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跟踪调查记录法,对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在2017年全运会预赛备战阶段的的损伤状况,分析其致伤原因规律,为教练员合理安排青年女排运动员训练强度负荷和调整方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其战斗力提供帮助。结果显示:江苏青年女排队员主要损伤的部位为膝关节,膝关节是重点伤病预防和保护部位;护具对保护踝关节和降低损伤发生有一定效果;慢性损伤和非接触性损伤率较高,加强训练后的拉伸放松和康复治疗并在体能训练中增加康复性训练很有必要。
  关键词:青年排球 优秀女子运动员 运动损伤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b)-0016-0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备战十三届全运会的江苏省青年女子排球队运动员为对象,跟踪2017全运会预赛前备战阶段和预赛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连续调查7周共72课次训练或比赛,其中38次技术训练课、24次体能训练课、3次模拟比赛、7次比赛,所有人共计2500h的训练或比赛。调查对象们是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获得201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亚军、2016年全国青年女子冠军赛亚军。研究对象共计14名,其中国家健将级和国家一级运动员各7名,主攻3人,副攻5人,接应2人,自由人2人,二传2人。队员基本信息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法
  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教练员和运动康复专家)、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1.2.2 观察记录法
  队医进行观察或运动员口述疼痛、肿胀,导致缺席训练或训练受限。确定的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的发生频次。无论队员单次评定运动员是否有多重损伤,每一次评定记为一次损伤。
  2 结果
  2.1 损伤史调查结果
  损伤史是根据运动员回忆,记录调查曾经发生的急性和非急性损伤历史。急性损伤在痊愈后可能再次发生,非急性损伤持续时间长,通常一段时间的回忆统计仅计算为1次损伤。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江苏青年女排14名运动员损伤史情况,损伤部位多发生在下肢,所有损伤中,膝关节损伤率最高,大腿、手、足、踝、肘、小腿、腰、前臂分别按次序居后。青年女排损伤史中,所有损伤中急性损伤占63.0%,非急性损伤占37.0%。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有7人(50.0%),急性和非急性损伤分别为3人(21.4%)、4人(28.6%);肩关节损伤的有4人(28.6%),急性和非急性分别3人(21.4%)、1人(7.2%);大腿和手损伤分别有3人(21.4%、21.4%),急性2人,14.3%、14.3%,非急性2人,7.1%、7.1%;足、踝损伤分别有2人(14.3%、14.3%),急性分别1人占7.1%、7.1%,非急性分别1人占7.1%、7.1%、;腰部损伤1人次(7.1%)。
  2.2 青年女排急性损伤调查结果(调查期间)
  国外学者通常用每1000h训练或比赛,每个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次数作为损伤率,研究排球损伤发病特征,而国内学者通常用损伤百分比来调查排球项目损伤特征。
  在全运会预赛及赛前阶段的7周调查期间中,江苏青年女排急性损伤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运动过程中,一次或瞬间的暴力而造成的急性损伤共计4人次(占全部运动员30.8%),急性损伤率为1.6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按损伤部分分类,膝关节损伤1人次(25%),大腿损伤1人次(25%),手指损伤2人次(50%)。按损伤组织分类,韧带损伤3人次(75%),肌肉损伤1人次(25%)。
  排球的损伤有接触性损伤和非接触损伤两类,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接触性损伤3人次(75%),非接触性损伤1人次(25%);接触性损伤率为1.2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其中手指接触性损伤2例(0.8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膝关节接触性损伤1例(0.4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所有急性损伤发生在技术训练,没有导致缺席训练或比赛1d以上,多为限制训练内容和控制强度。
  2.3 青年女排慢性损伤调查结果(调查期间)
  通过调查发现,江苏青年女排损伤率11.6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慢性损伤率达到10.0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远远高于急性损伤率1.6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如表4所示,跟踪调查期间,运动员发生慢性损伤疼痛、肿胀,导致运动受限不能完成全部训练或比赛任务的运动员有6人(46.2%)共计25次,其中膝关节慢性损伤最为严重共4人(30.8%)共计18次运动受限慢性损伤,肩、足、大腿慢性损伤各有1人统计期间发生重复运动受限的慢性损伤。对于慢性损伤症状,不同运动员情况不同,膝关节的慢性损伤多为疼痛、肿胀、“卡”、“打软”。肩、大腿慢性损伤为疼痛、运动受限。足慢性损伤为触地疼痛、运动受限。
