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下的日本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yxx_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移民岛国,“和”成为日本社会维系其存在的纽带,加以长久以来的生存危机促成团结精神,变成为赖肖尔口中日本人的“岛国根性”。
  
  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国外,包括日本和韩国。相反,日本人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了解却非常透彻。
  世界上最了解日本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代表西方的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另外一个是代表东方的国民党右派戴季陶。
  
  日本的“根性”
  
  日本总想证明自己是自古独立存在的国家,这成了日本最大的包袱和心病。“大和民族”至始没有找到考古的物证来证明它是一个原始的民族——于是,日本从过去到现在都只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一般说来,日本由三支移民组成。来自北方的蒙古系,来自南洋马来的海上系,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原系,现在的琉球群岛,还保存了中国人先人的墓碑和族谱。
  这些古代移民往往因战乱、灾害等各种生存危机而逃往日本列岛。在融合来自各方的族群时,“和”成为维系其存在的纽带,而长久以来的生存危机则形成了日本的团结精神,即赖肖尔所谓的“岛国根性”。由于这种“根性”,日本人将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加以某种自卑,日本人对领土、主权相当在意和重视。“岛国根性”带来“狭隘”的同时,也带来了使日本进步的“核心”。
  日本人社会非常和谐。在企业出现某种问题后,企业员工能甘心为了企业、企业主而跳楼自杀替罪,因为他相信企业主会照顾好他的家庭。为了家庭的体面和丈夫的脸面,妻子往往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丈夫外遇等事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强调团结和集体主义的日本民众,比较容易被国家和媒体引导,对媒体的引导缺乏免疫力。日本国民的文化水平很高,读报率相当高,日本6大报业集团基本覆盖了日本全国,包括偏远的山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实现了邮政率100%,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
  在早期日本人对中国移民持欢迎态度,但随着某些华人在日本的不良作为,媒体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华人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得一部分日本民众对华人不太友好。其实,中日两国民间之间有很多问题都被政治化了,有些问题其实用不着上纲上线。
  
  谁在主导日本?
  
  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如何看待与对方的关系,是值得积极地去思考的。如何让两国人民在不忘历史的前提下,丢下包袱,携手共进,实乃一大难题。
  要理解这一难题,我们首先要清楚日本的政治气候和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一贯性。
  日本的内阁和政府是分开的,政府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一个月没有首相,半年没有首相,政府是照样运行,甚至运行得很好。在日本政府,副部长以下都是职业的公务员。美国大致也这样,不同的是,美国总统可以任意指定一个人去做部长。日本执政党虽然对政府有影响,但政府有自己的运行体制,包括外交。执政党其实很难左右政府。
  在中日关系中,民众接触最多的是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但更多的只是口水舆论战,执政党与政府的政策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要接受的考验主要是中、美、日关系,而日本最害怕的也是这三者关系的变化。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到20世纪90年代走到了顶峰,泡沫破裂前的1985年到90年代初,各种经济数据达了最高。当时日本国内主要的舆论是日本如何做世界大国,在各方面都和美国相比,国民意识要转向大国心态,政治家要有大国的领导风范。而同期的中国在亚洲都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泡沫破裂后,国民的信心很快完全坍塌了。
  为什么日本经济一直低迷?因为日本遇到像英国战后一样的问题,国内市场狭小饱和,劳动力极度缺乏。目前日本国内的出生率一直在负增长,内需市场已经全部饱和,作为一个产业经济国家,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阻碍。
  
