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能丰富课堂知识。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资源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各种教学仪器、实验药品、教学标本、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学校图书等。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是各种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实现都是在学校教学中完成的,离开了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其它课程资源就成为空话,教育教学目的就难以实现。
首先,要利用好学校多媒体教室,因为制作的课件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中才能完美的展现出来。每当你在电教室上课时,会激发学生很大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就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现在还是有限的,经常会遇到好多教师争抢电教室,几节课不在电教室上,学生会提出要求到电教室上课,我只能耐心向学生解释,尽量满足学生要求。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室的不足,我想办法在教室利用投影仪、电视等手段完成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像发达地区一样会走进每个教室。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实验室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验室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学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验证,学生才会认可。好多科学家都是通过坚持不懈实验获得成功的。如居里夫人1889年在华沙做家庭教师,有一次她的一个朋友领她来到实业和农业博物馆的实验室,从此她对实验室着了迷,只要有时间,她就来实验室,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在这里培养了她对实验的特殊爱好和基本的实验技巧。后来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在非常艰苦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11年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不断实验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可见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资源配置中,国家投入资金在学校建设实验室,可以说,实验室教学资源是对教学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探究,亲身并直观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获得知识的幸福。
再次,不能忽略教学标本、教学挂图、学校图书这些有形资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学标本、教学模型、教学挂图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观看,对有些模型的拆卸组合,能很快的理解掌握,明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借阅学校图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不明白不理解不知道的问题,通过查阅图书得到答案,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会从很大程度提高学习兴趣,有兴趣,难能化易。
二、充分利用媒体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媒体资源非常丰富,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特别是互联网中有与每节课相关的资料,如教学软件、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能极大的充实课堂内容。我在过去教学中很少利用,自从利用网络下载教学软件汲取精华制成课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记得有位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不是左顾右盼就是低头在桌箱玩弄,成绩不理想,我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制成课件教学,这位学生原来的不良习惯没有了,而且听讲特别认真,成绩提升很快。后来我和这位学生进行了交流谈心,了解到他原来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就是课本内容,没有新鲜的,我看书就会知道,老师讲的他根本没听,课后又没有时间看书,导致成绩不好。改用利用课程资源制成课件教学,有了丰富信息的刺激,这位学生感到新鲜,注意力能集中,老师讲的就能记住,因而成绩提高很快。可见充分利用媒体课程资源教学非常有效。
三、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社区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校课堂不可能做到的。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农村的养殖场、果园、农田、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区课程资源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生物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农村学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校园,就可以看到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环境。学生很快明白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参观,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对学生一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都应安排适当的时间参观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我曾经在组织学生在学习昆虫相关知识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大自然探究某些昆虫的生活史。有位学生在家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他发现院内飞行着一种像蜂类但腰很细的昆虫,先在院内向阳温暖的有土壤地方打洞,洞打成后不久叼来一只僵直的小虫,藏在洞口附近,再次对事先打好的洞进行一番修理,把小虫拖到洞口,自己先爬进洞,掉过头把小虫拖入洞内,爬出后,飞舞着用足把土推入洞内,嗡嗡嗡叫着用头一次又一次压实,再次运土,这样进行多次直至洞口填平。这位同学为了继续探究,进屋前在洞口周围画了一个圈做记号,等他从房内出来时画的圈不见了,他很惊讶,是谁抹去的?他就又画了一个圈,这时发现小昆虫飞着用足把他画的圈抹去。他又画,又抹去,好多次后他不再抹去,直接刨开洞把小虫运走,重新找位置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埋好。在课堂上这位同学叙述了探究的过程。提出了好多相关问题,这种昆虫名字叫什么?叼来的小虫为什么是僵直的?为什么不把小虫吃掉要埋到土洞里面?我一一作了回答。这种昆虫俗名细腰蜂,学名叫蜾蠃。蜾蠃主要捕食稻螟蛉、玉米螟、棉红蛉、粘虫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细腰蜂的腹部未端有带毒的螯针和产卵器,繁殖后代时,先用螯针把螟蛉幼虫刺晕再叼运,所以虫是僵直的。把产卵器刺入螟蛉体内产卵,再把螟蛉拖进土洞里藏起来,是为了繁殖后代,所以不吃掉。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即以螟蛉为食,而后化蛹长成蜾蠃。通过上述活动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和鼓励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围绕教材挖掘利用学校、媒体、社区和各种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才能全面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资源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各种教学仪器、实验药品、教学标本、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学校图书等。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是各种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实现都是在学校教学中完成的,离开了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其它课程资源就成为空话,教育教学目的就难以实现。
