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儿童方言教育的思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142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现有的判断语言活力的标准看,儿童对语言的学习使用情况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判断依据。福州方言也存在语言的代际传承断裂的情况,如何使这种断裂不至于继续加剧,在儿童时期的学校教育中设置方言课程是一种有效手段。福州的儿童方言教育与方言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福州方言 儿童教育 学校方言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推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推普”的成果有目共睹,普通话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各地方言、各少数民族语言受到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面对方言的式微,众多有识之士发出了保护方言的呼吁,而且明确提出要从娃娃抓起。如何从娃娃抓起,这是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以福州方言为例,探讨学校的儿童①方言教育,思考在幼儿园、小学中设置方言课程的相关问题。
  一、儿童的方言学习使用情况与方言活力的关系
  判定一种语言的活力,标准有多种,例如2000年2月在德国科隆召开的濒危语言学会议,会员们一致通过将语言按现状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1)安全的语言:前景非常乐观,群体的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使用的语言。(2)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群体内所有成员包括儿童都在学习使用的、但是总人数很少的语言。(3)受到侵蚀的语言:群体内部的一部分成员已经转用了其他语言,而另一部分成员包括儿童仍在学习使用的语言。(4)濒临危险的语言:所有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5)严重危险的语言:所有使用者都在4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和年轻人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6)濒临灭绝的语言:只有少数的7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使用、而群体内几乎所有其他成员都已放弃使用的语言。(7)灭绝的语言: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语言。对照这一标准,不难看出福州方言已是受到侵蚀的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语言活力的评估标准有6条,分别是:语言的代际传承、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比例、现存语言使用域的走向、对新语域和媒体的反应、语言教育材料与读写材料。其中语言的代际传承最常被用于作为语言活力的评判标准,它指一种语言是否仍然代代相传,也重点看儿童是否还学习、使用该语言。像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福州市区内很多儿童只会说普通话,不会或不愿说方言,方言的代际传承断裂,方言空心化的状况严重。对照代际传承的相关标准,福州方言的活力应处于3级次(在某特定族群内,大多数而非所有儿童或家庭把母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但语言可能限于某些特定的社会领域)-4级次(儿童在家庭中不再将该语言作为母语习得,该语言最年轻的使用者为父辈一代。在这一阶段,父母可能仍对孩子使用该语言,但典型情况是,孩子并不使用该语言作应答)之间,即处于不安全—确有危险之间。
  不管以上述的哪一种标准衡量,福州方言虽然还不到濒危的程度,但面临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同时注意到,在等级标准中儿童是否在学习使用这种语言,成为语言活力等级判断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儿童是否继续学习使用这种语言,对一种语言的活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有些语言,因为越来越少的青少年和儿童把它作为第一语言学习使用,尽管使用的人数上万,也仍然被鉴定为濒危语言。有些语言,虽然使用人数不足百人,只要该语言的所有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和儿童)仍然把该语言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交流语言,那么这门语言的前景就被认为是乐观的。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儿童对当地方言的疏离,是代际传承的断裂,也就意味着主要以代际传承的方言,正走向危险甚至灭绝境地。因此,要使一种方言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重视儿童这一群体的方言学习并引导他们充分使用方言。
  二、学校方言教育的意义
  (一)学校的方言教育是保护方言的有效手段
  随着保护语言多样化及语言背后文化多样化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意识到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通过各种努力保持方言的活力。目前,方言保护的方法主要两种:语言档案编制和语言复兴。我国方言的档案编制工作现已全面展开。早在2008年左右,国家语委就开始在江苏、上海等地试点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在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也将这个数据库列入规划工作中。2013年始,福建省启动福建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包括福州方言在内的79个调查点的语言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到2018年基本建成福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不可否认,建成方言有声数据库确是对方言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严格意义上是一种“消极保护”,更准确地说是“保存”,对方言来说,档案馆、博物馆绝非方言的最佳归宿。语言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使用,有学者甚至提出一种语言不使用20年就会消亡,我们自然不希望福州方言只能以有声资料形式流传后世,因此还要进一步开展语言复兴。语言复兴的其中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在初期教育阶段开展语言教育达到复兴的目的。
  根据中国的学制,儿童期正好涵盖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将方言课程引入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那么将对方言的保护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二)儿童在习得方言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认为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存在语言的敏感期,语言习得的效果最好,此观点来源于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认为,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中,人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捷地学习一门语言,并且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他们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在10岁以内,因为在此期间大脑保持了可塑性,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可塑性开始消失,这是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偏侧化造成的结果。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提出著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时期: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2岁至12岁之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在学术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最佳年龄”或“关键时期”的说法过于绝对,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语言最终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反思性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习得自然语音方面占绝对优势。由此看来,儿童在语音习得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三大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福州话和普通话均属汉语,福州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按差异性大小来说,语法的差异最小,词汇其次,语音的差异最大。福州方言是与普通话语音差异较大的方言之一,福州方言有7个声调,还有复杂的连读音变,对于福州方言的学习者而言,语音的习得是难点,让不少有心学习福州方言的人望而却步。如果能在儿童的语音敏感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自然地习得福州话语音,赶走福州方言学习的“拦路虎”,则最理想。
  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正好涵盖了人的童年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让方言课程进入课堂,则在方言的习得上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上并不乏成功的案例,新西兰在拯救毛利语时实行了一个名为“语言小巢”的政府计划,在幼儿园中传授毛利语,成功拯救了毛利语。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应向儿童提供福州方言的环境,让儿童在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方言,从而充分发展儿童的方言交际技能。
  三、福州儿童方言教育有待加强