  怎样看中日GDP中的差距
  
  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日本国内称之为“失落的15年”,这段时间中国则快速发展。中国实际开放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的时候日本就指出中国是“世界工厂”。当时日本的贸易促进协会详细调查研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到广东东莞一个镇就有6000多家台资港资外资工厂,所生产的鼠标就占世界生产量的40%。
  尽管目前数据显示中国GDP已超过日本,但就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次而言,中国离日本差距依然巨大。日本一个工人的生产能力差不多是中国工人的25倍到30倍的样子。一亿人口的日本制造业,可以养活全世界一半的人口。
  经济上巨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经济将成为推动中日两国邦交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如果中国真的和日本共同推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推出亚元,亚元、欧元、美元将来三元并立,从宏观上说,整个世界的新的金融秩序就形成了。当然,亚元的建立,不是人为地想建立便能建立的。
  亚元的建立有个前提,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区域经济合作。而这些年来这个区域经济合作其实已经慢慢成形,目前要做的是将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政治关系也将好转。台海问题也将迎来解决的契机。
  然而前景虽然美好,但过程却是注定不会那么顺利。日本总是想着称霸亚洲,制造中国威胁论,增加军费,发展军事,所以未来中日将会在磕磕碰碰中去竞争和合作。
其他文献
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的街区不建围墙和这里的福利制度以及街区内较高的安全系数唇齿相依、互为作用。或许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衣食足而知礼节?  别看欧洲许多街区是开放的,但您要是进去走走,就会发现其封闭的一面。这要从区内交通规则和社会监督、辨别街区类别和公民自觉性、街区治安新况和社会福利晴雨表讲起。小区貌似开放,实际关卡重重  我住在荷兰海牙的一个居民小区里。明明东面邻居的房子和我的只几步之遥,但要想开车
垃圾人是指那些总有许多负面情绪并到处寻找宣泄口的人,碰到谁就把“垃圾”倒给谁。他们沮丧、愤怒、算计、嫉妒、仇恨,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与不满、抱怨与比较,愚昧无知、不可理喻。这也是“垃圾人定律”。  我们要远离垃圾人,更不能成为垃圾人,而應该做讲礼貌、有公德、充满正能量的文明人。每天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唉声叹气,让我们都成为快乐的传播者吧!
近日,中外科研人员在一块琥珀中有了惊人发现,这块琥珀像一个“时间胶囊”,定格了远古的一个瞬间:一只甲虫正在取食聚集成簇的铁树花粉。并且,它们关系的建立远早于人们熟知的蜜蜂、蝴蝶等传粉者与被子植物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过去,苏铁一度被认为是风媒传粉植物,但后来科研人员确认现生几乎所有的苏铁均为虫媒传粉,其中最为重要的类群就是甲虫。科学家还认为,与现生松柏类、银杏
正如纽约不是美国的全部,柏林也不能代表德国。那柏林是什么?柏林是一座每天都会让人担心是否错过了一场精彩演出的城市,她是一座伊斯兰教徒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城市,也是一座无数博物馆等高雅艺术场所与左派知识分子、同志艺术家和朋克所举办的各种非正式文化节并存的城市……柏林今天的姿态究竟是什么?恐怕这个问题连柏林市长也很难回答,在我看来,柏林早已摆脱了意识形态纷争的年代,从沉闷低落的城市面貌朝着更丰富、
我有好多年没过春节了,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今年,我没让自己错过这个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前一天,我到超市办年货。路过公共汽车站的时候,见到两个人正把车站的广告窗打开,换上新的宣传画。除夕前的街景,四处洋溢着喜庆,那张广告也不例外,大红的底色。在我超过他们的一瞬间,广告画被掀起,“I老虎u”的大字符映入了我的视线。我的眉头为之一抬——这句广告词真的很容易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我在海外生活多年
岛湖黄昏  雷武铃    宽阔的水道,在两边笔直的蒲苇丛的绿墙之间向前铺展,直到被远处的一道蒲苇墙横断。横断处的右角,有一个隐约的开口,连通蒲苇丛外看不见但能意会的开阔水面。现在,傍晚的天空还蒙着薄云。阳光从云后渗出,给湖岸、水面、几个照相的人、蒲苇、招揽游客的村妇,涂上一层淡黄色的亮光。  一置身湖面,我就被浮载游船的辽阔湖水无与伦比的美妙惊喜充盈、摇荡、淹没了。我明白了,眺望远景所激发的想象之
在城市里窝活的时间长了,总能有各种手段让人遗忘电视,即便没有晚间饭局、同学聚会、文艺演出以及各种涉及或不涉及隐私的活动,还有网络上××哥、××姐给小青年解寂寞。但正月里七天长假回到家乡小城镇发现,电视仍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在这种晚八点之后马路上只有野狗没有人的地方,一旦没了电视,老乡们的娱乐就只剩下了伴着日落钻被窝。所以春晚再烂,也有人看;电视购物再假,也有人犯傻。就算春晚彻底
茱莉亚音乐学院始创于1905年,是美国最具盛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临近纽约百老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深厚的教学实力,使其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圣殿。近年来,学院不断创新音乐剧教学,致力于培养多元化的音乐剧人才,为美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被誉为“音乐哈佛”。  科学的教学理念,严格的教学管理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同时也十分注重当今世界艺术人
春节是每年的第一个消费“黄金周”.整个消费市场依旧火爆。商务部日前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  针对春节期间消费市场行情,有分析认为,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大幅放慢之际,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强劲,对拉动内需有很大促进作用,中国牛年经济发展将趋向乐观。这反映出中国零售市场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中国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使世界经济大形势
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一线报道日本人是如何纠结于历史并看待未来的    “仇恨是一种束缚的感觉,它无法被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无奈地说道。但仇恨无疑是一剂让人麻醉的“毒品”,能够达成某种平衡的廉价“砝码”。这一“砝码”是一种人类内心世界“不满足”的补偿品,失衡越多,仇恨越大。  许多年之后,面对1945年8月15日这个遥远的日期,历史学家们依然会为它本身所渗透出的那种晦暗和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