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师成就美丽人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触及学生的智慧和心灵,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空间和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的路,并且照亮它。
  【关键词】教师 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77-02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过:“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总有一双神奇的手,总有一双智慧的眸,能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们寻求知识的道路。
  自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总结的关于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教育智慧的思考:
  一、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点亮学生寻找通往智慧之堂的路。
  在我从教16年中听过很多的课,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们往往知识比较丰厚,在学生中威信比较高,学生上课听得极为专注。一节课下来教师丰厚的底蕴、滔滔不绝的言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很被动,很少主动思考,教师的优势反而成为了阻碍、剥夺学生主动思考的屏障。长久下去,学生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丧失主动寻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课不算是一节成功课。我们说要丰富教师的底蕴,还应该充分重视这种底蕴怎样展示给学生,怎样让学生受益,这种底蕴不仅应是教师的优势,更应是教师用来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火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能够触及学生的智慧和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說过:“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标志,就是教师直接与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接触,是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标志。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描述得非常详尽的课例中,可以发现他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思维发展规律展开教学;他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对计划做出适当的改动。真正优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不是在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溉,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判断能力的、知识与真理的纯粹的仰视者和膜拜者。
  三、教师的教育智慧是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思考空间和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
  现在一些教师上课节奏很快,课堂教学“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每一段时间做什么,每一个环节做什么,都几乎做到了充分、准确的利用,这些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极其精确,这种状态一直到教学内容结束,前后不会相差一分钟。我一方面极其佩服这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惊讶于四十分钟竟会上得如此的“丰满”,另一方面也不由的产生了怀疑:这样快节奏的、精确的、几乎不差分秒的课堂,真的反映了教师的智慧,反映了课堂的有效性吗?还有课堂节奏如此之快,孩子们在课上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节课可以,一天下来,孩子能吃得消吗?听课的老师听这样一节课都要集中注意力,一边听一边记录,一节课下来觉得紧张疲惫,那孩子呢?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难道真的对学生有益吗?
  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应该是有张有弛,不能一直绷得紧紧的,没有喘息的时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有一定的弹性,有时需要适当的加快节奏,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让孩子的大脑充分得到休息,避免用持续的、过度紧张的课堂脑力劳动使他们精疲力竭。让孩子停下来想一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知识反映。
  无论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正常有序的思维活动。按照认识规律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和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和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
  纪伯伦在谈到教学这一问题时说:“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的心智的门口。”的确,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触及学生的智慧和心灵,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空间和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的路,并且照亮它。
  参考文献:
  [1]《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闫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高中数学教师已经对教学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而为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丰富性的提升、效率及质量的提升等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分析,从科学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工作的调整等角度进行阐述,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式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再用满堂讲、讲满堂来达到教学目的,一定要留出空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留白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期刊
【摘要】诗歌一直都是每种语言中最美妙的形式。中国的诗讲究的是工整、平仄押韵和形意双达。《静夜思》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诗,但是诗歌语言太过微妙,经不起翻译,难点在于音、形、意三者兼顾上。学生容易被高大上的外表和翻译的难度给吓到了。但是,正因为中文和英文诗歌都有着辉煌的成就,老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点,通过朗读和英汉翻译来慢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觉。  【关键词】诗歌 英语公开课 翻译 韵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新的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新模式下的教学特点和方法策略,采用和新高考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 物理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46-01  随着高考模式由原来的“3+1”模式变为“3+3+综合评价”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学
期刊
【摘要】针对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内容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灵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如何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42-02  随着新课
期刊
【摘要】教育事业为国之根本。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育教学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原有的中学科学教育出现固有的弊端,传统理念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其也将阻碍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中学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从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育教学失衡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66-01  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我遇到了“5+2=0”的怪圈:“5”是指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社会后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教育效果。“5+2=0”意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与回到社会上所接触的社会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为零。  我经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学习知识繁多,且具有很大的难度,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困惑。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文章在分析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表现的基础上,以鲁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从提升认知水平、锻炼物理思维、生活化教学几方面具体分析怎样解决高中物理学习困难。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习难 问题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唐艷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特有的抽象性,使得教学实践起来非常困难。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难,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全面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