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各国工业化的史实,论述了市场诱导型模式、政府组织型模式和计划主导型模式是“大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形式,说明了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分清轻重缓急,充分发挥其整体结构效应,以加速区域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 “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市场诱导型模式政府组织型模式
“大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平滑“起飞”后的特定时期出现的经济持续超常增长现象,一般产生于工业化开始后的一定时期。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条件不同,“大推进”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同。
一、“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形式
1.市场诱导型模式
市场诱导型模式是自发的初次调节模式,指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大规模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促使新产品、新专业、新产业和新组织迅速涌现,旧专业、过时产品和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推动均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经济不断演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实际收入大幅度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进入衰退期,专业化经济和分工演进减速,经济增长曲线由凸转凹,经济进入减速增长期。但是,当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再次加大研发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步伐时,整个社会将出现新的科技创新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整个社会将出现又一次跳跃式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以科技进步为杠杆,以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由市场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协调人们选择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组织大规模的复杂的分工,吸引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最优区位和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均衡分工水平迅速向完全分工演进,因而,这是一种动态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仅靠市场机制诱导产业发展,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企业和地方在价格机制诱导下竞相追逐价高利大的产业,会造成产业畸形发展,长线过长、短线过短,或产业结构趋同。
2.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政府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工业技术结构和未来演进趋势,通过集中有限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制订工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和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总体效益显著的区域,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占据产业发展大制高点。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布局,培育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大推进”工业化。这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属于自觉的再次调节形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政府是工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政府组织不能取代市场调节,而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关联效应。该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稀缺要素流失,克服市场调节给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挤出效应”,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实践证明: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推动分工自发向完全分工演进,实现“大推进”工业化是极为缓慢的,也是极少见的。
3.计划主导型模式
计划主导型模式指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环节,在各个部门建立一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企业,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建国初,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基础极为落后,工业结构体系不健全,布局分散,加上资金缺乏,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计划主导型“大推进”模式。如我国通过“一五”时期进行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 “二五”时期的10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工业组织结构,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种工业化模式的缺陷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市场机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和部门完全靠政府计划指令引导,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它不能创造出新的工业化模式,一旦模仿潜力耗尽,最后会衰落下去。建国后,出于赶超的需要,国家在西部投资兴建了大批以采掘和原材料为主体的资源导向型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因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涨落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结构性衰退。事实证明,这些资源导向型产业由于布局分散,互不相联,自我循环,加工层次低,加上产品价格低,未能推动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
二、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模式,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运用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参数,以及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引导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的统一,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种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的统一。如在经济过热时期,采取通货紧缩、扩大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降低利率、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减免税收,增加国债券发行、失业补助和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现阶段,在出口需求低迷的条件下,也可实施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计划主导型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财政信贷资金完全由政府计划分配,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经济发展主要靠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已大大缩小,这种计划调节是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不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被动反应和调适,而是通过政策工具的协调和创新,主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实施积极调节,包括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协调与创新,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如“五五”时期国家计划的120个大型基建项目、“六五”时期的496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八五”时期建成的845个大中型基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使主要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三、“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协调
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按照价格信号选择最有利的分工组织形式,推动均衡分工水平不断演进,实现工业技术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这种工业化的实现是通过个别主导产业的跳跃式增长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是极为罕见的,跳跃式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美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如按1860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在1834年~1859年的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02%。二战后,随着传统自由经营论的破产,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说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从此,人类进入二元经济调控的混合经济时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刚性、产业互补性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了“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尽管该模式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和资源有限性,实际推行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认该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说该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狭小,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推行缺乏现实经济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市场诱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政府组织型模式和计划主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三种工业化模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有其作用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从作用方式看,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应分清轻重缓急,有强有弱,充分发挥其整体结构效应,以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仅靠政府组织型模式,忽视市场诱导型模式,势必会造成遍地开发,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忽视政府组织型模式,会造成无序发展,盲目发展,低度发展,产业结构失调。计划主导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瓶颈产业,完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均衡发展。该模式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市场诱导型模式主要从微观经济层次上起作用;政府组织型模式是地方政府实施的工业化模式,以中观经济作用为主;计划主导型模式以国家宏观经济为调控对象。
“大推进”工业化不等于在所有产业齐头并进,也不等于在一个区域所有区位遍地开花,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条件,有限度地在部分产业和区位实施“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如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开发区等,政府制定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和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平台。“大推进”工业化也不等于产业梯度转移,不能将一个区域定位于产业传承角色,或将产业定位于产业链低端,或在技术开发中定位于被动模仿角色,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应该看成被动模仿与主动创新二重角色的统一,推进产业结构随需求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向产业链高端升级,这样才能改变一个区域的不利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还应坚持“就高去低、宁精勿滥”的产业发展原则。如果一开始就定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或衰退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市场前景暗淡,竞争力弱,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美〕西蒙•库兹涅茨著 常勋等译: 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关键词] “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市场诱导型模式政府组织型模式
