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水性虽能流,不疏则不能;人性虽能智,不教则不达。”而善教,则贵在创新。创新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社会的需要,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大胆地想创新、敢创新,进而达到能创新,最终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他们的思维、意识等都处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如果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则能极大地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没有了好奇心,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课始我用一根完整的粉笔板书“认识”两个字,然后提问:“老师写了这两个字之后,用了这根粉笔的多少?谁能计算出来?”学生马上对此产生了兴趣,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称一下,有的说用尺子量,但由于用得太少,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准确。等学生发表意见后而又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时,我及时板书了“分数”两个字,并告诉学生运用分数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急切地要求我马上将什么是分数讲解一下。这样,运用了良好的导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那节课我上得很成功。另外,课堂导入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等多种形式。
2、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思维发展较为简单,他们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如学习了表内乘法之后,我设计了计算题6 6 6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中,可多采用启发式、尝试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计算一些得数是循环小数的习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出来的得数,最后再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大胆思维,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直观形象思维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产生乐于思维创造的倾向。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割成一个三角形和另一个图形,然后再重新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剪拼之后,发现可以拼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圆或正方形中,分别画出、折出圆或正方形的1/4、3/8等。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可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总之,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使他们很快找出学习方法并掌握知识,激发他们在实践中探求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能力。
三、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励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生都喜欢受表扬,惧怕挫折和失败。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一有进步就马上给予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而激起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动力。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或班队会时间,经常给学生讲科学家不怕失败与克服困难的事迹,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同时,激励他们要努力学习,勇于战胜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为自强不息的新世纪人才。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他们的思维、意识等都处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如果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则能极大地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没有了好奇心,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课始我用一根完整的粉笔板书“认识”两个字,然后提问:“老师写了这两个字之后,用了这根粉笔的多少?谁能计算出来?”学生马上对此产生了兴趣,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称一下,有的说用尺子量,但由于用得太少,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准确。等学生发表意见后而又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时,我及时板书了“分数”两个字,并告诉学生运用分数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急切地要求我马上将什么是分数讲解一下。这样,运用了良好的导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那节课我上得很成功。另外,课堂导入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等多种形式。
2、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思维发展较为简单,他们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如学习了表内乘法之后,我设计了计算题6 6 6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中,可多采用启发式、尝试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计算一些得数是循环小数的习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出来的得数,最后再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大胆思维,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直观形象思维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产生乐于思维创造的倾向。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割成一个三角形和另一个图形,然后再重新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剪拼之后,发现可以拼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圆或正方形中,分别画出、折出圆或正方形的1/4、3/8等。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可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总之,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使他们很快找出学习方法并掌握知识,激发他们在实践中探求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能力。
三、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励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生都喜欢受表扬,惧怕挫折和失败。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一有进步就马上给予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而激起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动力。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或班队会时间,经常给学生讲科学家不怕失败与克服困难的事迹,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同时,激励他们要努力学习,勇于战胜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为自强不息的新世纪人才。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