二字。广义的民族电影内涵过于庞大,不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沿用陈宇教授对“民族电影”的内涵限定:“专指反映非主流族群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电影。”[1]这一概念在内容上强调了少
一、 身体——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的呈现  身体是人生命的基础,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人体美的最直接的感性展现。社会通过文化的调节与规范,作用于身体,强加给身体以文化的意蕴,身体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存在,承载着美学下的青春欲望。  (一)“美妞”的青春形象  作为青春小清新的象征,白百何这个名字既是审美文化的符号,也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引发观众的审美知觉,就像我们看到落叶飘零的秋景会引起萧瑟的心境,
在电影中,音乐元素总是伴随着视觉元素和故事元素展开的。电影音乐元素的层级结构往往被诸如对话、音效等音乐外声音元素破坏,其表面的统一往往被整个电影的布局削弱。所以,用于分析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往往很难有效地运用于分析电影音乐。  语用学的发展,尤其是关于隐喻的研究,使得其研究已经超越了语言学范畴,进入到更广阔的感知和认知领域。对于电影音乐的理解类似于我们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1][2]本研究旨在探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