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商业伴随着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于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之后在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大规模发展。社区商业最初集中于社区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而后扩展到广场周边的街道,形成了早期的社区商业空间。
社区商业空间是社区内独立商铺、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休憩场所的集合体,是建筑内部空间同城市外部空间的结合点,不仅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居民日常生活、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商业空间在高速发展和演变的同时也出现了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与城市交通之间互相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社区规划模式——开放型社区开始逐渐兴起,打破传统社区边界的禁锢,将城市的道路引入社区之中,与其配套的商业空间也因为引进社区内部的道路而变得更加灵活,因而在与城市交融与互动、交通组织等方面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为解决社区商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概念界定
社区商业指的不是位于社区内部的商业,而是把小区作为服务对象的商业。
开放社区是指对住区不进行整体封闭,其主要道路、公共设施等对周边城市开放的住区方式,社区内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开放社区商业是相对于区域商业中心和传统社区商业而言的,在规模大小,服务的商圈范围以及提供的商品种类等方面介于二者之间。
类型分析
商业的分类标准有很多。可以按照业种(商品的经营对象及商品的种类)、业态(商品的经营方式或商品的销售方式)、流通阶段(商品流通所处的阶段)、流通范围(商品流通的空间范围)等进行分类。
开放社区商业与区域商业中心和传统社区商业的类型比较:
类别 区域商业中心 开放社区商业 传统社区商业
服务对象 本区域以外消费者为主 社区内及过往居民 社区内居民
商业网点设置 一个大型超市、一个大中型百货店、若干专业店、专卖店及有一定规模的餐饮、服务网点 中型超市、百货店、药店、服装鞋帽、纺织、五金、家电、建材、文化娱乐等网点 连锁超市、便利店、大众化餐饮店、药店、储蓄所等;限制设置大型商业网点
商圈半径 3~5平方公里 1.5~3公里 0.2~0.5公里
到达方式 乘车10~20分钟 乘车5~10分钟 步行5分钟
停车场地 公用汽车、自行车 专用汽车、自行车 自行车
行业配置 商业、饮食、娱乐、体育、文化、公共设施 商业、饮食、文化、娱乐 商业、服务业
(根据“郑州市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绘制)
设计原则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在规划的初期,就要考虑其周边的商业环境,以及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关系,对其进行前期的调研,使其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结合,合理利用城市中已有和规划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和周边的商业系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开放社区商业空间中的餐饮、娱乐、休闲、教育等设施的设置,都应着眼于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以及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这样不但使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而且使社区商业获得充分的客源保证。
3.1商业设置的定量控制
对开放社区商业的设置,除了要进行前期调研,还要实施定量控制,根据不同的居住规模和商圈半径来确定商业的配置标准。如3~5万人的社区,配置的营业面积不低于2.5万平方米。设置超市、便利店、药店、快餐店、理发店等必备性商业和咖啡屋、酒吧、健身房等辅助娱乐商业。
3.2应对商业空间的生长性与城市的复杂性
开放社区的商业,相对于社区,相对于城市,都属于细胞和肌体的关系。社区的建成,意味着社区商业生长的开始,社区商业的生长包括因为生活的需要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而对社区商业空间进行功能上的完善或方向性的转变。为应对这种转变,通常在商业空间的总体规划和开发经营上采用统一整合管理。不再采用传统社区中“只建不管”的开发模式,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整个社区商业,区分社区的活动中心、消费中心、管理中心等,实现商业空间的人性化管理。
3.3建筑主体的竖向的空间构成和交通组织
开放社区内建筑的各种功能空间在竖向,即剖面方向上下叠加。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应该在平面功能、垂直交通、出入口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采取水平分区、垂直分段、独立而不互相干扰的交通流线组织。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规划,将商业空间的地下、地上交通和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合理地结合,在主要的不行干道体系下延伸出步行支路,并与室外的休闲空间结合,模糊道路与建筑之间的界限,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形”体系(如图)。
3.4商业街道
3.4.1沿街步行道
