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自主学习的一点儿肤浅的认识。
一、我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社会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我认为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内,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的具体的发展。这些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二、我觉得倡导自主学习需要要解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
我长期从事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当今语文教学呈现的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解决。
受传统的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教育运作上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使用统一的课程与教参,仍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在语文课堂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被教参上固定的教学目标束缚了手脚,而教师们又以同样的绳索去束缚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这样的以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育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首先表现为学习的被动性,且多数学生已经存有固定非主角意识。学生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认真跟老师学。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就完成什么作业。只有老师提问时才会思考,甚至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依然等待观望,学生思维的依懒和行为的依懒已经成为集体的无意识。其次表现为学习的个体性。在课堂上,即使是老师要求大家讨论,大多数学生自惭形秽,并没有融合到讨论中,只有个别思维活跃、善于表现的学生才成为讨论的主角;而且其他同学也不善于从别人发言中获取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匹配、顺应,建构新的想法,学习只是我行我素。再次表现为学习的“无疑”。目前学生知识信息虽然明显增多,但是思维的沉浸度偏弱,不管是课内课外很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也不会提出问题;或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仅会表面陈述,而不能进行整理,筛选,质疑,挖掘其本质。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而当今的学生就是缺乏“有疑”。
三、自主学习的方法
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我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社会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我认为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内,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的具体的发展。这些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二、我觉得倡导自主学习需要要解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
我长期从事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当今语文教学呈现的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解决。
受传统的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教育运作上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使用统一的课程与教参,仍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在语文课堂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被教参上固定的教学目标束缚了手脚,而教师们又以同样的绳索去束缚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这样的以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育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首先表现为学习的被动性,且多数学生已经存有固定非主角意识。学生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认真跟老师学。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就完成什么作业。只有老师提问时才会思考,甚至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依然等待观望,学生思维的依懒和行为的依懒已经成为集体的无意识。其次表现为学习的个体性。在课堂上,即使是老师要求大家讨论,大多数学生自惭形秽,并没有融合到讨论中,只有个别思维活跃、善于表现的学生才成为讨论的主角;而且其他同学也不善于从别人发言中获取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匹配、顺应,建构新的想法,学习只是我行我素。再次表现为学习的“无疑”。目前学生知识信息虽然明显增多,但是思维的沉浸度偏弱,不管是课内课外很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也不会提出问题;或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仅会表面陈述,而不能进行整理,筛选,质疑,挖掘其本质。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而当今的学生就是缺乏“有疑”。
三、自主学习的方法
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