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吸是歌唱的根本,一名优秀的歌手可以轻松地驾驭呼吸,完整地演绎整部作品,表达作品的情感。呼吸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歌唱者掌握呼吸的练习方法,持之以恒,并恰当地运用于歌唱之中,表达歌曲的情感。本文介绍了音乐教学中的呼吸,阐述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呼吸的训练及在歌唱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呼吸训练;运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20-03
古今中外,艺术家们都意识到了呼吸的重要性,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夸大呼吸的作用,将歌唱的艺术等同于呼吸的艺术。不可否认的是,呼吸在歌唱中确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歌曲抑扬顿挫的变化,节奏的快慢转折,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依赖于气息的把握和控制。高校音乐作为专业的音乐培养和教育,更需要关注呼吸的训练和应用,不断研究和练习,提升技巧,以此实现歌唱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声乐教学中的呼吸
(一)歌唱呼吸内涵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间进行砌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存和运转。对于人来说,呼吸是伴随着出生开始的,止于死亡,之间没有间歇,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歌唱中的呼吸是指在歌唱中一种有意识的“换气”方法,是歌唱者发声的基础。歌唱者发出的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作用于声带,以此发出声音。如果气息压力较大且强时,声带的频率高,产生高音和强音;反之亦然。连贯的声音,即是气息长时间作用于声带的结果。歌唱中的呼吸与日常呼吸的不同点在于,歌唱为有意识的呼吸,保证声音的可断可连、能高能低、有强有弱,实现呼与吸的相辅相成,自如控制[1]。
(二)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唐代《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意大利男高音卡鲁索指出“在所有学习歌唱的人中,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
歌唱活动中,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多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呼吸,它是发声的动力,是声音技巧的源泉,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当前,有艺术家将歌唱艺术视为呼吸的艺术,认为要唱好歌,前提是懂得如何用气。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无意识的、有规律的循环的活动,而歌唱呼吸,是在日常呼吸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之为歌唱服务,满足歌唱的发音及表达需求。一首歌曲,音调、感情、韵律不同,会产生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而要体现这种变化,就需要吸气和呼气的灵活运用。歌唱者在演唱中,换气需要在乐句间或休止时进行,满足情绪变化要求。歌唱的源泉是呼吸,掌握了呼吸,就能控制声音,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圆润,对歌唱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演唱者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呼吸的训练
(一)呼吸训练方式
1. 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也被称为锁骨呼吸法。是指用胸部控制气息,吸气入肺后,在从胸部向外挤压。胸部呼吸法适合身体健康的人使用,因为这种呼吸训练方式,吸气量无法达到最大值,气息不持久,控制比较困难,且易产生疲劳,对身体健康不利。最重要的是,胸部呼吸法的气息较浅,声音不圆润,音色变化较单调,在歌唱者的练习中,不太常用。[LM]