开放社区打破边界,将城市街道引入社区内部,产生沿街的人行步道,除了疏导人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为社区商业空间带来新的活力。沿街的人行步道一般设一个方向的侧界面,缺少另一个侧面支持的空间缺少稳定性,所以沿街步行道的另一面一般通过绿化和小品的限定,增强空间的稳定性。 沿街人行步道的长度应当适宜,不应设置多个开口,以保证整个空间形态的完整和人流导向的明确。
3.4.2商业街拐角空间
商业街拐角空间是由建筑侧界面退后而形成的空间,具有很强的交通导向性。不但疏导了道路交汇处大量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流引入商业空间内。由于其體量较大,空间感较强,可以加强社区内外居民对社区商业空间的识别。
3.4.3商业内街
社区商业内街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空间和营造商业气氛上,它具有两个方向的侧界面,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商业内街的合理设计和组织,可以改善商业空间内部流线,使其更为稳定,同时布置合理的休憩设施、空间小品,可以创造高质量的步行活动,在商业空间内部营造出生活气息。
商业内街的入口要设标志物,或者在处理手法上区别于周围的建筑,要利用人行步道的导向性,或者拐角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其进行一体化设计。内街的侧界面,不应直接使用高层建筑的侧立面,以免使空间变得压抑。相反的,内街设置过宽时,要在内街上设置分隔。
大部分社区商业建筑为2~3层,高度在8~12米之间,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内的最小宽度应该在8~15米。而开放社区内步行商业街的长度则需要考虑步行者的心理和体力状态,要保持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具有吸引力的节点间距应不超过200米。
3.5交通疏导、停车位的布置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内的交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顾客车行、服务车行、步行交通以及停车空间。在接纳这些人群的同时,要对这些人流进行分类的疏导,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工具的停放问题,安排足够的停车用地和自行车停放点。具体的措施有:结合社区商业入口及广场空间停车;结合地下停车,和社区内部居民的停车场合理结合;在部分车流量少,非主要干道处结合路边停车,这种方式会影响城市交通和景观,因此要做出适当的处理,比如采用绿化分割、港湾式路边停车(停车场低于人行道地面,四周用绿化布置)。对使用公共交通的人群要考虑其换乘的方便。
结语
社区商业是目前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除了本身的功能,还担负着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所以社区商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该获得足够的关注,而开放型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规划模式,它的商业空间在与城市的规划融合,与城市的交通互动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我们解决传统社区商业空间内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区商业空间是社区内独立商铺、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休憩场所的集合体,是建筑内部空间同城市外部空间的结合点,不仅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居民日常生活、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商业空间在高速发展和演变的同时也出现了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与城市交通之间互相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社区规划模式——开放型社区开始逐渐兴起,打破传统社区边界的禁锢,将城市的道路引入社区之中,与其配套的商业空间也因为引进社区内部的道路而变得更加灵活,因而在与城市交融与互动、交通组织等方面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为解决社区商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概念界定
社区商业指的不是位于社区内部的商业,而是把小区作为服务对象的商业。
开放社区是指对住区不进行整体封闭,其主要道路、公共设施等对周边城市开放的住区方式,社区内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开放社区商业是相对于区域商业中心和传统社区商业而言的,在规模大小,服务的商圈范围以及提供的商品种类等方面介于二者之间。
类型分析
商业的分类标准有很多。可以按照业种(商品的经营对象及商品的种类)、业态(商品的经营方式或商品的销售方式)、流通阶段(商品流通所处的阶段)、流通范围(商品流通的空间范围)等进行分类。
开放社区商业与区域商业中心和传统社区商业的类型比较:
类别 区域商业中心 开放社区商业 传统社区商业
服务对象 本区域以外消费者为主 社区内及过往居民 社区内居民
商业网点设置 一个大型超市、一个大中型百货店、若干专业店、专卖店及有一定规模的餐饮、服务网点 中型超市、百货店、药店、服装鞋帽、纺织、五金、家电、建材、文化娱乐等网点 连锁超市、便利店、大众化餐饮店、药店、储蓄所等;限制设置大型商业网点
商圈半径 3~5平方公里 1.5~3公里 0.2~0.5公里
到达方式 乘车10~20分钟 乘车5~10分钟 步行5分钟
停车场地 公用汽车、自行车 专用汽车、自行车 自行车
行业配置 商业、饮食、娱乐、体育、文化、公共设施 商业、饮食、文化、娱乐 商业、服务业
(根据“郑州市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绘制)