首先,要利用好学校多媒体教室,因为制作的课件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中才能完美的展现出来。每当你在电教室上课时,会激发学生很大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就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现在还是有限的,经常会遇到好多教师争抢电教室,几节课不在电教室上,学生会提出要求到电教室上课,我只能耐心向学生解释,尽量满足学生要求。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室的不足,我想办法在教室利用投影仪、电视等手段完成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像发达地区一样会走进每个教室。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实验室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验室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学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验证,学生才会认可。好多科学家都是通过坚持不懈实验获得成功的。如居里夫人1889年在华沙做家庭教师,有一次她的一个朋友领她来到实业和农业博物馆的实验室,从此她对实验室着了迷,只要有时间,她就来实验室,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在这里培养了她对实验的特殊爱好和基本的实验技巧。后来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在非常艰苦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11年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不断实验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可见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资源配置中,国家投入资金在学校建设实验室,可以说,实验室教学资源是对教学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探究,亲身并直观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获得知识的幸福。
再次,不能忽略教学标本、教学挂图、学校图书这些有形资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学标本、教学模型、教学挂图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观看,对有些模型的拆卸组合,能很快的理解掌握,明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借阅学校图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不明白不理解不知道的问题,通过查阅图书得到答案,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会从很大程度提高学习兴趣,有兴趣,难能化易。
二、充分利用媒体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媒体资源非常丰富,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特别是互联网中有与每节课相关的资料,如教学软件、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能极大的充实课堂内容。我在过去教学中很少利用,自从利用网络下载教学软件汲取精华制成课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记得有位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不是左顾右盼就是低头在桌箱玩弄,成绩不理想,我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制成课件教学,这位学生原来的不良习惯没有了,而且听讲特别认真,成绩提升很快。后来我和这位学生进行了交流谈心,了解到他原来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就是课本内容,没有新鲜的,我看书就会知道,老师讲的他根本没听,课后又没有时间看书,导致成绩不好。改用利用课程资源制成课件教学,有了丰富信息的刺激,这位学生感到新鲜,注意力能集中,老师讲的就能记住,因而成绩提高很快。可见充分利用媒体课程资源教学非常有效。
三、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社区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校课堂不可能做到的。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农村的养殖场、果园、农田、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区课程资源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生物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农村学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校园,就可以看到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环境。学生很快明白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参观,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对学生一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都应安排适当的时间参观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我曾经在组织学生在学习昆虫相关知识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大自然探究某些昆虫的生活史。有位学生在家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他发现院内飞行着一种像蜂类但腰很细的昆虫,先在院内向阳温暖的有土壤地方打洞,洞打成后不久叼来一只僵直的小虫,藏在洞口附近,再次对事先打好的洞进行一番修理,把小虫拖到洞口,自己先爬进洞,掉过头把小虫拖入洞内,爬出后,飞舞着用足把土推入洞内,嗡嗡嗡叫着用头一次又一次压实,再次运土,这样进行多次直至洞口填平。这位同学为了继续探究,进屋前在洞口周围画了一个圈做记号,等他从房内出来时画的圈不见了,他很惊讶,是谁抹去的?他就又画了一个圈,这时发现小昆虫飞着用足把他画的圈抹去。他又画,又抹去,好多次后他不再抹去,直接刨开洞把小虫运走,重新找位置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埋好。在课堂上这位同学叙述了探究的过程。提出了好多相关问题,这种昆虫名字叫什么?叼来的小虫为什么是僵直的?为什么不把小虫吃掉要埋到土洞里面?我一一作了回答。这种昆虫俗名细腰蜂,学名叫蜾蠃。蜾蠃主要捕食稻螟蛉、玉米螟、棉红蛉、粘虫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细腰蜂的腹部未端有带毒的螯针和产卵器,繁殖后代时,先用螯针把螟蛉幼虫刺晕再叼运,所以虫是僵直的。把产卵器刺入螟蛉体内产卵,再把螟蛉拖进土洞里藏起来,是为了繁殖后代,所以不吃掉。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即以螟蛉为食,而后化蛹长成蜾蠃。通过上述活动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和鼓励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围绕教材挖掘利用学校、媒体、社区和各种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才能全面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