2.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指在吸气时全身用力,腹部、肺部因气满而鼓起,即便如此,仍持续吸气,保持4秒后,用8秒的时间不间断的慢慢吐气。腹式呼吸法比胸式呼吸法稍好,但是这种呼吸方法又使气息过深,导致歌唱的声音发闷,不利于高音的练习和表现。腹式呼吸法无法打开胸腔,主要在肚子上进行收缩和扩张,因此,对于歌唱呼吸的训练来讲,这种方法仍不太理想。
3. 胸腹式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法是歌唱中最理想、最科学的训练方式。吸气时,胸部放松,腰部周围扩张,气息由肺部向下运动,充分吸入身体;呼气时,胸腔扩张,肋骨打开,小腹向内、上收缩,肺部向上运动,将气息挤出,由此发出声音,完成发声的过程。这种呼吸方式比较随意、自由,只要符合训练规律,都可以进行训练,比如躺着训练。仰面躺着,双手叠放于肚子上,吸气时,双手被顶起,过程中腰背紧贴于底面。呼气时,姿势不变,双手依然有被顶着的感觉。另外,在玩着、坐着等日常活动中,均可以进行练习(避开饭后半小时)。
(二)呼吸训练方法
1. 闻花香
想象自己前面有一朵芳香扑鼻的鲜花,为了细细体味这种花香,我们会慢慢的吸进香味,回味一短时间,感受到香气后,在慢慢的呼吸,为下一次吸气做准备。当然,闻花香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呼吸轻而缓,避免猛吸对”花“的伤害,以便更好的体味这香气。在训练的过程中,轻而缓的吸气动作,让气息慢而深的进入小腹,胸腔舒展。
2. 吹蜡烛
[JP2]想象前方有一支点燃的蜡烛,深吸一口气,至胸腔填满气息时,缓慢而均匀的向蜡烛出气,坚持吹气的时间逐渐加长,一般以25~30秒为宜。吹蜡烛的方法可以让练习者慢慢体会呼吸的内涵,可以保持训练,提升歌唱的呼吸技巧。[JP]
3. 叹气
练习者深吸一口气后停止,不需腹部气息的饱满,此时感受气息在胸腔的游走,继而发出“唉”的叹气声,同时伴随着吸气的缓缓呼出,将之前吸进的气息全部释放出。叹气的训练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感受气息在胸腔的流动,气息的流动方向为口腔→咽喉→气管→胸部→气管→咽喉→口腔,练习者可以在训练中感知这一过程,同时清晰的感受稀吸气的量和呼气的程度,这些与憋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打开喉咙,声音更加自然、通畅。
4. 数数
练习者循环的数1~10的数字,数数过程中保持气息稳定,看自己一口气能数多少次。由于是歌唱中的呼吸练习,所以可以按照节拍来数数,避免紧张,保持放松的心态,掌握节奏,呼吸要自然,注意数字间的停顿,防止精神不集中的问题,全身心投入。数数练习过程中,注意腰部力量的控制,感觉气息的吸入,始终在腰腹之间存有一股力量[3]。 5“S”音练习
在呼吸练习时,要注意口腔及腰腹部的配合。嘴唇裂开,牙齿轻轻闭合,舌尖抵下齿背,使气息在牙齿间穿流,并发出“S”的声音。腹部深吸气,气息慢慢充满腹腔,找到气息的对抗状态,呼气时均匀缓慢。在整个一吸一呼的过程中,气息经由牙缝穿梭,尽量保持气息均匀、长久的呼出,培养练习者控制声音长短的能力,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练习。
6“惊讶”练习
“惊讶”练习方法的原理在于,人受惊吓时,神经紧绷、肌肉收缩后,腔体会快速扩张。惊讶的感觉,使练习者在呼吸时,气息迅速涌入腔体,继而处于不吸不呼,不进不出的静止状态,帮助练习者学会控制气息,感受气息静止的状态。只要长期练习,便可轻松驾驭。练习者在练习时,要找到惊讶的感觉,带动吸气,在此基础上,要加深吸气的力度,呈现“惊呆”的状态,就是气息是不进不出的静止状态,但是思想上确是保持“吸气”的感觉,体会腰腹间的空腔感受。在“惊呆”的过程中,练习下巴活动,以便练习者更好的控制气息。
三、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一)换气
歌曲存在着歌词长短、节奏快慢等的限制,为了保证歌曲演唱的流畅、自然,歌唱者要具有换气的能力。因此,合理的换气成为歌唱过程中的必备技巧,使歌唱者在表达歌曲感情时保持正常的呼吸。在歌唱时,要选择好气口,根据歌词的内容,旋律的分句等合理安排换气,不仅使歌唱者的呼吸更顺畅,而且满足艺术表现的需求。
(二)乐句长短控制
一首歌曲不可能一口气唱完,需要有节奏的进行演绎,搭配合理的呼吸,呼吸过多会引起紧张,呼吸过少又会造成声音的疲软,失去支持。因此,需要根据歌曲的情绪、歌词的长短来确定,这就涉及到呼吸的运用,在歌唱过程中控制好气息,保持歌词的连续性。调整好身体的内部机能,达到呼吸动作与歌曲情感的结合,在一字、一词、一句之间安排换气、合理呼吸,实现乐句长短控制。
(三)高音的控制
每一首歌曲都有高潮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 ,这部分一般需要偏高音演唱。同时,由于高潮部分也是歌曲情感的高潮,歌唱者的情绪比较亢奋。因此,这部分的气息比较难以控制。为了突破这一高音演唱,歌唱者要放松身心,高音前的最后一个音气要充分呼完,力量放于腰部,并保持腰部的舒展,将气息自然而顺畅的吸入,保持深呼吸的状态,以中音的感觉唱出高音,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实现对高音的良好控制。
(四)声音的统一