设计原则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在规划的初期,就要考虑其周边的商业环境,以及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关系,对其进行前期的调研,使其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结合,合理利用城市中已有和规划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和周边的商业系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开放社区商业空间中的餐饮、娱乐、休闲、教育等设施的设置,都应着眼于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以及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这样不但使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而且使社区商业获得充分的客源保证。
3.1商业设置的定量控制
对开放社区商业的设置,除了要进行前期调研,还要实施定量控制,根据不同的居住规模和商圈半径来确定商业的配置标准。如3~5万人的社区,配置的营业面积不低于2.5万平方米。设置超市、便利店、药店、快餐店、理发店等必备性商业和咖啡屋、酒吧、健身房等辅助娱乐商业。
3.2应对商业空间的生长性与城市的复杂性
开放社区的商业,相对于社区,相对于城市,都属于细胞和肌体的关系。社区的建成,意味着社区商业生长的开始,社区商业的生长包括因为生活的需要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而对社区商业空间进行功能上的完善或方向性的转变。为应对这种转变,通常在商业空间的总体规划和开发经营上采用统一整合管理。不再采用传统社区中“只建不管”的开发模式,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整个社区商业,区分社区的活动中心、消费中心、管理中心等,实现商业空间的人性化管理。
3.3建筑主体的竖向的空间构成和交通组织
开放社区内建筑的各种功能空间在竖向,即剖面方向上下叠加。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应该在平面功能、垂直交通、出入口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采取水平分区、垂直分段、独立而不互相干扰的交通流线组织。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规划,将商业空间的地下、地上交通和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合理地结合,在主要的不行干道体系下延伸出步行支路,并与室外的休闲空间结合,模糊道路与建筑之间的界限,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形”体系(如图)。
3.4商业街道
3.4.1沿街步行道
开放社区打破边界,将城市街道引入社区内部,产生沿街的人行步道,除了疏导人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为社区商业空间带来新的活力。沿街的人行步道一般设一个方向的侧界面,缺少另一个侧面支持的空间缺少稳定性,所以沿街步行道的另一面一般通过绿化和小品的限定,增强空间的稳定性。 沿街人行步道的长度应当适宜,不应设置多个开口,以保证整个空间形态的完整和人流导向的明确。
3.4.2商业街拐角空间
商业街拐角空间是由建筑侧界面退后而形成的空间,具有很强的交通导向性。不但疏导了道路交汇处大量的人流,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流引入商业空间内。由于其體量较大,空间感较强,可以加强社区内外居民对社区商业空间的识别。
3.4.3商业内街
社区商业内街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空间和营造商业气氛上,它具有两个方向的侧界面,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商业内街的合理设计和组织,可以改善商业空间内部流线,使其更为稳定,同时布置合理的休憩设施、空间小品,可以创造高质量的步行活动,在商业空间内部营造出生活气息。
商业内街的入口要设标志物,或者在处理手法上区别于周围的建筑,要利用人行步道的导向性,或者拐角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其进行一体化设计。内街的侧界面,不应直接使用高层建筑的侧立面,以免使空间变得压抑。相反的,内街设置过宽时,要在内街上设置分隔。
大部分社区商业建筑为2~3层,高度在8~12米之间,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内的最小宽度应该在8~15米。而开放社区内步行商业街的长度则需要考虑步行者的心理和体力状态,要保持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具有吸引力的节点间距应不超过200米。
3.5交通疏导、停车位的布置
开放社区商业空间内的交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顾客车行、服务车行、步行交通以及停车空间。在接纳这些人群的同时,要对这些人流进行分类的疏导,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工具的停放问题,安排足够的停车用地和自行车停放点。具体的措施有:结合社区商业入口及广场空间停车;结合地下停车,和社区内部居民的停车场合理结合;在部分车流量少,非主要干道处结合路边停车,这种方式会影响城市交通和景观,因此要做出适当的处理,比如采用绿化分割、港湾式路边停车(停车场低于人行道地面,四周用绿化布置)。对使用公共交通的人群要考虑其换乘的方便。
结语
社区商业是目前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除了本身的功能,还担负着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所以社区商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该获得足够的关注,而开放型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规划模式,它的商业空间在与城市的规划融合,与城市的交通互动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我们解决传统社区商业空间内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