“大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平滑“起飞”后的特定时期出现的经济持续超常增长现象,一般产生于工业化开始后的一定时期。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条件不同,“大推进”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同。
一、“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形式
1.市场诱导型模式
市场诱导型模式是自发的初次调节模式,指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大规模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促使新产品、新专业、新产业和新组织迅速涌现,旧专业、过时产品和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推动均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经济不断演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实际收入大幅度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进入衰退期,专业化经济和分工演进减速,经济增长曲线由凸转凹,经济进入减速增长期。但是,当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再次加大研发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步伐时,整个社会将出现新的科技创新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整个社会将出现又一次跳跃式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以科技进步为杠杆,以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由市场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协调人们选择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组织大规模的复杂的分工,吸引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最优区位和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均衡分工水平迅速向完全分工演进,因而,这是一种动态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仅靠市场机制诱导产业发展,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企业和地方在价格机制诱导下竞相追逐价高利大的产业,会造成产业畸形发展,长线过长、短线过短,或产业结构趋同。
2.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政府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工业技术结构和未来演进趋势,通过集中有限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制订工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和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总体效益显著的区域,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占据产业发展大制高点。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布局,培育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大推进”工业化。这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属于自觉的再次调节形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政府是工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政府组织不能取代市场调节,而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关联效应。该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稀缺要素流失,克服市场调节给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挤出效应”,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实践证明: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推动分工自发向完全分工演进,实现“大推进”工业化是极为缓慢的,也是极少见的。
3.计划主导型模式
计划主导型模式指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环节,在各个部门建立一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企业,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建国初,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基础极为落后,工业结构体系不健全,布局分散,加上资金缺乏,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计划主导型“大推进”模式。如我国通过“一五”时期进行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 “二五”时期的10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工业组织结构,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种工业化模式的缺陷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市场机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和部门完全靠政府计划指令引导,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它不能创造出新的工业化模式,一旦模仿潜力耗尽,最后会衰落下去。建国后,出于赶超的需要,国家在西部投资兴建了大批以采掘和原材料为主体的资源导向型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因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涨落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结构性衰退。事实证明,这些资源导向型产业由于布局分散,互不相联,自我循环,加工层次低,加上产品价格低,未能推动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
二、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模式,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运用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参数,以及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引导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的统一,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种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的统一。如在经济过热时期,采取通货紧缩、扩大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降低利率、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减免税收,增加国债券发行、失业补助和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现阶段,在出口需求低迷的条件下,也可实施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计划主导型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财政信贷资金完全由政府计划分配,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经济发展主要靠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已大大缩小,这种计划调节是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不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被动反应和调适,而是通过政策工具的协调和创新,主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实施积极调节,包括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协调与创新,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如“五五”时期国家计划的120个大型基建项目、“六五”时期的496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八五”时期建成的845个大中型基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使主要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三、“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协调
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按照价格信号选择最有利的分工组织形式,推动均衡分工水平不断演进,实现工业技术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这种工业化的实现是通过个别主导产业的跳跃式增长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是极为罕见的,跳跃式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美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如按1860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在1834年~1859年的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02%。二战后,随着传统自由经营论的破产,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说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从此,人类进入二元经济调控的混合经济时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刚性、产业互补性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了“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尽管该模式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和资源有限性,实际推行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认该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说该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狭小,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推行缺乏现实经济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市场诱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政府组织型模式和计划主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三种工业化模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有其作用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从作用方式看,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应分清轻重缓急,有强有弱,充分发挥其整体结构效应,以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仅靠政府组织型模式,忽视市场诱导型模式,势必会造成遍地开发,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忽视政府组织型模式,会造成无序发展,盲目发展,低度发展,产业结构失调。计划主导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瓶颈产业,完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均衡发展。该模式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市场诱导型模式主要从微观经济层次上起作用;政府组织型模式是地方政府实施的工业化模式,以中观经济作用为主;计划主导型模式以国家宏观经济为调控对象。
“大推进”工业化不等于在所有产业齐头并进,也不等于在一个区域所有区位遍地开花,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条件,有限度地在部分产业和区位实施“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如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开发区等,政府制定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和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平台。“大推进”工业化也不等于产业梯度转移,不能将一个区域定位于产业传承角色,或将产业定位于产业链低端,或在技术开发中定位于被动模仿角色,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应该看成被动模仿与主动创新二重角色的统一,推进产业结构随需求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向产业链高端升级,这样才能改变一个区域的不利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还应坚持“就高去低、宁精勿滥”的产业发展原则。如果一开始就定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或衰退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市场前景暗淡,竞争力弱,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美〕西蒙•库兹涅茨著 常勋等译: 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