歌曲的演唱过程,是气息保持和气息呼出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吸气之后,有意识的操纵横膈膜活动,肋骨扩张,在发声时将气息集中保持在腹部,逐渐掌握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歌唱中进行吸气,在吸气的过程中歌唱,实现气、字、音的融合,高、中、低音区声音的统一,自然的演绎出歌曲的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五)情感的表达
歌曲的情感,主要由歌曲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具体体现为歌曲的“强弱快慢”,使歌曲张弛有序、情感细腻。声音与气息密切相关,欢快的情绪一般气息比较柔和、保持在腰腹部,刚强的情绪一般气息坚实饱满、密度大;弱音演唱时气息密度小,强音演唱时气息密度大。情绪的由平缓到激昂的过程,是气息密度由小变大的体现;反之亦然。因此,歌唱者在演唱中,要根据自己的歌唱特点,合理控制气息的密度变化,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把握歌曲的感情,通过气息控制能力的提升,满足歌曲的情感表达需求[4]。[BW(S(S,,)][BW)]
总结
高校音乐教学具有专业性、理论性的特点,关注学生歌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呼吸作为歌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学要始终关注这一技巧的培养和运用,不断探索、创新呼吸训练的方法,加强呼吸的练习,提升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能力,清晰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提高整体歌唱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蒋涛.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呼吸训练方法[J].音乐大观,2012(03):212.
[2]董金玲.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呼吸训练之我见[J].音乐大观,2011(10):82.
[3]周倚帆.论合唱共性的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种昉.视唱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能力的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
(责任编辑:韩艺)
[关键词]高校声乐;呼吸训练;运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20-03
古今中外,艺术家们都意识到了呼吸的重要性,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夸大呼吸的作用,将歌唱的艺术等同于呼吸的艺术。不可否认的是,呼吸在歌唱中确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歌曲抑扬顿挫的变化,节奏的快慢转折,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依赖于气息的把握和控制。高校音乐作为专业的音乐培养和教育,更需要关注呼吸的训练和应用,不断研究和练习,提升技巧,以此实现歌唱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声乐教学中的呼吸
(一)歌唱呼吸内涵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间进行砌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存和运转。对于人来说,呼吸是伴随着出生开始的,止于死亡,之间没有间歇,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歌唱中的呼吸是指在歌唱中一种有意识的“换气”方法,是歌唱者发声的基础。歌唱者发出的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作用于声带,以此发出声音。如果气息压力较大且强时,声带的频率高,产生高音和强音;反之亦然。连贯的声音,即是气息长时间作用于声带的结果。歌唱中的呼吸与日常呼吸的不同点在于,歌唱为有意识的呼吸,保证声音的可断可连、能高能低、有强有弱,实现呼与吸的相辅相成,自如控制[1]。
(二)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唐代《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意大利男高音卡鲁索指出“在所有学习歌唱的人中,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
