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45—01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需要设计调查研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运用种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需要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结果告之于人,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由此可见,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一、注重对线索的把握,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说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特点。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采用专题式模式,知识容量较以前大大提高,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不易掌握。这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线索的把握,从中找出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一节课、一个专题、一个模块的线索,教师必须了然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揭示历史事物间内在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同化和能力形成。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知识框架
在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探究意识的培养与“问题”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建构主义认为,“问题”是构建学习的载体,问题的解决是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还主张知识是由个人构建的,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发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在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同学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积极探索适合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知识层次的台阶性、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把握分寸,注重层次性,尤其是要重视与政治、地理等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性。
比如在高三复习时,美国史必然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便可以从探讨美国200多年间飞速发展的原因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再展开激烈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美国的发展,然后归纳得出美国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条件的优越(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处于两大洋之间)、战争的有利影响(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政治体制的完善(1787年宪法、相对民主)等,从而兼顾了地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没有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简单对立,而是在素质教育中自然提高应试水平。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都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要大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不断反思,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编辑:练堂波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45—01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需要设计调查研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运用种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需要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结果告之于人,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由此可见,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一、注重对线索的把握,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说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特点。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采用专题式模式,知识容量较以前大大提高,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不易掌握。这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线索的把握,从中找出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一节课、一个专题、一个模块的线索,教师必须了然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揭示历史事物间内在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同化和能力形成。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知识框架
在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探究意识的培养与“问题”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建构主义认为,“问题”是构建学习的载体,问题的解决是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还主张知识是由个人构建的,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发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在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同学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积极探索适合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知识层次的台阶性、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把握分寸,注重层次性,尤其是要重视与政治、地理等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性。
比如在高三复习时,美国史必然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便可以从探讨美国200多年间飞速发展的原因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再展开激烈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美国的发展,然后归纳得出美国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条件的优越(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处于两大洋之间)、战争的有利影响(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政治体制的完善(1787年宪法、相对民主)等,从而兼顾了地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没有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简单对立,而是在素质教育中自然提高应试水平。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都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要大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不断反思,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编辑:练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