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书籍,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为创造新知识提供智慧和灵感,还可以开启人的心灵,塑造充实完美的人生。
阅读品质是指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效率所具备的全部素质。它的含义极为广泛,不仅包括对阅读发生影响的思想品行方面,而且还包括智力、意志、情绪、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以及习惯、技能等方面。
一、主动性、自觉性品质
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阅读者有强烈的内在阅读动机,能够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内心需求主动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进行阅读理解、深入钻研探求等心理品质。
主动性阅读是阅读者内在进取精神的体现。它来自阅读者对阅读意义的真正理解,来自强烈的阅读需要和求知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阅读品质,就必须加强阅读的必要性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阅读是人生的需要。首先,阅读是人们获得和聚集知识的主要途径。大量的知识来自前人实践的经验,来自书本。因此一个人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经验和学问,就必须认真阅读。其次,阅读是创造知识的前提。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人类若只有继承没有创造就不能够发展。而广博的知识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石。再次,阅读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阅读,可以启迪心智,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人丰富智慧和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唤起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形成主动性的阅读品质。
阅读的自觉性品质是指能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自觉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品质。具有阅读自觉性品质的人,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计划,能够选择相关读物和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直至达到阅读目的。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具体的阅读计划,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二是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是要有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精力集中,力求收获。其次,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阅读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但在质量上,要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或级别层次较高、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再次,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具体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就是博览与精读。博览,读之宜速,略知大意即可;精读,读之宜慢宜精,要力求烂熟于心。博览与精读相辅相成,它们携手共建知识和学问的大厦,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才能使他们的阅读由自发到自觉,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专注性、思维性品质
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是指阅读时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和紧张性的心理品质。具有阅读专注性心理品质的人,能够在阅读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获得巨大收获。
培养学生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首先,要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阅读需要。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引导到阅读上来,使他们有阅读的需要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要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与情感相联系。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必然伴随愉快的情绪和专注的心理,推动人们自觉地去探索、追求。培养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活动(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会、课外阅读作业、课堂阅读讲析等),让学生走进一个广阔而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去亲身体验阅读的新奇、愉悦、美感、智趣以及困惑等,以此激发阅读的积极情绪,形成阅读的内在兴趣,从而实现阅读的专注性。三是通过阅读训练养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特定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处于紧张的阅读状态,这对学生专注性品质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阅读的思维性品质是指阅读者能在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心智去感知、理解、评价阅读材料的心理品质。“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其实,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阅读理解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即在阅读感知中也渗透着思维。在阅读中若能够自觉地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去理解阅读材料,则会大大增强阅读效果。
阅读思维的基本方法是阅读分析和阅读综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阅读分析是指阅读者在思想上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分别加以认识,以求获得对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的准确认识。阅读综合是指阅读者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在阅读中,首先要让学生从分析入手,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或对阅读材料的形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等)分别加以分析,从中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来;然后再把各个部分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综合起来思考,作出结论,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从总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思想核心、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段。
阅读的思维性品质还与优良的思维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品质都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还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探索性品质
阅读的探索性品质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求索、融会贯通的心理品质。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其同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不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脑子里装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筛选,并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建立联系、重新组合,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阅读的探索性品质是创造性的表现。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索性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联想和阅读想象。阅读联想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阅读内容或由此及彼地推想到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在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进行广泛而多样的相关联想,把新信息和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阅读想象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深刻理解阅读内容、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在阅读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表、参观、实验、描摹、比附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追想,创设阅读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跳出阅读材料的一般意义,读出新的意境,产生独特的领悟。其次,要让学生打破对书本的迷信,敢于向书本质疑。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要勇于在别人的思想认识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的路径,从而开辟出自己的思想路径,做阅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阅读的心理品质,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阅读的坚持性品质、记忆性品质等。总之,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在日后的漫漫人生征途的阅读中获得丰硕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空军学院)
阅读品质是指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并有一定效率所具备的全部素质。它的含义极为广泛,不仅包括对阅读发生影响的思想品行方面,而且还包括智力、意志、情绪、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以及习惯、技能等方面。
一、主动性、自觉性品质
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是指阅读者有强烈的内在阅读动机,能够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内心需求主动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进行阅读理解、深入钻研探求等心理品质。
主动性阅读是阅读者内在进取精神的体现。它来自阅读者对阅读意义的真正理解,来自强烈的阅读需要和求知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阅读品质,就必须加强阅读的必要性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阅读是人生的需要。首先,阅读是人们获得和聚集知识的主要途径。大量的知识来自前人实践的经验,来自书本。因此一个人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经验和学问,就必须认真阅读。其次,阅读是创造知识的前提。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人类若只有继承没有创造就不能够发展。而广博的知识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石。再次,阅读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阅读,可以启迪心智,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人丰富智慧和情感。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唤起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形成主动性的阅读品质。
阅读的自觉性品质是指能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自觉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品质。具有阅读自觉性品质的人,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计划,能够选择相关读物和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直至达到阅读目的。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品质,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具体的阅读计划,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二是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是要有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精力集中,力求收获。其次,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阅读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但在质量上,要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或级别层次较高、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再次,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具体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就是博览与精读。博览,读之宜速,略知大意即可;精读,读之宜慢宜精,要力求烂熟于心。博览与精读相辅相成,它们携手共建知识和学问的大厦,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才能使他们的阅读由自发到自觉,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专注性、思维性品质
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是指阅读时能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和紧张性的心理品质。具有阅读专注性心理品质的人,能够在阅读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获得巨大收获。
培养学生阅读的专注性品质,首先,要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阅读需要。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引导到阅读上来,使他们有阅读的需要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要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与情感相联系。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必然伴随愉快的情绪和专注的心理,推动人们自觉地去探索、追求。培养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活动(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会、课外阅读作业、课堂阅读讲析等),让学生走进一个广阔而多姿多彩的知识天地,去亲身体验阅读的新奇、愉悦、美感、智趣以及困惑等,以此激发阅读的积极情绪,形成阅读的内在兴趣,从而实现阅读的专注性。三是通过阅读训练养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特定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处于紧张的阅读状态,这对学生专注性品质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阅读的思维性品质是指阅读者能在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心智去感知、理解、评价阅读材料的心理品质。“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其实,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阅读理解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即在阅读感知中也渗透着思维。在阅读中若能够自觉地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去理解阅读材料,则会大大增强阅读效果。
阅读思维的基本方法是阅读分析和阅读综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阅读分析是指阅读者在思想上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分别加以认识,以求获得对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的准确认识。阅读综合是指阅读者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在阅读中,首先要让学生从分析入手,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或对阅读材料的形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等)分别加以分析,从中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来;然后再把各个部分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综合起来思考,作出结论,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从总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思想核心、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段。
阅读的思维性品质还与优良的思维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品质都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还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探索性品质
阅读的探索性品质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求索、融会贯通的心理品质。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其同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不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脑子里装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筛选,并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建立联系、重新组合,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阅读的探索性品质是创造性的表现。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索性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联想和阅读想象。阅读联想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阅读内容或由此及彼地推想到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在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进行广泛而多样的相关联想,把新信息和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阅读想象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深刻理解阅读内容、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在阅读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表、参观、实验、描摹、比附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追想,创设阅读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跳出阅读材料的一般意义,读出新的意境,产生独特的领悟。其次,要让学生打破对书本的迷信,敢于向书本质疑。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要勇于在别人的思想认识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的路径,从而开辟出自己的思想路径,做阅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阅读的心理品质,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阅读的坚持性品质、记忆性品质等。总之,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在日后的漫漫人生征途的阅读中获得丰硕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空军学院)