歌唱活动中,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多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呼吸,它是发声的动力,是声音技巧的源泉,也是歌唱艺术的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当前,有艺术家将歌唱艺术视为呼吸的艺术,认为要唱好歌,前提是懂得如何用气。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无意识的、有规律的循环的活动,而歌唱呼吸,是在日常呼吸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之为歌唱服务,满足歌唱的发音及表达需求。一首歌曲,音调、感情、韵律不同,会产生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而要体现这种变化,就需要吸气和呼气的灵活运用。歌唱者在演唱中,换气需要在乐句间或休止时进行,满足情绪变化要求。歌唱的源泉是呼吸,掌握了呼吸,就能控制声音,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圆润,对歌唱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演唱者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呼吸的训练
(一)呼吸训练方式
1. 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也被称为锁骨呼吸法。是指用胸部控制气息,吸气入肺后,在从胸部向外挤压。胸部呼吸法适合身体健康的人使用,因为这种呼吸训练方式,吸气量无法达到最大值,气息不持久,控制比较困难,且易产生疲劳,对身体健康不利。最重要的是,胸部呼吸法的气息较浅,声音不圆润,音色变化较单调,在歌唱者的练习中,不太常用。[LM]
2.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指在吸气时全身用力,腹部、肺部因气满而鼓起,即便如此,仍持续吸气,保持4秒后,用8秒的时间不间断的慢慢吐气。腹式呼吸法比胸式呼吸法稍好,但是这种呼吸方法又使气息过深,导致歌唱的声音发闷,不利于高音的练习和表现。腹式呼吸法无法打开胸腔,主要在肚子上进行收缩和扩张,因此,对于歌唱呼吸的训练来讲,这种方法仍不太理想。
3. 胸腹式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法是歌唱中最理想、最科学的训练方式。吸气时,胸部放松,腰部周围扩张,气息由肺部向下运动,充分吸入身体;呼气时,胸腔扩张,肋骨打开,小腹向内、上收缩,肺部向上运动,将气息挤出,由此发出声音,完成发声的过程。这种呼吸方式比较随意、自由,只要符合训练规律,都可以进行训练,比如躺着训练。仰面躺着,双手叠放于肚子上,吸气时,双手被顶起,过程中腰背紧贴于底面。呼气时,姿势不变,双手依然有被顶着的感觉。另外,在玩着、坐着等日常活动中,均可以进行练习(避开饭后半小时)。
(二)呼吸训练方法
1. 闻花香
想象自己前面有一朵芳香扑鼻的鲜花,为了细细体味这种花香,我们会慢慢的吸进香味,回味一短时间,感受到香气后,在慢慢的呼吸,为下一次吸气做准备。当然,闻花香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呼吸轻而缓,避免猛吸对”花“的伤害,以便更好的体味这香气。在训练的过程中,轻而缓的吸气动作,让气息慢而深的进入小腹,胸腔舒展。
2. 吹蜡烛
[JP2]想象前方有一支点燃的蜡烛,深吸一口气,至胸腔填满气息时,缓慢而均匀的向蜡烛出气,坚持吹气的时间逐渐加长,一般以25~30秒为宜。吹蜡烛的方法可以让练习者慢慢体会呼吸的内涵,可以保持训练,提升歌唱的呼吸技巧。[JP]
3. 叹气
练习者深吸一口气后停止,不需腹部气息的饱满,此时感受气息在胸腔的游走,继而发出“唉”的叹气声,同时伴随着吸气的缓缓呼出,将之前吸进的气息全部释放出。叹气的训练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感受气息在胸腔的流动,气息的流动方向为口腔→咽喉→气管→胸部→气管→咽喉→口腔,练习者可以在训练中感知这一过程,同时清晰的感受稀吸气的量和呼气的程度,这些与憋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打开喉咙,声音更加自然、通畅。
4. 数数
练习者循环的数1~10的数字,数数过程中保持气息稳定,看自己一口气能数多少次。由于是歌唱中的呼吸练习,所以可以按照节拍来数数,避免紧张,保持放松的心态,掌握节奏,呼吸要自然,注意数字间的停顿,防止精神不集中的问题,全身心投入。数数练习过程中,注意腰部力量的控制,感觉气息的吸入,始终在腰腹之间存有一股力量[3]。 5“S”音练习
在呼吸练习时,要注意口腔及腰腹部的配合。嘴唇裂开,牙齿轻轻闭合,舌尖抵下齿背,使气息在牙齿间穿流,并发出“S”的声音。腹部深吸气,气息慢慢充满腹腔,找到气息的对抗状态,呼气时均匀缓慢。在整个一吸一呼的过程中,气息经由牙缝穿梭,尽量保持气息均匀、长久的呼出,培养练习者控制声音长短的能力,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练习。