  2008年,福州话被列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全市布点27所学校为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十番音乐等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校,开展包括学讲福州话在内的乡土文化传统特色教育试点。除了这27所特色校外,也有其他幼儿园或小学自行开设了福州方言的课程,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存在,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由学校自行编写。据笔者了解,目前福州市的教育部门还未在全市范围的幼儿园、小学设置方言课程的计划。据《福州晚报》记者2014年的报道,27所乡土教育特色校虽然还存在,但不少学校这些年基本上没有开乡土文化教育课。总的来看,福州幼儿园、小学的方言教育,与一些方言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厦门为例,厦门市教育局于2009年公布了首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试点校,在学校开展闽南语的教育,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首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试点校”,中学13所,小学10所,幼儿园8所。每周一节课在幼儿园、小学强制性开展闽南语的教育,将闽南文化的学习像美术、音乐那样作为必修课程,安排在课表上。《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厦门市推进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进入中小学,形成国家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厦门市提出,2015年,“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要被推广到厦门100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后将逐步推广到全市20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厦门的“闽南方言和文化”课程已有了一套统一的教材,教材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主持编写。再看上海,2012年,著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编写了一本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2013年,上海市已有100多所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沪语教学。
  与方言进校园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相比,福州的学校方言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1)开设方言课程的学校数量偏少。(2)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3)相关机制不完善,学校方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持续性较差。即使是27所特色试点校,也已有多所数年来未开设相关课程了,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的:“现在学校的评判标准大都是升学率,非遗进校园愿望是好的,由于没有相关的考核机制和鼓励机制跟上,在基层基本上得不到重视。领导过问了,我们就抓一抓。现在福州不少学校负责人采取轮岗制,前任校长喜欢乡土文化,后任校长不一定喜欢,领导个性喜好让推广只能是昙花一现。”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学校的方言教育有助于方言的保护,但要使语言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营造语言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使用氛围。Hinton(1999)指出:“如果学校是母语学习的场所,又要想达成语言复兴的目的,那么就得把母语带出教室外,带回家使之成为社区沟通的语言……这意味着学校的语言课程必须是社区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只是学校自己设计、推行而没有社区的积极参与。”
  注释:
  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11日),将“儿童”,界定为不满十四岁的人。本文采纳此标准,将儿童的年龄上限定为14周岁。
  参考文献:
  [1]范俊军,宫齐,胡鸿雁,译.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民族语文,2006.(3).
  [2]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3]马积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4]顾伟.缺少考核机制和鼓励机制——评话曾进校园只是昙花一现.福州晚报.2014-6-4(A44).
  [5]Hilton L..Teaching Endangered Languages[A].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Elsevier Science Ltd,1999.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福州市中学生普通话和福州话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编号:JB11211S)。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因此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研究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中,不断做出有益的探索。评语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在教育评价的改革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需求,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教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和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语文新课标新理念
摘 要: 中西文化比较是中国人处理西学、理解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从体用范畴入手,摆脱传统以物质、制度和精神这样三个层次来划分的弊端。通过对体用内涵的界定、对中西体用说的产生、演变与评价的分析,寻求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冲突 中西体用 演变  晚清的中国社会是一部冲突与整合的巨著,在这本巨著中,文化的推陈出新成为重头戏。学者王法周认为,以往研究中西文化问题,大部分人是从
摘 要: 现代护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因此对护士的培养不应该只强调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而应该高度重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锻造。语文教学是一种道德素质教学,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素质的高要求,使得中职卫校护理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以专业需求导向选择教材、设置课程内容;以创新互动型教学方法引导课堂学习;以职业化眼光设计课外语文活动。  关键词: 中职卫校 护理专业
摘 要: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对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关键词: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悲凉心境 人生思考 超越时空  唐代诗人陈子昂(公元661—702年)流传至今的诗文很多,最令人赞赏推崇的是《登幽州台歌》。在这首短诗中,
摘 要: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型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本文以苏州市为例,在分析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农民转型培养方式,为转型中的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建议。  关键词: 教育培训 农民转型 培养方式  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苏州向更大更强更开放发展的决心势不可挡。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苏州始终强调规划先行,依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代交通网络骨架,
摘 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和内涵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涉及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谓传
摘 要: 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与张爱玲创作的《半生缘》有诸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均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能干的女子,她们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品质,家庭出身还是爱情经历都颇为相似,但由于二者思想观念和所处时代的不同,导致命运迥异。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出发,分析苔丝与曼桢的悲剧命运,彰显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差异。  关键词: 苔丝 曼桢 文
摘 要: 作者针对目前出现的初中或高中学生三年作文只为中考或高考那一篇作文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让“生命写作”压倒“生存写作”的口号,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兴趣难培养的问题,促使学生发挥写作激情,发展写作能力,最终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 生命写作 生存写作 作文教学改革  程少堂先生在《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一文中分别谈到了作文教学改革30年的繁荣与遗憾。繁荣:近30年的中国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分析,结合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师发展服务系统化;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 双师型  杭州市市属高职院校共有四所,分别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