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53-01
数学并不是枯燥、琐碎的。只要你赋予它生命力,它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心愿,也是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祈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新课程,我在课改实践中力争新的理念、思想、方法付诸课堂,使学生爱上数学课,下面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收集数学,是我给他们布置的一道特殊作业。例如:妈妈买了一支牙膏和3条毛巾共有了23元,其中牙膏用了8元,平均每条毛巾多少钱?又如:小明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第一次走了9步,第二次走了7步,第三次走了8步,他每走一步的长度约是60厘米,小明房间长多少米?诸如此类,学生们把他们各自收集的材料编成解决问题的题目交给我。我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提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或在讲授新课前作为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或在活动课时把这些题目当作游戏让他们练习。由于题材来源于学生当中,所以他们收集题材的积极性特别强,解题的兴致特别高,记忆特别深刻。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对学生的吸引了越来越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悬念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技能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了4支铅笔和一些零钱,这些教具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急着想知道老师手中的铅笔跟钱有什么联系。这时,我出示了这节课的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小明买了4支铅笔,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接着让两个学生扮演买主和卖主子间的买卖过程。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了,我趁热打铁出示了问题:“每支笔平均多少元?”不等我开口,下面的孩子们早已拿起笔在练习本上计算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完全掉进了我事先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学枯燥的数学,倒更像是玩游戏,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地达到了。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中,要坚持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细心审题的习惯。例如: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特别是数学信息的叙述出现变化时,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为能理解题意。为避免这些问题,我要求学生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读题在不同的单位处作记号。2、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析。3、正确理解题意,明白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做到这几点,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极小,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应当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走一走,尝试一下独立探索的快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我们面面具的俱到,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厌烦。我会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引导他们用学会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比如,课本的思考题,我把它当作是一台阶,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给以指导。看到自己通过努力的得到的成果,学生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数学并非只是一连串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它也可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一片蔚蓝的天空。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枯燥、琐碎的数学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同样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数学并不是枯燥、琐碎的。只要你赋予它生命力,它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心愿,也是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祈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新课程,我在课改实践中力争新的理念、思想、方法付诸课堂,使学生爱上数学课,下面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收集数学,是我给他们布置的一道特殊作业。例如:妈妈买了一支牙膏和3条毛巾共有了23元,其中牙膏用了8元,平均每条毛巾多少钱?又如:小明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第一次走了9步,第二次走了7步,第三次走了8步,他每走一步的长度约是60厘米,小明房间长多少米?诸如此类,学生们把他们各自收集的材料编成解决问题的题目交给我。我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提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或在讲授新课前作为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或在活动课时把这些题目当作游戏让他们练习。由于题材来源于学生当中,所以他们收集题材的积极性特别强,解题的兴致特别高,记忆特别深刻。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对学生的吸引了越来越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悬念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技能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了4支铅笔和一些零钱,这些教具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急着想知道老师手中的铅笔跟钱有什么联系。这时,我出示了这节课的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小明买了4支铅笔,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3元。”接着让两个学生扮演买主和卖主子间的买卖过程。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了,我趁热打铁出示了问题:“每支笔平均多少元?”不等我开口,下面的孩子们早已拿起笔在练习本上计算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完全掉进了我事先为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学枯燥的数学,倒更像是玩游戏,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地达到了。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中,要坚持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细心审题的习惯。例如: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特别是数学信息的叙述出现变化时,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为能理解题意。为避免这些问题,我要求学生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读题在不同的单位处作记号。2、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析。3、正确理解题意,明白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做到这几点,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极小,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应当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走一走,尝试一下独立探索的快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我们面面具的俱到,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厌烦。我会适当地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引导他们用学会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比如,课本的思考题,我把它当作是一台阶,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再给以指导。看到自己通过努力的得到的成果,学生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数学并非只是一连串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它也可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一片蔚蓝的天空。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枯燥、琐碎的数学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同样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