  本次研究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慢性损伤疼痛程度,运动员以0~10分来评估自己的疼痛情况。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将疼痛划分为4个递进级别,分别是轻度、可容忍、中度、重度。我們跟踪调查了7周共72次训练课或比赛。有5名运动员长期存在慢性疼痛(38.5%),两名运动员膝关节疼痛次数在55次以上,分别占全部课次的76.4%和84.7%。剩下3名运动员疼痛发生分别占23.6%、10.9%和4.8%。按照疼痛程度分类,发现轻度疼痛占所有疼痛的52.2%,可容忍疼痛占37.7%,中度疼痛占8.2%,重度疼痛占1.9%。中度疼痛以下占89.9%,中度以及重度疼痛共计占10.1%。
  3 分析与讨论
  3.1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发生率调查分析
  排球是一项隔着网进行的运动,没有身体接触,理论上损伤发生率比一些激烈对抗项目损伤率低。然而统计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发现,13名运动员全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史,损伤发生率100%。损伤部位多发生在下肢,其次是上肢。所有损伤中,膝关节损伤率最高,大腿、手分别占次之,足、踝、肘、小腿、腰、前臂损伤居后。Augustsson等通过调查得出,女子排球损伤最多的部位是踝关节,然后是膝关节和腰背,还有肩膀,小腿,手部、面部、肘关节,大腿损伤率较低[6]。Tone等调查2010—2014的国际排球发病情况,发现踝关节损伤也是最高占损伤部位的25.9%,其中比赛时损伤部位踝关节发生率更高[7]。本次调查青年女排足踝部位损伤率低,膝关节损伤占最多。所有损伤历史中急性损伤占63.0%,非急性损伤占37%。与国内报道相似,大部分学者报导排球项目中急性损伤多于慢性劳损。Beneka在调查中发现急性损伤191例(86.4%),非急性损伤30例(13.5%),急性损伤占排球损伤的主要部分[8]。   国外学者报道急性损伤多发生在踝、手指,其中踝关节损伤占所有损伤的1/4~1/2之间,是排球项目最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10,11]。而本次调查发现江苏青年女排急性损伤多发生在膝、肩、肘、手,而踝关节急性损伤仅1例(3.7%),可能和平时训练预防教育和习惯有关;训练要求穿戴踝关节保护护具,对容易引起踝关节损伤的起跳落地技术加以修正,以及增加踝关节的平衡性练习,例如平衡板练习,从而降低了踝关节损伤率。
  江苏青年女排非急性损伤多发生在下肢膝关节,这与国外学者报道一致,Aagaard报道劳损主要以膝关节和肩膀为主[4]。综上可以看出在排球项目中膝关节的慢性非急性损伤比较多,江苏青年女排3名副攻,1名二传长期遭受不同程度的膝关节慢性损伤影响,其中二传跳跃次数最多,副攻跳跃频繁,这也提示跳跃负荷量、强度与膝关节损伤有一定联系。因此,加强膝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的非急性损伤或劳损,也是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的主要目标。
  3.2 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急、慢性损伤结果分析
  跟踪调查7周共72课次训练或比赛,所有人共计2500h时的训练或比赛。通过调查发现江苏青年女排损伤率11.6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慢性损伤10.0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急性损伤率1.6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
  Verhagen对486名荷兰排球运动员进行一个完整赛季的损伤调查,有100名运动员发生损伤,总损伤率为2.6次/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训练和比赛[12]。不同学者调查排球的损伤率在1.8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到10.7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之间[4,8]。对比国外学者损伤数据发现,调查期间江苏青年女排急性损伤发生率急性损伤率(1.6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与国外相差不多,而慢性损伤(10.0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远超过国外学者报道。本文在量化慢性损伤发生频次时,以运动员主观陈述疼痛、肿胀并且不能全部完成训练任务为准。调查结果显示慢性损伤多于急性损伤,这也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慢性劳损的防治,加强训练后的肌肉拉伸放松,积极进行物理治疗。
  调查7周期间,江苏青年女排损伤调查期间发生4例急性损伤中手指2例,0.8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膝关节、大腿各一例,均为0.4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国外學者报道排球运动员更容易发生踝、指的急性损伤,本次调查时间短,手指急性损伤2例(占所有急性损伤50%),未发生踝关节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急性损伤,其中膝关节慢性损伤6.0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肩关节慢性损伤2.4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足慢性损伤1.6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
