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长达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当前,在局部领域出现了一种结构上的过剩,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供给的有效性出了问题,本质是供给质量出了问题。
从市场看,主要表现为:高品质产品不足,低品质产品过剩;创新产品匮乏,同质产品泛滥;社会“欲求”的产品欠缺,供给“已有”的产品“爆炸”。从企业看,不同企业发展走势分化,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一些企业蓬勃发展,产品供不应求,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些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生产经营困难。“僵尸”综合症的实质,是“无效供给”和“低质供给”这一“病毒”发作,“药物”无力回天而形成的一种“怪病”。这种供给相对过剩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表明一些产业“跑马占地”的阶段已经结束,从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时期已经来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目前,对于以质量提升对冲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地方还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布局,还未真正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重视“速度”和“项目”,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現在:虽然制定了质量战略规划,但基层在具体落实中稍显乏力;推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力度较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质量基础服务不足;一些地方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但在政策落地、规划执行、制度创新、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资金保障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质量工作机制的有效性没有凸显,政府负总责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一些地区质量安全事件、制假售假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仍是假冒伪劣商品重灾区,对消费信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其次,要进一步转变竞争战略。过去,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价格取胜战略,现在,必须依靠以质取胜战略,以质量的提升对冲成本的上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产品结构看,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这方面,我们要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日本当年也走过从纺织服装、玩具、钢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到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发展路径。从市场战略看,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竞争策略要由占领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近年来,华为、三一等一大批生产企业扬名海内外市场,个中原因很多,质量战略是关键。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质量工具的作用。标准、品牌、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控等质量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覆盖几乎所有领域的管理方案和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论是对产品品种的再策划,还是对产品质量的再设计,都离不开这些质量工具。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在提升供给的质量水平方面,要充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有效发挥计量、检验检测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诊断供给有效性方面,要注意运用“PDCA”循环这一质量管理方法;在提升供给效能方面,要发挥品牌的“效益倍增器”作用;在提升竞争力方面,要发挥认证认可的“通行证”作用。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标准在提高供给的安全性、绿色性、竞争性等方面的“话语权”和“硬指标”作用,从而实现产业总体质量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跃升。
从市场看,主要表现为:高品质产品不足,低品质产品过剩;创新产品匮乏,同质产品泛滥;社会“欲求”的产品欠缺,供给“已有”的产品“爆炸”。从企业看,不同企业发展走势分化,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一些企业蓬勃发展,产品供不应求,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些企业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生产经营困难。“僵尸”综合症的实质,是“无效供给”和“低质供给”这一“病毒”发作,“药物”无力回天而形成的一种“怪病”。这种供给相对过剩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表明一些产业“跑马占地”的阶段已经结束,从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时期已经来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目前,对于以质量提升对冲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地方还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布局,还未真正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重视“速度”和“项目”,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現在:虽然制定了质量战略规划,但基层在具体落实中稍显乏力;推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力度较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质量基础服务不足;一些地方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但在政策落地、规划执行、制度创新、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资金保障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质量工作机制的有效性没有凸显,政府负总责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一些地区质量安全事件、制假售假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仍是假冒伪劣商品重灾区,对消费信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其次,要进一步转变竞争战略。过去,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价格取胜战略,现在,必须依靠以质取胜战略,以质量的提升对冲成本的上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产品结构看,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这方面,我们要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日本当年也走过从纺织服装、玩具、钢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到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发展路径。从市场战略看,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竞争策略要由占领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近年来,华为、三一等一大批生产企业扬名海内外市场,个中原因很多,质量战略是关键。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质量工具的作用。标准、品牌、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控等质量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覆盖几乎所有领域的管理方案和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论是对产品品种的再策划,还是对产品质量的再设计,都离不开这些质量工具。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在提升供给的质量水平方面,要充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有效发挥计量、检验检测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诊断供给有效性方面,要注意运用“PDCA”循环这一质量管理方法;在提升供给效能方面,要发挥品牌的“效益倍增器”作用;在提升竞争力方面,要发挥认证认可的“通行证”作用。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标准在提高供给的安全性、绿色性、竞争性等方面的“话语权”和“硬指标”作用,从而实现产业总体质量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