6“惊讶”练习
“惊讶”练习方法的原理在于,人受惊吓时,神经紧绷、肌肉收缩后,腔体会快速扩张。惊讶的感觉,使练习者在呼吸时,气息迅速涌入腔体,继而处于不吸不呼,不进不出的静止状态,帮助练习者学会控制气息,感受气息静止的状态。只要长期练习,便可轻松驾驭。练习者在练习时,要找到惊讶的感觉,带动吸气,在此基础上,要加深吸气的力度,呈现“惊呆”的状态,就是气息是不进不出的静止状态,但是思想上确是保持“吸气”的感觉,体会腰腹间的空腔感受。在“惊呆”的过程中,练习下巴活动,以便练习者更好的控制气息。
三、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一)换气
歌曲存在着歌词长短、节奏快慢等的限制,为了保证歌曲演唱的流畅、自然,歌唱者要具有换气的能力。因此,合理的换气成为歌唱过程中的必备技巧,使歌唱者在表达歌曲感情时保持正常的呼吸。在歌唱时,要选择好气口,根据歌词的内容,旋律的分句等合理安排换气,不仅使歌唱者的呼吸更顺畅,而且满足艺术表现的需求。
(二)乐句长短控制
一首歌曲不可能一口气唱完,需要有节奏的进行演绎,搭配合理的呼吸,呼吸过多会引起紧张,呼吸过少又会造成声音的疲软,失去支持。因此,需要根据歌曲的情绪、歌词的长短来确定,这就涉及到呼吸的运用,在歌唱过程中控制好气息,保持歌词的连续性。调整好身体的内部机能,达到呼吸动作与歌曲情感的结合,在一字、一词、一句之间安排换气、合理呼吸,实现乐句长短控制。
(三)高音的控制
每一首歌曲都有高潮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 ,这部分一般需要偏高音演唱。同时,由于高潮部分也是歌曲情感的高潮,歌唱者的情绪比较亢奋。因此,这部分的气息比较难以控制。为了突破这一高音演唱,歌唱者要放松身心,高音前的最后一个音气要充分呼完,力量放于腰部,并保持腰部的舒展,将气息自然而顺畅的吸入,保持深呼吸的状态,以中音的感觉唱出高音,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实现对高音的良好控制。
(四)声音的统一
歌曲的演唱过程,是气息保持和气息呼出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吸气之后,有意识的操纵横膈膜活动,肋骨扩张,在发声时将气息集中保持在腹部,逐渐掌握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歌唱中进行吸气,在吸气的过程中歌唱,实现气、字、音的融合,高、中、低音区声音的统一,自然的演绎出歌曲的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五)情感的表达
歌曲的情感,主要由歌曲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具体体现为歌曲的“强弱快慢”,使歌曲张弛有序、情感细腻。声音与气息密切相关,欢快的情绪一般气息比较柔和、保持在腰腹部,刚强的情绪一般气息坚实饱满、密度大;弱音演唱时气息密度小,强音演唱时气息密度大。情绪的由平缓到激昂的过程,是气息密度由小变大的体现;反之亦然。因此,歌唱者在演唱中,要根据自己的歌唱特点,合理控制气息的密度变化,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把握歌曲的感情,通过气息控制能力的提升,满足歌曲的情感表达需求[4]。[BW(S(S,,)][BW)]
总结
高校音乐教学具有专业性、理论性的特点,关注学生歌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呼吸作为歌唱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学要始终关注这一技巧的培养和运用,不断探索、创新呼吸训练的方法,加强呼吸的练习,提升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能力,清晰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提高整体歌唱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蒋涛.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呼吸训练方法[J].音乐大观,2012(03):212.
[2]董金玲.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呼吸训练之我见[J].音乐大观,2011(10):82.
[3]周倚帆.论合唱共性的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种昉.视唱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能力的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
(责任编辑: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