  排球的损伤有接触性损伤和非接触损伤两类,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的结果显示,非接触性慢性损伤率最高(10.0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急性接触损伤较低(1.2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其中手指接触性损伤2例(0.8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膝关节接触性损伤1例(0.4人次/1000h训练或比赛),所有急性损伤发生在技术训练。据Beneka报道排球损伤的原因,落地踩到脚占所有损伤的24.7%,肢体过度伸展占23.3%,疲劳占23.7%,技术动作错误占10.8%,与球接触占8.9%,热身不当占5.4%,其他因素2.4%。综合国外学者报道,不同部位损伤发生形式有差异性。膝关节损伤更多的是非接触性损伤,与跳跃负荷有关。手指损伤跟多是接触性损伤,踝关节损伤更多是接触性损伤。本文调查显示江苏青年女排非接触慢性损伤率高,接触性损伤率低,仅发生2例手指、1例膝盖接触损伤。因此。非接触性损伤是江苏青年女排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3 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损伤严重程度的分析
  国外通常以缺席时间定义损伤严重程度,Bahr报道排球急性损伤发生率2.0人次/1000h暴露,平均缺席比赛训练(4.0±3.8)周[11]。本次调查的所有4次急性损伤和25次慢性损伤没有导致缺席训练或比赛1d以上,多为限制训练内容和控制强度。
  本次研究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慢性损伤疼痛程度。跟踪调查7周期间,共5名运动员具有慢性损伤疼痛(38.5%),2名运动员膝关节疼痛次数在55次以上,分别占全部课次的76.4%、84.7%。剩下3名运动员疼痛发生分别占全部课次的23.6%、10.9%、4.8%。按疼痛程度分类,发现轻度疼痛占所有疼痛的52.2%,可容忍疼痛占37.7%,中度疼痛占8.2%,中度疼痛占1.9%。疼痛自我报告也提示虽然江苏青年女排的急性损伤不太严重,没有导致缺席训练或比赛1天以上,但依然存在较高的慢性损伤,因此,加强慢性损伤的康复治疗并在体能训练中增加康复性训练很有必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青年女排队员膝关节是主要损伤的部位,膝关节是重点伤病预防和保护部位;踝关节的护具保护和稳定训练对于降低损伤发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慢性损伤和非接触性损伤率较高,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训练后的拉伸放松和康复治疗并在体能训练中增加康复性训练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曹庆雷,李小兰.国家女排运动员创伤特点及预防[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46-49.
  [2] 任玉衡,史和福,田得祥,等,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科学,1999(2):72-74.
  [3] 马玉河.优秀青年排球运动员急性运动性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6):623.
  [4] Aagaard,H,U.J?rgensen.Injuries in elite volleybal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是以技能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中,《机械制图》课程必需进行教学变革。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
奶牛繁殖障碍是指生殖机能紊乱和生殖器官畸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殖活动异常的现象〔1〕,临床表现为乏情、发情异常、胚胎死亡、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无活力的弱胎、畸形胎儿
短跑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加强短跑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也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当前短跑教学来看,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兴致不高,短跑教学目标难以实
“以人为本”是高校图书馆现代服务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其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和人文氛围,充分尊重和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努力为
我们从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运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为:β-谷甾醇,β-胡萝卜甙,芹菜素,18,19-二
本文研究了云南产鼠尾草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丹参进行对比其疗效的相似性.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30分钟后剪断结
爱默生作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美国人民的精神依托积极地寻找新的出路,从最初对东方文化的偏见,到消除偏见,感兴趣地大量的阅读东方文化的
《血色浪漫》是2004年在各大电视台曾热播一时的一部电视剧,虽然这部电视剧的热播早已归于平淡,但其内在所表现的哲学化思考依然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系统总结,全面回顾了90年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蓝图。本文从看待问题
本文通过BSLB法对元宝枫及同属植物不同部位的水提物进行了活性试验,得知:元宝枫的幼技、种皮的水提物具一定的生物致死活性;同属植物青榨槭叶和种子,秦岭槭、杈叶槭果翅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